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站天线作为无线移动通信中连接用户通讯的桥梁,通过信息交换和处理中心,实现各种通讯终端之间的信息发送和接收,是移动通信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第四代移动通信大规模商用的实际经验以及第五代移动通信如火如荼的开发测试都表明,基站天线越来越成为制约系统性能的瓶颈。在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中,亟待解决的与基站天线相关的难点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在保持天线小型化的同时,扩展频带,实现多种通信制式的兼容;提高隔离度,实现同频同时全双工;抑制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阵列天线单元之间表面波的传输,减小无线通信信道的相关性,从而实现良好的抗多径干扰效应,增加通信容量;改善无线同频接入/回传系统中收发天线阵列间辐射场的互耦,缩小系统尺寸,避免产生自激,填补覆盖盲区从而提高通信网络的衍射覆盖能力。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基站天线关键技术的突破不仅包含无限的商业价值,也是天线领域的前沿技术之一,充满巨大的学术价值,尤其是极高隔离度和去耦合技术的研究。基于多频带/宽频带天线和人工超材料的相关基础理论,本文重点研究了以下四个方面:多频带小型化天线的设计、宽带极高隔离度天线的设计、多输入多输出天线阵中天线单元去耦合结构的设计和应用于无线中继系统的电磁隔离结构的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工作概述如下:1.论文绪论首先介绍了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趋势。之后,回顾了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基站天线关键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主要从移动通信基站天线、人工超材料和自干扰信号对消技术这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根据博士期间具体的研究项目,归纳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并介绍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2.低剖面双频双极化天线阵及馈电网络一体化的设计首先,针对微带天线及馈电网络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介绍了矩形微带贴片、圆形微带贴片、微带功分器和微带定向耦合器的一般性设计方法。之后,针对工作于4G FDD-LTE频段1的小型化低剖面微基站天线阵,提出了一种小型化的双频带双极化天线。该天线由一种作为寄生单元的圆形贴片和一种作为主辐射单元的准十字槽圆形贴片组成。这两种贴片分别印刷于上下两层介质基板上。通过印刷电路板上的金属过孔对天线进行馈电,实现了良好的阻抗匹配、端口隔离度和稳定的辐射方向图。将该天线单元组成2×2天线阵,并提出了一种简单的无源馈电网络。通过该网络,能够容易地调节天线阵列的输入幅度和相位。该无源电路由四组T型功分器和两组正交定向耦合器组成。通过控制馈电端口的相位差,可以实现对阵列方向图波瓣宽度的调节,实现波束赋形。仿真设计和实验测试验证了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3.宽带双极化极高隔离度磁耦合馈电微带天线的设计针对工作于WIFI、4G FDD-LTE频段7、4G TDD-LTE频段38的低剖面宽带极高隔离度全双工微基站天线,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磁耦合馈电结构的双极化微带天线。该天线的辐射单元采用了一种简单的矩形微带贴片。馈电结构印刷于两张垂直放置介质基板的两面,包含一个金属开口环、一个类金属开口环和一对开路传输线。该新型磁耦合馈电结构以磁耦合的方式对矩形微带贴片进行激励,在20%的相对阻抗带宽范围内,不仅实现了驻波比小于1.5的良好阻抗匹配特性,而且也保证了45dB的极高隔离度。仿真和实测结果十分吻合,并针对实测隔离度的误差进行了理论分析。4.新型人工周期结构和无源对消馈电网络的设计针对分别工作于4G FDD-LTE频段7、4G TDD-LTE频段38的极高隔离度MIMO天线阵和小型化超高隔离度微基站天线,基于上述磁耦合馈电天线,分别提出了一种新型人工周期结构和一种无源对消馈电网络,进一步提高端口隔离度。针对该新型人工周期结构和无源对消馈电网络,进行了加工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隔离度增强效果良好。5.用于无线Relay天线阵去互耦的超材料表面背腔的设计首先,对于人工超材料的原理和主要仿真方法进行了介绍和归纳总结。针对工作于4G FDD-LTE频段7、4G TDD-LTE频段38的小型化低剖面无线同频接入/回传基站天线阵,基于上述准十字槽天线,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超材料表面背腔。该结构主要是由一对频率选择表面和一对负折射媒质组成,再与金属反射板一起,形成一个包围天线的开放式腔体,从而实现天线单元各端口去耦合的效应。鉴于该超材料表面背腔良好的去耦合效果,将其进行再设计并应用于2×4的回传天线阵。仿真和实测结果表明,该超材料表面背腔不仅可以抑制同极化端口的电磁耦合,而且还能够抑制交叉极化端口的电磁耦合。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N82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远丽;;5G移动通信发展普及困境与趋势对策[J];科技展望;2015年21期
2 王辉;;一种GSM多波束天线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5年20期
3 丁岩;;下一代通信网络的无线传输技术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年08期
4 宋文杰;;5G移动通信技术及发展趋势[J];数字通信世界;2015年08期
5 夏晓峰;;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5年07期
6 姚宏杰;;5G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及其进程[J];通讯世界;2015年06期
7 陈勇;;4G通信系统安全分析及防护机制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年02期
8 杨丰瑞;董志明;;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分析[J];电子技术应用;2015年02期
9 薛恒威;;基于4G移动学习的研究及系统设计[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年03期
10 付玉辉;;2014年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5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郭川;;频谱资源须盘活[N];人民邮电;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梁a\;无线中继网络中的频率复用与中继选择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2 华惊宇;新一代移动通信内接收机理论与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3 隋强;微波异向介质的实验及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5年
4 邱善勤;CDMA智能直放站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迪;全业务经营背景下中国铁通的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2 刘钻杰;石墨烯毫米波亚毫米波天线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3 申呈洁;广播与通信融合网络能量效率的研究与计算[D];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
4 孙学俭;两跳中继OFDMA蜂窝网络系统容量分析与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
5 石丹凤;多天线多维时变信道参数的重要性重采样方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王森林;V波段新型微带线平面慢波结构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白晓平;基站天线波束赋形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8 王文秀;LTE终端多模块电磁兼容性能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9 周学;UHF频段RFID标签天线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于世磊;基于ARM的WCDMA无线网络监测终端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
本文编号:
24215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421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