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基地多输入多输出雷达收发四维角联合估计
本文选题:兵器科学与技术 切入点:多输入多输出雷达 出处:《兵工学报》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收发分置双L型阵多输入多输出雷达,提出了利用阵列接收数据的互相关去噪特性,进行目标辐射源收发四维角高精度联合估计的新方法。通过对匹配滤波后的阵列接收数据进行重构和互相关操作,可有效消除空间噪声影响,提高角度测量精度。将收或者发二维角的联合估计转化为两个一维估计,且只需对低维度矩阵进行特征分解,减轻了运算负担。利用特征值求取收或者发俯仰角,利用相应的特征向量构造出的虚拟阵列响应矩阵求取与其自动配对的收或者发方位角。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以较低的运算复杂度,实现了对空域多目标收发四维角的准确估计,估得的收或者发二维角能够自动配对,在低信噪比和短采样数据情形下,具有优良的角度估计性能。
[Abstract]:Based on the dual-L array multi-input and multi-output radar, the cross-correlation de-nois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ata received by the array are proposed. A new method for high precision joint estimation of the four dimensional angle of target emitter is proposed. The spatial noise can be effectively eliminated by the reconstruction and cross-correlation operation of the array data received by the matched filter.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angle measurement, the joint estimation of two dimensional angles is transformed into two one-dimensional estimators, and it is only necessary to decompose the low-dimensional matrix to reduce the computational burden. The response matrix of the virtual array constructed by the corresponding eigenvector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receiving or transmitting azimuth angle of its automatic pairing.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has a lower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An accurate estimation of the four dimensional angle of multi-target transceiver in spatial domain is realized. The estimated two dimensional angle can be paired automatically and has good angle estimation performance in the case of low SNR and short sampling data.
【作者单位】: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
【分类号】:TN9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薇;;多输入多输出的比特交织编码调制技术[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黄成荣;郭迎;李门浩;;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系统的低密度奇偶校验码[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年12期
3 高成林;任清华;刘剑;莫建云;;多输入多输出变换域通信系统抗干扰性能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3年10期
4 周德鑫,冯大政,赵梦;利用高阶累积量的盲多输入多输出系统辨识[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5年11期
5 朱秋明;徐大专;罗艳强;陈小敏;;多输入多输出信道空域相关性评估简化模型[J];电波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6 张轶;任清华;褚振勇;;一种多输入多输出变换域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仿真[J];电子技术应用;2011年08期
7 李相如;张昭;王小谟;;集中式多输入多输出雷达等效阵列增益推导[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8 王文胤;程智谋;;认知的协同多输入多输出通信[J];通信电源技术;2013年06期
9 谭丽丽,韦岗;多输入多输出盲解卷问题的最大熵解法[J];电子学报;2000年01期
10 郑武;张海滨;宋文涛;罗汉文;;多输入多输出无线系统的迭代可配置树型搜索检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芮贤义;;干扰受限环境下多输入多输出-最大比合并系统的容量和误符号率分析[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WLAN技术取得突破[N];计算机世界;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兴旺;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大规模MIMO关键理论及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焰杰;基于Matlab/Simulink多输入多输出随机振动试验模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2 黄毅;基于多输入多输出技术的片上模式复用传输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郑珊珊;无线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4 郑飞;多输入多输出通信系统智能检测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5 游青松;多输入多输出的建模与系统容量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奇;多输入多输出(MIMO)编码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张殿宝;高速环境下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模型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8 丁振平;TR-MIMO声纳探测方法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李长江;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条件下多基站反馈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映霓;LTE-A增强技术的研究和性能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19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619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