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oronoi盲区的三维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优化算法
【图文】:
了在节点初始随机放置后利用虚拟力完成自动部署的算法.在Li等[7]提出的VFA-3D算法中,除传统虚拟力外,还加入了中央万有引力和平衡力以便获得更好的传感器分布.魏宁等[8]提出的TD-VFA盲区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控制部署策略,提高了传感器初始随机部署后的覆盖率.笔者基于前期研究的Voronoi图法[9],在二维平面中寻找覆盖盲区的优势以及三维球覆盖模型与多胞形四面体的剖分方式,提出了基于Voronoi盲区的三维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优化算法(BCBS-3D).1三维空间WSN覆盖优化模型1.1问题描述如图1所示,在大小为L×W×H(长宽高)的三维平面监测区域T内,随机部署N个传感器节点S={s1,s2,…,si,…,sN}(i∈[1,n]),si的感知范围是以该节点为圆心,感知半径为Rs、通信半径Rc=2Rs的球形区域,用位置坐标si(xi,yi,图1三维传感器部署Fig.1WSNdeploymentin3Darea
74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7年zi){si={p∈L×W×H|ds(p,si)≤Rs}表示,ds(p,si)为点p与si的欧氏距离,传感器节点为同构节点(感知半径相同).当前节点si与邻居节点[9]zi组成的节点集表示为Di={si,z1,z2,…,ze}.网格点位置记为tj=(xj,yj,zj)j,j∈[1,t],网格密度影响覆盖率CR的精确度.1.2基本概念空间离散化[10]:求解覆盖率问题时,首先在监测区域内构造离散网格单元,如图2(a)将三维感知模型映射到二维平面,可看到离散的网格单元边界和实际边界.若离散的网格单元边界上某点与实际给定的边界点重合,则实际边界条件为离散的网格单元边界条件,但实际情况下大部分边界点不是实际边给定的边界,需要计算当前传感器节点si与网格点tj距离d(si,,tj),若dsi≤Rs,则网格点tj被覆盖,记为gtj=1,否则gtj=0.网格密度deta:网格密度为单位面积的网格点数,反映了网格节点的疏密程度.如图2(a),将以S为球心R为半径的传感器投影到平面中,球体体积为4πR3/3,监测区域是边长为L的正方体,体积为L3,传感器在监测区域内的覆盖率为4πR3/3L3,现将对体积的求解转化为计算在球体内的网格点数.当空间离散化的网格点数t越多,网格密度越大,则覆盖率精度越高.公式t=(Ll+1)·(Wl+1)·(Hl+1),表示网格点数与监测区域以及相邻格点间距的关系;公式deta=tL·W·H,表示网格密度随单位面积网格点数的变化关系式,单位面积下网格点(实线交叉点)上的实心圆个数越多,则网格密度越大.图2(b)所示的网络点中,圆弧包围的区域外的×表示不可被传感器感知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105128,61170119,61373055)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K20131106,BK20130161) 江南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重点项目资助项目(JUSRP51410B) 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2014M560390)
【分类号】:TN929.5;TP21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俐;陈曦;赵千川;江永亨;管晓宏;;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应用简介[J];自动化博览;2005年S2期
2 李小遐;刘瑞霞;;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6年04期
3 吴春婧;郑明春;秦继林;;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年08期
4 徐勇军;杨宇;;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J];电子产品世界;2006年19期
5 ;坚固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适合苛刻的工业环境[J];电子设计技术;2006年09期
6 马华东;陶丹;;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及其研究进展[J];软件学报;2006年09期
7 邝自力;张伟;梁宏军;;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6年22期
8 谢洁锐;刘才兴;胡月明;刘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部署[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7年01期
9 李凯;;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与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04期
10 潘群华;李明禄;张重庆;张文哲;伍民友;;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查询[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政;魏巍;罗相根;罗永健;;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传感器数量的选择方法[A];第十九届测控、计量、仪器仪表学术年会(MCMI'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杨曼;;无线传感器网络对抗[A];四川省电子学会情报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阚凤龙;徐自文;陈楠;左传文;;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及其发展研究[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2年
4 贾杰;赵林亮;常桂然;;面向异构传感器网络的高能效覆盖控制[A];中国通信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5 冯健昭;肖德琴;肖克辉;李就好;;基于谓词的水质传感器网络采样整合优化算法[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6 唐云龙;;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实验分析[A];工程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第十五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杜景林;陈力军;谢立;;无线传感器网络与互联网集成体系结构[A];2008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刘昊;;面向电子智能服装的人体无线传感器网络构建[A];“力恒杯”第11届功能性纺织品、纳米技术应用及低碳纺织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洁;任海风;;K重覆盖无线传感器网络优化[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余e
本文编号:25266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526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