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对称多腔阵列单光子散射的研究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O572.31
【部分图文】:
在理论和实验上,PT 对称的概念花了大约十年的时间才进入光学领域。在这种,势的实部和虚部被折射率的实部和虚部所取代。因此,光学中的点对称表示折空间对称实部和空间反对称虚部的材料系统折射率。后一种情况自动意味着系统着损失(正虚部)和增益(负虚部)的平衡分布。
(a)(b)图1.2 耦合波导谐振器系统图(a) 与空腔耦合的波导的一般几何结构 图(b)间接耦合谐振腔光波导的例子以色列雷霍沃特的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做了一个研究,设计了光量子开关,它的原理是控制在微球光学谐振腔中耦合的铷原子的量子态,能够使量子开关选择光纤中光子传输的路径,包括两个输入、输出路径。在原子与光子的相互作用下,光量子开关能控制光子的传输路径而不破坏编码在光子叠加态中量子信息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研究在一维耦合谐振腔阵列中加入原子时,原子与一维耦合腔阵列耦合,观察单光子在其中的传输特点[75-77]。自然情况下波的传播或者是在复杂介质中工程化的波的传播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各种系统,如经典波、量子波、原子物质波。尽管存在这种多样性,这些系统的波动特性为理解它们的传输特性提供了共同的框架。其中一个特征是波干涉现象。它们的存在导致波在随机介质中传播完全停止,这可以通过增加介质的随机性来实现。五十年前
5图1.3 具有PT对称性的一维多层无序介质如图1.3所示,介质左侧的绿色表示耗散的一侧,右侧红色的区域表示增益的一侧,增益和耗散的折射率分布是均匀的,反射率的实部 ( ) ( )R Rn x = n x。对于系统尺寸足够大(强大的无序性或者较大的增益和损耗)的情况,如果入射波从结构的有损耗侧进入(浅绿色箭头),则系统充当高性能吸收体,而如果入射波从增益侧(暗红色箭头)进入结构,则系统“超反射”。1.3 论文框架利用单光子在一维无限耦合腔阵列中传输的性质,近些年来已经研究了很多的量子器件,为了更加精确的描述这些量子器件的性质,将展开本文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具有PT 对称性的一维无限耦合腔阵列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利用单光子成功再现图像信息[J];物理通报;2007年02期
2 吴青林;刘云;陈巍;韩正甫;王克逸;郭光灿;;单光子探测技术[J];物理学进展;2010年03期
3 张忠祥;韩正甫;刘云;郭光灿;;超导单光子探测技术[J];物理学进展;2007年01期
4 邢蕴芳,肖麟生;单光子时间分辨在线谱仪系统中的接口电路[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1989年01期
5 党利宏;庞雄昌;刘强;;单光子卫星的量子通信噪音影响与干扰问题[J];信息系统工程;2016年12期
6 汪琛;徐智勇;汪井源;耿常锁;赵继勇;;基于单光子检测的无线光通信关键技术[J];军事通信技术;2015年03期
7 艾青;万钧力;;基于信道容量的单光子探测研究[J];光通信技术;2010年03期
8 张凤;陈福恩;王治强;刘薇;;单光子捕获概率仿真计算方法的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9年04期
9 张雪皎;万钧力;;单光子探测器件的发展与应用[J];激光杂志;2007年05期
10 尤立星;申小芳;杨晓燕;;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件的单光子响应[J];科学通报;2009年1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丽;量子密码协议设计与分析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2 蒋文浩;高性能半导体单光子探测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郑帆;高效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结构设计[D];南京大学;2017年
4 谢鸿;基于腔光力系统的量子相干操控[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5 钱鹏;冷原子系统中单光子的量子干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6 刘云;红外单光子探测器的研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武愕;基于金刚石镍氮色心的单光子源的研究及其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晓波;单光子调制光谱与成像特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9 任旻;高速单光子探测及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于波;基于单光子相位干涉的量子密钥分发与信息传输[D];山西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兴达;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单光子成像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9年
2 刘昱鑫;计算式关联成像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3 陈玉烨;《所罗门之歌》和《宠儿》中的性别和异质空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年
4 陈朋;基于冷原子系综单光子时间模式调控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5 王岩;PT对称多腔阵列单光子散射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6 唐磊;手性单光子界面:隔离与定向发射[D];南京大学;2019年
7 秦飞虎;基于单光子探测技术全光纤式浊度检测系统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8 杨天祥;苯代物的单光子双电离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9 徐洋洋;PT对称腔阵列体系单光子散射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10 卫振奇;基于CMOS工艺的垂直双结单光子成像单元设计[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650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2865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