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

质子-质子碰撞中光子标记的强子产生

发布时间:2020-08-02 10:13
【摘要】:20世纪70年代李政道等著名科学家预言,在极端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大量的能量短时间内集聚在有限的空间内,有可能形成一种高温高密的新物质形态。这种物质是由夸克与胶子组成,并且夸克与胶子不再禁闭在强子相中,称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这一预言推动了相关科学研究的发展。众多研究证明在宇宙大爆炸的初期可能产生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因此,寻找QGP产生的信号并研究其性质,对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有重大意义。最近几十年,世界各地研究机构建立了众多粒子对撞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BNL的RHIC和欧洲CERN的LHC,研究极端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产生。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可以判定QGP产生的观测量。例如:奇异粒子产额的增加,J/φ产额压低,集体流效应,喷注淬火效应,大横动量光子的产生等。其中,光子不带电,不与其他粒子发生强相互作用,能够很容易被探测到,并且携带了碰撞初期的相关信息,作为探针信号具有很大优点。通常人们认为,高能核核碰撞中产生QGP,而高能核子-核子碰撞不产生QGP,因此,高能核子-核子碰撞中产生的粒子的特征,可以作为参照物来区分高能核核碰撞产生的粒子的特征变化,从而理解和判断核核碰撞中QGP的产生和性质。本文就是基于微扰QCD研究高能核子-核子碰撞中光子标记的大横动量强子的产生。我们首先在次领头阶的微扰QCD部分子模型下检查光子谱。在核子-核子碰撞中,硬散射过程光子产生分为:直接光子,即由康普顿过程或湮灭过程产生的光子,和碎裂光子,即末态部分子碎裂产生的光子。然后研究了核子-核子碰撞中RHIC/LHC能区光子标记的大横动量强子的产生。我们的数值结果一方面表明,不同对撞能量和光子强子不同横动量的条件下,理论结果与实验值结果符合较好,证明微扰QCD的强大预言能力。另一方面理论计算表明,关于光子标记的大横动量强子的Dpp(zT)谱,NLO的结果能够描述对1的实验数据,而LO的计算只能给出zT1的结果。事实上,LO情况下,用于标记的光子的横动量等于关联的喷注的初始横动量,关联的喷注碎裂的强子的横动量当然小于光子的横动量,因此LO只能描述zT1的事件。微扰QCD关于光子标记的大横动量强子的精确描述,特别是在接近zT=1或者zT1的区域,至少需要考虑到NLO的高阶计算。我们的研究对于校准QGP的硬探针信号的参照物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572.3
【图文】:

第二代,基本粒子,组成物质,夸克


第二代逦T(2/3)逦s(-l/3)逦M-1)逦%(0)逡逑第二代逦T(2/3)逦6(-l/3)逦r(-l)逦z/T(0)逡逑图1.2: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逡逑—2—逡逑

有限温度,能量密度,格点,变化关系


子等离子相的信号。那么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当两个原子核以近似光速的运逡逑动相互靠近时,大量的核-核相撞发生在它们的几何重叠区域,我们把两核重叠部逡逑分的边缘距核中心的距离称为碰撞参数b邋(如图1.6),这个碰撞参数描绘了重离子逡逑碰撞的中心性。重叠区域的核子称为参与粒子(participants),它们是由参与碰撞逡逑的质子和中子组成,参加碰撞的核子总数表示为iVpa7_t,在原子核重叠区域外部的逡逑核子称为旁观粒子(scctators),它们将继续移动且几乎不会对重尚子碰撞有影响。逡逑如果两个核里的核子间距满足小于的条件时,就说两个核子在它们的横向逡逑中心距离发生两体碰撞,发生两体碰撞的核子数记为iVg,iVpart与A^ri都可以根逡逑据邋Glauber邋Monte邋Carlo邋算法得出[13]。逡逑实验上采取高能重离子碰撞的方法来生成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具体过程逡逑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如图1.7):当两个原子核在加速器中被加速到接近光速时,然逡逑后做相对运动

碰撞原理,对撞机,质心能量


chemical邋fresze-out逦^逡逑图1.7:相对论重离子碰撞过程。此图来自文献[15]逡逑为了在实验上实现核-核碰撞的过程,物理学家们提出了对撞机的设想,早在逡逑1962年在意大利Frascati国家实验室建成了质心能量为0.5邋GeV的世界上第一台逡逑对撞机,随后科学家们不停地建造能量不同的高能加速器,把质心能量从几个GeV逡逑提高到几个TeV的量级。其中著名的有美国BNL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逡逑(Rel-ativistic邋Heavy邋Ion邋Collide),在邋1999邋年建成,其质心能量高达邋200邋GcV。以逡逑及欧洲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邋(Large邋Hadron邋ColMcr),质心能逡逑量可达几个TeV,是迄今为止人类打造的最大加速器。在人们的不断尝试,不断探逡逑—6—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玉勇;分子标记及其应用[J];生物学教学;2003年05期

2 鲁绪才;;分子标记在我国辣椒种质资源分类上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现代园艺;2013年13期

3 孔杰;关梅;周洲;李建光;;分子标记在鲟鱼研究中的应用[J];农技服务;2013年07期

4 赵鑫闻;彭儒胜;赵继梅;张妍;许传军;;分子标记及其在杨树研究中的应用[J];辽宁林业科技;2011年01期

5 胡佳林;郑学礼;;分子标记在蝇类研究中的应用[J];热带医学杂志;2011年12期

6 庄丽丽;;分子标记在园艺植物研究上的应用[J];中国园艺文摘;2010年11期

7 赵海艳;赵福宽;;植物反转录转座子分子标记及其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2009年04期

8 毛梅芬;;分子标记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14期

9 牛艳秀;刘艳娜;赵福宽;杨爱珍;孙清鹏;;茄子转录因子分子标记体系的建立与优化[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6期

10 王庆浩;;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斌;;分子标记及其应用[A];全国作物细胞工程与分子技术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安泽伟;黄华孙;;分子标记在橡胶树遗传育种中的应用[A];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强;张茂君;;分子标记及其在苹果属植物研究上的应用[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齐建勋;郝艳宾;王克建;吴春林;王维霞;;分子标记在核桃资源和育种研究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干果生产、科研进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玉;白史且;邓永昌;李达旭;游明鸿;刘刚;张昌兵;;分子标记在苜蓿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展[A];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光光;张华;黄红弟;刘自珠;郑岩松;郭培国;;菜薹AFLP分子标记体系的优化[A];中国园艺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王小刚;陈家春;;分子标记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A];湖北省药学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赵献芝;;分子标记在肉鸡育种中的应用[A];全球肉鸡产业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白羽肉鸡产业发展大会会刊[C];2010年

9 黄炳超;张扬;肖汉祥;李燕芳;;抗稻瘿蚊分子标记育种技术研究及其应用[A];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瑞;林毓娥;黄河勋;梁肇均;;华南型黄瓜雌性性状分子标记初报[A];庆祝中国园艺学会创建80周年暨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农作物分子标记进展快[N];科技日报;2002年

2 梁国兴;TRAP标记首次应用于鲤分子标记[N];中国渔业报;2010年

3 珍珍;我国将建立分子标记开发技术体系[N];东方城乡报;2008年

4 平文;天津利用分子标记优化葡萄纯度[N];农民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王瑜;助民族种业“跑”得更快[N];农民日报;2015年

6 省农委科技教育处 何超;MAS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N];湖南科技报;2015年

7 记者 胡其峰;首张苎麻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绘制成功[N];光明日报;2014年

8 通讯员 许天颖 本报记者 张晔;让百姓“有得吃”“吃得饱”“吃得好”[N];科技日报;2015年

9 记者  陈敬农;优质高产抗病“新协57”问世[N];科技日报;2006年

10 记者 张晔 通讯员 许天颖 陈洁;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找到基因“门牌号”[N];科技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社;全基因组水平苜蓿FAD基因鉴定、功能研究及ILP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D];兰州大学;2019年

2 张淑君;猪产仔数分子标记及其效应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3 鄢婧婧;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于洋;凡纳滨对虾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5 杨晓琳;从血压调节系列蛋白基因筛选有氧运动能力分子标记及功能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4年

6 杨蜀岚;水稻eui2基因的发现、遗传及其分子标记和定位[D];福建农林大学;2000年

7 邱成书;栽培性状和分子标记在中国真姬菇遗传多样研究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8 JIXIANG WU;[D];浙江大学;2001年

9 邓欣;亚麻分子标记的开发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10 陈建省;小麦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和品质性状的QTL分析及分子标记开发[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云博;肉质性状相关分子标记在五个黄牛群体中的分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年

2 魏百莹;枫属三小叶枫组的系统发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3 林明睿;甜叶菊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其分子标记筛选[D];浙江农林大学;2018年

4 何攀敏;质子-质子碰撞中光子标记的强子产生[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5 李雪;陆地棉遗传效应及产量相关分子标记预测杂种优势[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6 黄素梅;SSR分子标记预测甜玉米杂种优势的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7年

7 雷秀玉;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的实用性评价[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年

8 肖泽玺;水稻两用不育系分子标记库的建立与杂交种子分子鉴定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范静苑;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抗性遗传分析及其分子标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10 王琳;小麦抗性淀粉的遗传特性及其分子标记的筛选[D];石河子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783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7783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e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