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F系统的信道编码技术和负载资源分配方案研究
【学位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N929.11
【部分图文】:
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大量高速的网络需求,为未来的通信和网络升级保驾护航[35]。光??载无线通信系统通常由中心局(CO,?Central?Office)、光纤链路(Optic?Link)、基站(BS,??Base?Station)和用户终端(User?Station)四部分组成,ROF系统的结构如图2-1所示。??I?麵?[?I?'??1?中心局?丨?I?远端基站?i丨?用户终端?;??!?????!光纤?|???丫丨丨1?丫?I??|基1射?光调制?一j— ̄?|一?光解调一射频接口?一?j?j?I? ̄—终端I??I????1?I??1???■'?V?^?1?1??图2-1?ROF系统结构图??对于一个全双工通信的ROF系统,在下行链路中,数据要在中心局完成基带调??制、射频调制、光载射频信号产生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然后信号通过光纤链路到达??基站,在基站中信号进行光电转换、信号放大等过程后通过天线发送给用户终端。其??上行链路的通信过程与该过程互逆相反。ROF系统将基站部分简化,而增加中心局的??成本和设备复杂度,更有利于降低接入网的组网成本,提高了资源共享和分配的灵活??性,同时也大大降低系统维护的成本与难度。??2.1.2?ROF系统的特点??ROF系统融合了光纤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既具有光纤通信带宽大、损耗低??的优点
?主要介绍一种应用最广泛的外部调制器一银酸锂马赫曾德尔调制器LN-MZM,其结??构如图2-3所示。MZM调制器拥有上下两臂,可以通过调节上下两臂的偏置电压和??射频信号相位差的方式使其产生不同结构的光信号,如双边带(DSB,?Double?Side??Band)调制、单边带(SSB,Single?Side?Band)调制、光载波抑制(OCS,Optical?Carrier??Suppression)调制,三种调制方式原理相同。??v2??I?I???r???Input?—1?Output??GND?/??丫分支\?!?1?丨分支??l?i??V,??图2-3?马赫曾德尔调制器结构图??马赫曾德尔调制器基于MZ干涉结构,如图2-3所示,输入信号在输入端被分为??上下两路,分别在上下两臂中传输;在输出端,经过上下两臂的两路信号被合并成一??路进行输出。调制器的两臂可以看成两个并行的相位调制器,可以让光功率的相位变??化随着两臂的相位变化而变化。若马赫曾德尔调制器的Y型分支具有理想的3必特??性
?臂加射频本振信号,但相位差为7T,直流偏置电压为仏。??三种调制方式的光谱图如图2-5所示。DSB调制方式下,高阶边带幅度较低,其??能量主要集中在光载波(峰值频率为193.1?77/z)、正一阶边带(峰值频率为193.2?77/z)??和负一阶边带(峰值频率为193.0?77^)三个部分。其中,在光载波处有最大的峰值??功率,正负一阶边带与其峰值距离均为100?GWz。SSB调制方式下,高阶边带和负一??阶边带被抑制,能量主要集中在正一阶边带(峰值频率为193.2?77^)和光载波(峰??值频率为193.1?77^),峰值频率间隔为100?GHz。OCS调制方式下,高阶边带和光??载波被抑制,能量主要集中在正一阶边带(峰值频率为193.2?77/z)和负一阶边带(峰??值频率为193.0?77/z),两边带的峰值频率间隔为200?GHz。????a):?(b|,?(〇??謹??132ST?1?3T?193.1?T?193^7?1S3t??S3;1?T?t932T?1S3?3?1?您S?'?193?T?1?筘.1?T?了?tS(S;3T??Frequency(H2)?Frequency(IIz)?Frequency(Hz)??图2-5调制信号的光谱图(a)双边带、(b)单边带(c)光载波抑制??光载射频信号通过光纤传输到达基站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友福;刘建伟;张其善;田甜;宫晓妍;;卫星信道编码技术及新发展[J];通信技术;2008年07期
2 刘炜;;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技术[J];科技传播;2016年09期
3 李小刚;;卫星广播通信信道编码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新通信;2013年21期
4 乔华;项海格;;卫星广播通信信道编码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卫星与网络;2006年Z1期
5 王键;;5G信道编码技术相关分析[J];数字通信世界;2019年03期
6 周寒冰;赵东艳;唐晓柯;张海峰;王东山;;宽带电力线载波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技术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17年10期
7 张洪波;;信道编码技术在卫星通信中的重要应用[J];广播电视信息;2015年08期
8 李学工;;卫星广播通信信道编码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信息通信;2013年08期
9 曹灵莉;褚丽莉;李闯;王玉辰;;LDPC编码在LTE-A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通信;2015年10期
10 吴恩学;;简述数字电视常用的几种信道编码技术[J];中国广电技术文萃;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穆锡金;面向5G通信系统的信道编码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2 许张生;基于空间分集的信道编码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3 郭凯;基于交叉结构的信道编码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4 王静怡;无线中继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5 谢志远;面向10kV配电网运行监测的电力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6 陶雄飞;规则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波;ROF系统的信道编码技术和负载资源分配方案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2 吴东升;光通信中基于概率整形理论的信道编码技术与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3 董振飞;基于3G的信道编码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年
4 曹立鹏;数字视频广播传输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技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5 姚爽;星基增强系统中信道编码技术研究及FPGA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陈博;飞行器载数据链信道编码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7 严盛峰;铁路CBTC系统信道编码技术方案的初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8 王玉叶;数字通信系统中信道编码技术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9 邹星;波形隐身通信系统中信道编码技术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10 赵江;扩频通信系统中信道编码技术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39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839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