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的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
本文选题:光通信 + 可见光通信 ; 参考:《光学学报》2017年08期
【摘要】:白光发光二极管(LED)的窄调制带宽限制了可见光通信(VLC)的系统容量。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技术通过功率复用可提高系统通信容量。结合直流偏置光正交频分复用(DCO-OFDM)和NOMA技术,设计了NOMA-DCO-OFDM系统。基于递归法给出了单个LED时VLC多径信道建模方法。在考虑限幅噪声影响时,推导了用户的信干噪比。采用分数阶功率分配、增益比功率分配和静态功率分配方法,研究系统平均和速率随LED半功率角、光电检测器的视场角(FOV)和功率分配因子的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平均和速率随着半功率角、FOV和功率分配因子的变化而变化,可以通过优化半功率角、FOV和功率分配因子达到系统平均和速率最大化。
[Abstract]:The narrow modulation bandwidth of the white 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limits the system capacity of the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VLC).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NOAA) technology can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capacity of the system by power multiplexing. Combined with DCO-OFDM and NOMA technology, a NOMA-DCO-OFDM system is designed. A multipath channel modeling method for single LED is presented based on recursive method. The signal-to-interference noise ratio of the user is deduced when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the amplitude limiting noise. Fractional power allocation, gain specific power allocation and static power allocation are used to study the variation of system average sum rate with LED half-power angle, field of view angle of photodetector and power distribution factor.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and rate of the system vary with the change of the half-power angle FOV and the power allocation factor, and the system average and rate can be maximized by optimizing the half-power angle FOV and the power allocation factor.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编码与传输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兰州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福建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461026,61465007)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2014D13)
【分类号】:TN92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进海;随机竞争法多址接入控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2 张文柱,李建东,刘凯;依据用户妥善安排的多址接入协议在分布式无线网络中的性能研究[J];电子学报;2002年08期
3 郜宁;姚宏;张国龙;李明贵;;一种改进的多址接入协议[J];航空电子技术;2009年03期
4 张学一;付晓梅;周化锰;;一种格约减辅助的协作多址接入方案[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5 陈晓曙,杨烨,王霄峻;预约统计无线分组多址接入控制方法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6 唐文照;李波;张蕊;;基于信道预约及信道感知的复合多址接入协议[J];计算机仿真;2009年08期
7 王正超;;基于中央预定信令调控的多址接入(英文)[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8 肖楠;梁俊;柏鹏;赵尚弘;;基于状态响应的分组预约多址接入协议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年06期
9 刘凯 ,李建东 ,张文柱;一种用于多跳分布式无线网络的多址接入协议及其性能分析[J];计算机学报;2003年08期
10 何宏;李建东;盛敏;;一种基于实时优化思想的多址接入协议性能分析[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雪田;周正;张晓平;;基于正交小波波形的多脉冲超宽带多址接入系统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朱雪田;周正;张晓平;;基于正交小波波形的多脉冲超宽带多址接入系统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李汉涛;刘凯;张军;;高动态自组织网络中的高效多址接入协议[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张继东;郑宝玉;;Ad Hoc网络中一种基于多包接收的多址接入方法[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樊艳;谢文武;刘守印;黄光明;郑军;;UWB系统多址接入方法的比较研究[A];2005年全国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赵瑞琴;申晓红;白卫岗;;IEEE 802.11多址接入机制在水声网络中的应用研究[A];2012'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Ⅰ)[C];2012年
7 邢小琴;刘凯;;Ad Hoc无线网络中信道选择冲突避免多址接入协议[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王辉宇;沙学军;张乃通;;多径环境中TH-UWB的多址接入模型[A];2005年全国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王大鹏;刘凯;;多跳Ad Hoc网络中保证QoS的多址接入协议[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10 李建新;郭峰;刘增基;刘乃安;李爱玲;;单码CDMA多址接入技术研究[A];第九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99)论文集[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徐晋;非正交多址接入中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2 巫书航;基于信息论的多址接入信道用户协作关系的建立与识别[D];清华大学;2015年
3 周亚建;无线多址接入技术和多播路由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4 虞凯;移动通信系统多址接入干扰与小区间干扰分析与抑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张京席;多址接入信道下LDPC码的优化[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陈丹;MIMO链路ad hoc网络中的多址接入协议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赛;TTNT数据链的多址接入协议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冉少强;基于Nutaq平台的高效多址接入协议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张国鑫;无线自组织网络TDMA多址接入和分组转发设计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徐鑫;基于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多址接入技术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5 肖正瑛;认知多址接入系统中的吞吐量和能量消耗优化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6年
6 张玲玲;空天信息网络宽带多址接入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7 杨永涛;静止轨道卫星系统媒体接入控制协议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8 刘丹;分层自组网中混合多址接入协议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9 胡一帆;基于中继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刘亚辉;稀疏码多址接入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874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987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