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

低维强相互作用超冷原子中的量子磁性与多体稳定性

发布时间:2020-06-21 20:47
【摘要】:当今的超冷原子作为一种高度可调控的量子系统,是模拟新奇量子效应的理想平台。强相互作用系统一直是凝聚态物理甚至整个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借助于Feshbach共振或光晶格技术,人们可以调节超冷原子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大小,使得系统的相互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进而实现一系列具有强相互作用的物理系统,例如TG气体,Bose-Hubbard模型,Fermi-Hubbard模型等等。量子系统中的非平衡动力学问题贯穿于整个物理学领域:从宇宙的创生与膨胀,到微观粒子的高能碰撞都属于非平衡动力学问题。超冷原子作为近乎孤立的量子系统,在模拟非平衡系统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平衡动力学实验工作为我们理解非平衡系统提供了巨大机遇。不仅如此,最近的超冷原子实验通过激光场来调节原子损失,实现了具有耗散的量子动力学系统,观测到了Parity-Time(PT)对称及其对称破缺的新奇动力学行为。基于以上冷原子实验进展的激励和启发,我们在本文中将展开如下几个方面的理论研究:1.有限力程s-wave强相互作用的一维费米子系统中的量子磁性。研究了具有有限力程s-wave相互作用的两分量费米子系统,利用绝热消除技术得到了强相互作用极限下系统的低能有效哈密顿量。我们发现在谐振子势阱中力程将给系统的磁性带来极大的影响,具体来说,除了完全的铁磁和反铁磁关联以外,还存在着另一种铁磁和反铁磁共存的混合型磁性关联。利用局域密度的Thomas-Fermi近似,我们求得了这种混合磁性关联存在的参数区域。进一步为了可以在实验上探测到这种磁性关联带来的效应,我们提出一种量子遂穿几率的测量方案来验证这一新奇的结果。这一结果可以直接在窄共振的一维费米气体中观测到,并有可能为实验实现局域操控量子磁性提供了一条方便可行的途径。2.有限力程p-wave相互作用的一维极化费米子系统的多体稳定性。利用渐近Bethe ansatz方法,研究一维有限力程的p-wave相互作用自旋极化费米气体在硬墙势中的多体稳定性问题。我们发现有限的相互作用力程和外势这两个因素将有助于系统在共振附近的多体稳定性。甚至在正的散射长度一端系统都可以保持稳定,而通常系统在那里是不稳定,将发生多体塌缩。在共振点时,我们发现费米子系统对于任何大小的有效力程值都具有“准粒子凝聚”特征,当力程大于平均粒子距离的两倍时,系统将保持稳定。稍微偏离共振,对稳定条件的修正线性依赖于散射长度的倒数。最后,给出了费米子从弱吸引态到深束缚态的能量和稳定性的全局相图。我们的结果提高了在准一维原子系统中实现稳定的p-wave超流的可能性,同时也揭示了一维系统中出现破坏玻色子-费米对偶的新物理。3.相互作用量子气体中的高阶Exceptional Point及其超敏感的能谱响应。研究了带有耗散的一维排斥相互作用的两分量全同玻色子系统,发现在系统可以支持任意高阶的Exceptional Point(EP点),通过两体问题的精确解,发现在PT对称破缺的临界点处存在一个三阶EP点。我们进一步研究了三体系统,发现存在一个四阶EP点然后推广到任意N个粒子的多体系统,发现其EP点的阶数可以高达N+1。此外,我们还展示了如何通过不同自旋通道的相互作用各向异性,在EP点附近产生超灵敏的能谱响应,并给出了能谱劈裂的一般规律。进一步将其推广到了三维高自旋系统。这些结果使得超冷原子系统模拟可控的超敏感传感器成为可能。4.一维耗散Fermi-Hubbard模型的非平衡与非厄米动力学。我们研究了带有耗散的一维Fermi-Hubbard系统的非平衡动力学,通过数值求解Lindblad主方程,发现在给定的耗散强度下,当系统的相互作用强度足够大时,系统会出现动力学不稳定性。利用绝热消除技术,我们推导出了系统的非厄米有效哈密顿量,发现动力学不稳定性与系统的PT对称自发破缺有关,通过研究双阱模型我们获得了该问题的解析解,并发现系统的低能Mott态也是不稳定的,尽管它的能级没有出现虚部,并给出了Mott态的寿命。进一步数值求解了多格点系统,发现这些动力学现象依然存在。这些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强相互作用的耗散系统动力学性质的理解,也对实验上制备稳定的Mott态具有指导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O562;O4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笑潇;杨涛;王兵;吴根;;冷原子与冷分子研究现状与趋势[J];科技中国;2018年11期

2 冯磊;;超冷原子实验验证量子相变的时空对称性[J];物理;2017年03期

3 刘春保;;冷原子导航授时技术[J];卫星应用;2015年04期

4 高峰;;误差最小的钟表——空间冷原子钟[J];中学生数理化(高二);2016年12期

5 高峰;;误差最小的钟表[J];阅读;2017年Z6期

6 高峰;;3000万年,它才会走错1秒钟[J];科学大众(中学生);2017年Z1期

7 文文;;美计划在空间站研究超冷原子[J];科学大观园;2017年08期

8 王旭成;成华东;肖玲;郑本昌;孟艳玲;刘亮;;一种新的测量大尺度冷原子团温度的方法[J];光学学报;2012年08期

9 吕德胜;刘亮;王育竹;;空间冷原子钟及其科学应用[J];载人航天;2011年01期

10 潘建伟课题组;;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拟取得实质性突破[J];张江科技评论;201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岩;吴金辉;;超冷原子中双通道静态光信号的相干制备与动态控制[A];第九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朱诗亮;;基于冷原子的量子模拟[A];第十五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2年

3 许忻平;陈东元;张海潮;王育竹;;磁阱中冷原子的非绝热转移及射频导引的实验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0年

4 罗有华;李明哲;王育竹;;载流金属网格中冷原子的动力学行为[A];第十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论文集[C];2002年

5 纪宪明;印建平;;实现冷原子或冷分子囚禁的可控制光学双阱及其光学晶格[A];第十一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周小计;熊炜;刘新星;乐旭广;陈徐宗;;驻波脉冲对超冷原子的相干操控[A];第十六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陆俊发;纪宪明;印建平;;囚禁冷原子或冷分子的可控制光学八阱及其光学晶格[A];第十二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李义民;付军贤;陈徐宗;杨东海;王义遒;;铯冷原子吸收谱的实验观察[A];第八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摘要选[C];1998年

9 刘伍明;;冷原子物理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杨红;杨柳;王晓畅;吴金辉;;冷原子系统中的四波混频增益和分布反馈激光[A];第十五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董颖 本报记者 王春;太空冷原子钟让世界更“准时”[N];科技日报;2018年

2 记者 杨保国;科学家实现冷原子的多节点量子存储网络[N];中国科学报;2019年

3 记者 齐芳;我国首次实现冷原子钟太空稳定运行[N];光明日报;2018年

4 记者 黄海华;3000万年误差小于一秒 天宫二号冷原子钟做到了[N];解放日报;2018年

5 首席记者 许琦敏;我国冷原子钟3000万年误差小于1秒[N];文汇报;2018年

6 记者 吴月辉;天宫二号空间冷原子钟实现预定科学目标[N];人民日报;2018年

7 宗合;我国首次在超冷原子体系中观测到任意子激发[N];中国航空报;2017年

8 记者 齐芳;我科学家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领域取得重大突破[N];光明日报;2016年

9 首席记者 姜澎;为冷原子研究打开新视角[N];文汇报;2016年

10 记者 桂运安;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实现重要突破[N];安徽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磊;低维强相互作用超冷原子中的量子磁性与多体稳定性[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9年

2 Abdul;基于光晶格中超冷原子体系玻色采样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王旭杰;冷原子长寿命量子存储与纠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4 敬波;基于多个冷原子系综的量子网络[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5 张琪;冷原子最优化非绝热操控的若干问题研究[D];上海大学;2018年

6 宋亚东;极化子在冷原子系统中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9年

7 叶冲;人工规范场中的冷原子[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7年

8 沈鑫;冷原子系统量子模拟与拓扑不变量测量[D];南京大学;2018年

9 宋宏伟;基于冷原子干涉仪的重力梯度精密测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10 杭超;冷原子介质中超慢光的非线性传播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辉;周期驱动冷原子体系中的新奇拓扑物态[D];兰州大学;2019年

2 彭鹏;三角光晶格D能带上超冷原子的动力学演化[D];北京大学;2019年

3 厉泽环;冷原子干涉的控制及探测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4 赵芳婧;小型化锶光钟物理系统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2018年

5 朱龙;两组分超冷原子气相分离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6 曾大吉;冷原子束系统设计与实现[D];浙江大学;2018年

7 李艳英;非均匀光晶格中超冷原子的量子相变[D];东南大学;2017年

8 樊鹏格;原子干涉仪中大通量冷原子源制备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6年

9 赵岫鸟;不同外场中超冷原子—分子的转化动力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年

10 李金;冷原子介质中矢量光孤子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246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7246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9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