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自组织网络中的路由协议研究
本文选题:车载自组织网络 + 路由协议 ; 参考:《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车载自组织网络是一种以车辆节点为基础构成的特殊的移动自组织网络,与移动自组织网络相比,车载自组织网络具有车辆节点高速移动、网络拓扑结构频繁变化的特点,传统的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没有考虑车载自组织网络特点,因此如何能够在频繁变化的网络结构中选择合适的路由是车载自组织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对车载自组织网络的协议进行了研究,针对高速公路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转发效率预测的跨层路由协议,针对城市道路场景,提出了基于道路拓扑结构的地理信息路由协议和基于链路传输能力的车载网络路由协议。具体内容如下:(1)针对传统基于地理信息的路由协议并不能有效考虑车辆高速移动带来的位置变化,结合无竞争MAC层多信道接入协议,提出了一种基于转发效率预测的跨层路由协议(GPSR-EP)。该路由协议考虑了信道衰落产生的传输失败概率,结合VeMAC(Vehicular Ad Hoc Networks MAC)定义了传输等待时间,该定义可以反映节点的业务队列长度和时隙占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对下一跳的所有可选节点的转发效率进行预测,以单位时间有效传输距离最长为策略进行路由选择。仿真结果表明,GPSR-EP在高速场景中能有效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2)为了提高城市场景中车载自组织网络的性能,综合考虑道路拓扑结构与地理位置信息,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道路拓扑结构的地理信息路由协议(TGR)。TGR结合无竞争MAC层接入协议,分析了空洞的产生情况,给出了一种有效的目标节点选择方法;针对传统边缘传输模式中转发效率较低的问题,设计了基于路口节点特性的边缘传输模式。仿真结果表明,TGR在网格城市场景中能够有效提高网络性能。(3)构建了能够反映城市道路和车辆行驶特征的场景,针对AODV路由协议在城市场景中不能有效考虑链路稳定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链路传输能力的车载网络路由协议(LCPR)。LCPR基于无竞争MAC层多信道接入协议,综合考虑网络中影响节点间链路稳定性的直接传输成功概率、节点的业务负载和节点周围信道占用情况等因素,定义了表征节点通信能力的参数,反映了节点之间传输的有效性;提出了一种新的适应城市场景的路由判据,实现了网路层与MAC层的跨层路由设计。仿真表明LCPR在城市场景中能改善丢包率、端到端平均时延等网路性能。
[Abstract]:Vehicle ad hoc network is a special mobile ad hoc network based on vehicle nodes. Compared with mobile ad hoc networks, vehicle ad hoc network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peed movement of vehicle nodes and frequent changes in network topology. Traditional routing protocols for mobile ad hoc networks do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ehicular ad hoc networks. Therefore, how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routing in the frequently changing network structure is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vehicular ad hoc networks. In this paper, the protocol of vehicle-borne ad hoc network is studied, and a cross-layer routing protocol based on forwarding efficiency prediction is proposed for freeway scenario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routing protocol based on road topology and vehicular network routing protocol based on link transmission capability are proposed.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1)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traditional routing protocol based o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can not effective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location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high-speed movement of vehicles, combining with the non-competitive MAC layer multi-channel access protocol, A cross-layer routing protocol named GPSR-EPN based on forwarding efficiency prediction is proposed. The routing protocol takes into account the transmission failure probability caused by channel fading and defines the transmission waiting time in combination with VeMACV-Vehicular Ad Hoc Networks (MAC), which can reflect the traffic queue length and slot occupancy of nodes. On this basis, the forwarding efficiency of all the optional nodes in the next hop is predicted, and the longest effective transmission distance per unit time is used as the strategy for routing selecti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GPSR-EP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of the network in high-speed scenario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vehicle-borne ad hoc networks in urban scenarios, the road topology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 information are considered synthetically. An improv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routing protocol (TGR.TGR) based on road topology is proposed, which combines with the non-competitive MAC layer access protocol. The generation of voids is analyzed, and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selecting target nodes is presented.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low forwarding efficiency in the traditional edge transmission mode, an edge transmission mod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section nodes is design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GR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network performance in the grid city scenarios. (3) A scenario that can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roads and vehicles is constructed, and the AODV routing protocol can not effectively consider the link stability in urban scenarios. A vehicle network routing protocol based on link transmission capability (LCPRN). LCPR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non-competitive MAC layer multi-channel access protocol. The probability of direct transmission success is considered synthetically, which affects the stability of the link between nodes in the network. The traffic load of the node and the channel occupation around the node are defined, the parameters representing the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of the node are defined, which reflects the validity of the transmission between the nodes, and a new routing criterion suitable for the urban scene is proposed. The cross-layer routing design of network layer and MAC layer is realize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LCPR can improve network performance such as packet loss rate, end-to-end average delay and so on.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N929.5;U4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永利;;关于路由协议漏洞的分析与防范措施[J];硅谷;2011年11期
2 吕翎,熊前兴;常用路由协议分析[J];交通与计算机;2001年S1期
3 董超;倪明放;田畅;;层次分析法用于战术互联网路由协议选择[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8年09期
4 梁林;常用路由协议的分析及比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年10期
5 宋早迪;蒋秀波;张日飞;;战术互联网路由协议的选择方法[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0年S1期
6 刘作学;代健美;盛懿君;王子凡;;一种轻量化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的设计与实现[J];装备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7 刘凯歌;;基于扩散搜索的DSR路由协议[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7年02期
8 陈湘平;房莉;;基于“票”的多路径QoS路由协议[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9年05期
9 杨水根;张宏科;苏伟;;基于掌形积分的路由协议仿真与性能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10 刘勇;林亚平;胡玉鹏;;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开发及改进[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阳泽;刘平香;;水声网络自重组中两种路由协议比较[A];2012'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Ⅰ)[C];2012年
2 向征;方旭明;;无线Mesh网络中路由协议的性能比较[A];'2006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孙墉懋;傅仲逑;;DSR路由协议优化策略[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4 程晓峰;卢泽新;张晓哲;莫敦运;;基于路由协议支持的网络感知的设计与实现[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六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红;徐光侠;范时平;;一种安全的无线自组织路由协议[A];2008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6 宋玉林;樊祥宁;张在琛;;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路由协议的研究[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7 应俊;吴哲夫;乐孜纯;;基于OPNET的DSR路由协议的性能分析[A];浙江省电子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颜国风;王建新;;基于Hop的Anycast路由协议的设计与实现[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武峥;张淑芳;;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在交通监控系统中的应用[A];中国航海学会通信导航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侍蕾;赵洪利;;空间信息网路由协议关键技术分析[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为供稿;构建辽宁移动骨干网[N];计算机世界;2001年
2 中科院计算所信息网络室 庞迪;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关键技术—路由协议[N];计算机世界;2005年
3 金桦;路由协议一样影响速度[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4 朗讯贝尔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院;融合网络将主导一切[N];通信产业报;2004年
5 杨文清 马腾;如何搜集民事诉讼网络证据[N];榆林日报;2011年
6 亚信公司应用咨询部 韩少云;运用网络技术 分析网络业务[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年
7 张彤;网络简化后的性能[N];网络世界;2009年
8 北京中创信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韩冰;中创信测:全面监测构建高性能的3G网络[N];通信产业报;2005年
9 杨虹;有一种网络帮助油田实现多点集中管理[N];中国石化报;2007年
10 本报特约撰稿 宋瑾 李洋;网络优化常用技法[N];计算机世界;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东杰;车载自组网路由协议及路径决策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张春飞;无线Mesh网络负载均衡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黄宏宇;车辆自组织网络的路由协议及节点运动模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郭星歌;矿井无线网格网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5 韩挺;基于信任理论的路由协议安全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6 潘大为;能量有效的WSNs路由协议与分布式调度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7 杨凯;无线Mesh网络高性能路由协议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孙学梅;Ad Hoc网络的移动管理及其路由协议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张天乐;交替活跃模式的部分连接网络路由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6年
10 李道丰;路由协议若干安全问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蓉;车载自组织网络中基于地理位置的路由协议研究[D];南通大学;2016年
2 白林;基于伽玛分布的喷洒等待路由协议[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梁玉珠;基于动态分簇的低能耗WSN路由协议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4 卢志强;基于基础设施辅助的车载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吉纯;Ad Hoc网络备份路由协议及其嵌入式实现[D];苏州大学;2015年
6 王静涵;基于Contiki操作系统的RPL路由协议能耗均衡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吴三柱;面向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汇聚树路由协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琦;移动传感器网络三维空间路由协议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姜小荣;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协议的研究与设计[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10 巩彩红;基于微分—蚁群算法WSN路由协议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468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046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