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基于不完全信道信息的MIMO双向中继系统线性预编码算法

发布时间:2018-01-13 14:15

  本文关键词:基于不完全信道信息的MIMO双向中继系统线性预编码算法 出处:《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7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多输入多输出双向中继 不完全信道信息 反馈延迟 预编码 误码率


【摘要】:针对配置两个通信节点的多输入多输出双向中继系统,提出一种基于不完全信道状态信息的预编码设计方案,该方案综合考虑信道估计误差与信道反馈延迟的情况。在中继发射功率受限的条件下,以最小均方误差为准则设计以预编码矩阵为变量的优化问题,提出矩阵分解和联合迭代两种线性预编码算法。矩阵分解法通过矩阵分解推导得到中继矩阵的闭式解;联合迭代法利用迭代算法交替迭代来联合优化预编码矩阵和接收端处理矩阵,直到算法收敛数。仿真结果表明,随着信噪比由0到25dB逐渐增大,与现有方案相比,矩阵分解法能有效地降低系统的误比特率,联合迭代法能获得最佳的系统性能提升。
[Abstract]:A precoding scheme based on incomplete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s proposed for a multi-input multi-output bidirectional relay system with two communication nodes. In this scheme, the channel estimation error and channel feedback delay are considered comprehensivel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imited relay transmission power, the 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 is used as the criterion to design the optimization problem with the precoding matrix as the variable. Two linear precoding algorithms, matrix decomposition and joint iteration, are proposed. The closed solution of relay matrix is derived by matrix decomposition. The joint iterative algorithm is used to optimize the precoding matrix and the receiver processing matrix jointly until the algorithm converge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NR increases from 0 to 25 dB.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schemes, the matrix decomposition method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bit error rate of the system, and the joint iterative method can achieve the best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作者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物联网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NS2016044,NS2015046) 江苏省博士后基金(1601017C)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创新基地(实验室)开放基金(kfjj20160412)资助课题
【分类号】:TN919.3
【正文快照】: 网络优先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422.TN.20170705.1016.006.html0引言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是通过在通信系统的收发端放置多根天线的一种通信技术,可以在不增加带宽的前提下成倍地提升系统的容量和频谱利用率,是第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汀;杨绿溪;;一种前向放大中继通信系统中的有限反馈中继预编码方案[J];电子学报;2010年07期

2 陈志;刘珊珊;曹型兵;;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预编码技术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年02期

3 徐伟;;浅谈电子通讯的预编码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年27期

4 李超;郭丽娜;;电子通讯的预编码技术分析[J];电子制作;2013年19期

5 解芳;袁超伟;程铁铮;;利用干扰提高容量的低复杂度预编码方法[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6 陶立;;一种电子通讯技术的预编码解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年30期

7 张文;龚钢;;抑制小区间干扰的迟延可容忍预编码方案[J];科技通报;2013年07期

8 冉金志;林初善;邵云飞;廖晓闽;;几何平均分解的矢量预编码方案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13年22期

9 卢鑫;;Closed-Loop MIMO系统线性预编码技术[J];中国新通信;2008年11期

10 郑凤;陈润芊;卢国仙;武穆清;;一种新的非线性预编码算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伟;张春阳;邵珠雷;;相关衰落信道中星座预编码和球译码[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8年

2 邵玉斌;龙华;向凤红;;MIMO通信系统空域维纳预编码器及性能分析[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继雄;李有明;周新星;;DSL基于误差符号的自适应预编码算法[A];浙江省信号处理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钟俊;彭启琮;;有限比特反馈下OFDM系统的预编码技术[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马守贵;陈明;;MIMO系统中基于离散速率集的线性预编码研究[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6 黄永明;杨绿溪;;采用分组线性星座预编码OFDM的分层空时传送方式及其迭代接收[A];第十二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5)论文集[C];2005年

7 王道彬;米文智;;一种基于TXMMSE预编码的新型OFDM系统研究[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亚东;丛键;王卓镭;;一种基于预编码降低OFDM信号峰均功率比的技术[A];2007’促进西部发展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9 顾敬民;梁涛;于勇;;一种新的MIMO发射功率分配算法研究[A];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新进展——2005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亚婷;席安安;黄志忠;;新体制MIMO数字阵列雷达的发展及其应用[A];第八届全国信号与信息处理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新莉;卫星多天线数据传输下水库水情测报编解码技术与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吕磊;MIMO系统中基于有限反馈的预编码及天线合并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刘萌萌;未来MIMO技术的性能分析和预编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4 胡志蕊;多小区协作系统下预编码及收发联合处理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5 张萌;协同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6 董全;下一代无线网络的预编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王伟;多用户MIMO系统预编码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王超;多天线系统中的反馈与预编码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9 王楠;中继协作通信中的编码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10 张蕾;非线性预编码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莉莉;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干扰对齐技术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粟唐;高速移动场景下LTE下行预编码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田梦;PLC中基于MIMO的预编码技术研究与中继系统性能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高书莹;下行多用户MIMO预编码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刘荆;大MIMO信道状态信息获取及预编码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圣恩;MIMO双向中继系统的预编码设计与性能优化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7 罗辑;3D MIMO及其预编码设计与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向攀;LTE-Advanced上行MIMO预编码技术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窦津津;MIMO-UWB预编码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10 谢思敏;非线性预编码中的星座扩展及解调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191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4191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8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