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能效的云无线接入网络波束成形技术研究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N929.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C-RAN中波束成形研究现状分析
1.2.1 基站模式与用户连接选择方法
1.2.2 前馈压缩技术
1.3 安全通信系统中的波束成形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C-RAN中波束成形技术理论研究
2.1 C-RAN的系统模型
2.1.1 信号模型
2.1.2 功率消耗模型
2.1.3 能效模型
2.2 非完美CSI模型及其处理方法
2.2.1 非完美信道模型
2.2.2 非完美CSI处理方法
2.3 典型的基站模式与用户连接选择算法
2.3.1 整数规划松弛法
2.3.2 组稀疏波束成形算法
2.4 典型的能效优化算法
2.4.1 Dinkelbach法
2.4.2 分枝定界法
2.4.3 连续凸近似方法
2.4.4 三种方法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联合基站模式与用户连接选择的波束成形算法
3.1 引言
3.2 C-RAN节能系统模型
3.2.1 C-RAN节能系统的信号传输模型
3.2.2 C-RAN节能系统的信道模型和功率模型
3.2.3 C-RAN节能系统功率优化问题的建立
3.2.4 功率优化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3.3 基于组稀疏波束成形的IGSBF-SDP算法
3.4 基于整数规划的IDC-SOCP算法
3.4.1 SOCP问题转化
3.4.2 建模为整数规划
3.4.3 基站模式选择算法
3.4.4 用户连接选择算法
3.4.5 算法复杂度分析
3.5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3.5.1 仿真模型建立
3.5.2 SINR对发送功率的影响分析
3.5.3 算法收敛性分析
3.5.4 SINR对算法性能的影响
3.5.5 较大网络规模下的系统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前馈链路信号压缩的波束成形算法
4.1 引言
4.2 基于前馈链路信号压缩的C-RAN系统模型
4.2.1 前馈链路信号压缩数学模型
4.2.2 基于前馈链路信号压缩的能效优化问题建立
4.3 基于分枝定界的能效波束成形算法
4.4 TLD波束成形算法的理论分析
4.4.1 基于Dinkelbach的能效优化问题转化
4.4.2 TLD算法流程分析
4.4.3 TLD算法的应用分析
4.5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4.5.1 算法的收敛性分析
4.5.2 前馈链路容量对系统能效的影响
4.5.3 最大发射功率对系统能效的影响
4.5.4 静态功耗对系统能效的影响
4.5.5 用户数对系统能效的影响
4.5.6 信道误差对系统能效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C-RAN安全通信系统中的能效波束成形算法
5.1 引言
5.2 C-RAN安全通信系统模型
5.2.1 C-RAN安全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
5.2.2 C-RAN安全通信系统能效优化问题建立
5.3 基于分枝定界的物理层安全波束成形算法
5.4 SCA波束成形算法的理论分析
5.4.1 SCA的凸近似转化
5.4.2 SCA算法流程
5.4.3 SCA算法收敛性及计算复杂度分析
5.5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5.5.1 收敛性分析
5.5.2 基站最大发射功率对能效的影响
5.5.3 ER解调门限对能效的影响
5.5.4 ER数量对能效的影响
5.5.5 信道误差对能效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鹏;马楠;张璐;;卫星通信中数字波束成形关键技术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7年09期
2 周穗瑜;;生物医学超声波束成形单一换能器电极的设计[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7年03期
3 梁健;摆玉龙;;基于特征波束成形的功率分配算法[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4 高新涛;赵季红;曲桦;;基于随机波束成形的多天线用户系统的容量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5 党军宏;潘亚汉;;无相位反馈的分布式发射波束成形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2年05期
6 许磊;任灵芝;蒋全胜;;基于稀疏网络中机会波束成形技术的算法[J];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林静;宋荣方;;机会波束成形系统中一种新的调度方案[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8 肖静;李瑜锋;夏洪;;高铁环境下基于大规模多入多出自适应波束成形的干扰对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年28期
9 束锋;杨淑萍;许正文;秦耀璐;王进;周小波;刘婷婷;;毫米波无线通信系统混合波束成形综述[J];数据采集与处理;2017年03期
10 陈雪艳;郭莉;林家儒;;认知双向中继网络下分布式鲁棒波束成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勇;面向能效的云无线接入网络波束成形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薛瑄;毫米波中继系统波束成形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3 秦博雅;基于低复杂度自适应信号处理的波束成形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孙晓颖;CDMA每路径权矢量波束成形与功率控制[D];吉林大学;2005年
5 董涛;现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智能天线和空时编码技术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李钰;OFDM系统波束成形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顾宇杰;鲁棒自适应波束成形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王磊;分布式波束成形下的中继协作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张涛;导向矢量失配条件下的稳健自适应波束成形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10 王梓斌;线性非再生双向中继协同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颖;基于混合波束成形的自适应跟踪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2 朱德华;无线传感网中基于有限反馈的波束成形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3 罗瑞;大规模MIMO波束成形关键技术研究及验证[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4 左跃;基于LTE的ATG通信系统仿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5 赵晟骜;基于波束成形的接入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6 郑婷婷;面向高速移动平台的毫米波波束成形与波束追踪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7 吴惠文;毫米波混合波束成形系统中的用户调度方案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8 张智航;毫米波低复杂度DOA估计与波束成形技术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9 刘俊;基于能量效率的MU-MISO干扰信道分布式波束成形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10 雷贺男;认知无线网络中多中继波束成形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582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858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