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JL模型下对磁场下中性π介子性质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O572.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仕儒;郝临山;李海;高海;;论汤川秀树对经验的依赖和超越——以π介子理论的建立为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李磊,张小兵,谭玉红,宁平治;核物理中的π介子[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3年01期
3 吴慧芳,黄涛,宋宏秋;π介子电荷交换机制对无中微子双β衰变贡献的讨论(英文)[J];中国核科技报告;1988年00期
4 吕晓夫;胡诗可;;在半内含过程中用动力学破缺计算π介子的碎裂函数[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8年03期
5 唐孝威;;关于重原子核的自发π介子发射问题[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8年05期
6 白占武;;π介子分布振幅及其相关的遍举过程[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8年06期
7 吴慧芳,黄涛,宋宏秋;π介子电荷交换机制对无中微子双β衰变贡献的讨论[J];中国核科技报告;1989年S3期
8 黄朝晖;姜焕清;;π介子在大变形核上散射的高级形变效应[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9年02期
9 吴慧芳;宋宏秋;;π介子单电荷交换对无中微子双β衰变的贡献[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9年08期
10 杨新华;程檀生;钟毓澍;;核力短程部份与长程部份的统一描述[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宁平治;;核物理中的π介子[A];Meson Physics on the CSR Lanzhou--Proceeding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2 唐圭新;张卫宁;;对RQMD模型产生的π源半径和λ参数的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朱励霖;郑华;杨纯斌;;探究高能重离子碰撞中粒子分布的标度律[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6册)[C];2009年
4 张剑波;;唐孝威和物理实验[A];走近唐孝威[C];2011年
5 张卫宁;蒋玉桢;王山;韩光;刘亦铭;;高能重离子碰撞多π关联的蒙特卡罗模拟与分析[A];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上册)[C];1991年
6 王丽君;;大气的中子效应[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7 张登志;王正行;;极端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横动量谱低p_T区下凹的解释[A];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上册)[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何德功;解开质量产生之谜又前进一步[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韩运成;高能光子轰击氘核产生带电π介子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柯宏伟;RHIC能区金金碰撞中π介子各向异性流对碰撞能量,中心度及电荷不对称性依赖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张尧;RHIC能区Au+Au碰撞早期平衡和耗散性质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陈佳峗;RHIC-STAR上直接流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胡颖;涨落初始条件源的流体演化及其π介子流和干涉学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6 王延楠;核物质中的平均场及高阶项贡献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7 朱励霖;高能核—核碰撞中新物质形态及其强子化物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帅;在NJL模型下对磁场下中性π介子性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2 刘洋阳;πN势对π介子集体流的影响[D];沈阳师范大学;2018年
3 邹丽艳;中能丰中子碰撞下π介子集体流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年
4 张弘_";高密度下π介子有效质量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白伟东;颗粒非均匀源的K和π介子干涉学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楼立洋;π介子部分子分布函数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刘金梁;利用3π干涉学获取部分相干源的混沌性参量[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陆振帮;热密π介子环境中的ρ介子谱函数[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冯可心;利用π介子视像法获取粒子发射源的颗粒性[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10 安立扬;SPH演化源的π介子HBT关联函数与集体流的涨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55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755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