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延迟块读出的多丝正比室探测器研制
【学位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O571.53
【部分图文】:
研究背景及意义在 1932 年,由英国的实验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利用 α 粒子撞击金属铍的了中子,实验过程如图 1.1 所示。中子作为一种不带电的特殊粒子,使得没有电子参与的原子核模型有了新的希望,也解决了量子力学是否适用于部的问题等难点。这是核物理以及其应用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具的重要意义。因此,1935 年查德威克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各领域的在核物理领域,还是在其他交叉领域,都与中子的研究有着紧密相连的关,发现出的中子为核内部的研究提供了方向,为今后研究核结构和核反应研一条全新的道路。第二,在核结构提出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原子结构的新了原子核的基本组成,彻底否定了原子核的电子假设,人们重新对原子量与的关系和原子核的自旋、稳定性等等原子核内部的特性问题, 有了进一步和新的突破。随着人们进一步展开对中子的研究,开阔了其应用领域,也核物理相关的其他交叉领域的蓬勃发展,诞生出其他新应用。
装备和大型科学装置也被带动着发展,很多都已经进入开始运行阶段,甚至已用中子散射技术展开了对科研成果的研究。比如世界上运行的散裂中子源主要国的 ISIS、美国的 SNS、日本的 J-PARC,见图 1.2 所示。然而,我国在中子源这方面的发展相对其他国家比较滞后,技术发展比较缓慢,并且缺乏高水平的中子源装备设施,我国的研究员希望通过中子散射技术来进一步加强深化自己究进展,导致许多研究员逐步跑到国外的一系列大科学中子装置上去进行科学。为满足这领域的研究员需求以及促进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必须尽快建设属们自己的散裂中子源和相应的中子散射装备。为此,中国首先建立了中国先进堆(CARR)[7-9],开始对中子散射技术的研究。又从 2008 年开始,在广东东莞修建展中国家的第一台散裂中子源—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随着这些高科技装建设,会使中子散射技术得到更好的发挥,同时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更上台阶,达到世界领先技术水平。
使束流提高到能量 1.6GeV 左右。最后从 RCS 引出的高能质子束流经传输线打向钨靶,在靶上将产生的散裂中子进行慢化,再通过中子导管进一步引向各种中子谱仪在中子谱仪上开展各种实验研究和用户需求。为了促进我国科技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准,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的总体设计指标如下:需要打靶的质子束流功率控制在100kW[7-10];脉冲重复频率为 25Hz;每脉冲质子数大约在 1.56×1013;需要 1.6Ge的质子束动能;每个质子、每单位立体角弧度为 0.1 达到很好的中子效率。其中的束流功率为 100kW 和脉冲重复频率为 25Hz,可大幅地提高每个脉冲内的中子通量数目。这些目标正是使中国散裂中子源的质子束流功率、中子效率、脉冲中子通量等各种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前沿水准,满足我国现阶段上,各种学科领域对中子散射技术的迫切需求。同时进一步优化中子谱仪的设计,使得中子谱仪中的中子利用效率高度和谱仪分辨率精度得到更好的加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丹;宋英明;邹树梁;徐守龙;王晓冬;朱志超;谭桢干;何志锋;王新林;;基于~(252)Cf源的反应堆结构屏蔽材料屏蔽性能测试装置设计[J];核技术;2015年09期
2 任海龙;赵豫斌;文双春;鲁睿其;;CSNS多丝正比室读出电子学[J];核技术;2015年05期
3 陈延伟;;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年06期
4 孟祥厅;李东仓;杨磊;洪鹏飞;付廷岩;祁中;;基于延迟线的二维读出多丝正比室电路[J];核技术;2011年11期
5 萧如珀;杨信男;;1932年5月:查德威克描述中子的发现[J];现代物理知识;2010年03期
6 陈东风;刘蕴韬;韩松柏;;中国先进研究堆中子散射谱仪建设现状和展望[J];中国材料进展;2009年12期
7 杨帆;任国浩;;中子探测用闪烁体的研究进展[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9年04期
8 江山;王小胡;朱启明;陈元柏;陈昌;刘荣光;王岚;金艳;马骁妍;;一个二维位置灵敏X射线探测器的研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8年02期
9 阎宏;朱永昌;高祀建;关铭;;中子探测玻璃闪烁体的研究进展[J];中国建材科技;2008年01期
10 韦杰;;中国散裂中子源简介[J];现代物理知识;200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维佳;涂硼MWPC热中子探测器信号读出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潘景辉;一种多层涂硼MWPC的高分辨2D位置灵敏热中子探测器的研制[D];南华大学;2016年
2 任海龙;MWPC探测器读出电子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湖南大学;2015年
3 王艳凤;涂硼GEM中子束监测器的模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徐品;基于丝室结构X射线探测器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赵东旭;气体中子探测器数据获取与分析软件研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579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857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