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阵孔径级同频同时收发技术研究
【学位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N958.92
【部分图文】:
?电子科学研宂所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幅相可调波束形成收发隔离??通过空域波束形成在接收阵列各天线单元处置零可获得收发间的高从各发射天线单元是否采用固定的发射功率,数字波束形成可分为幅相可形成和唯相位波束形成。本章主要研究幅相可调波束形成在收发隔离中首先对相关技术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对幅相可调波束置零算法进行数学分通过软件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2.1波束形成及抗干扰技术??2.1.1波束形成技术??本小节介绍一般意义上的波束形成。波束形成是指对阵列信号进行加阵列发射信号形成的波束指向期望方向,或者使阵列接收到的信号在期望的增益最大,同时对噪声和干扰进行抑制的过程〖63]。??
2.2收发间耦合途径分析??为减小收发间耦合干扰信号,首先需要研究耦合干扰信号产生的原因,信号??由发射阵面耦合到接收阵面的途径如图2.2所示:??^?f??1],————[]/???-e——??图2.2收发间耦合途径??如图是一个阵列天线测试台的示意图,图中箭头符号表示耦合信号的传播方??向,字母表示不同的传播途径,具体各传播途径如下:??a.
合:??材料(复合材料、金属材料等)可能会引导电波在材料表工程上可通过研制新型材料来有效减少表面波。??量泄漏:??,发射机和接收机间存在能量泄漏,这主要是指位于阵故可通过研究频率源和射频子系统中的能量泄漏途径来影响:??境(如海面)的影响,发射电波通过反射或散射传播,我们需要考虑阵列工作时的环境因素,以此寻找相应合矩阵分析??阵列间耦合矩阵进行分析。我们针对均匀线阵进行研数目为J,接收孔径天线单元数目为K,阵列信号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方能;李豹;吴苗;许江宁;;卫星导航空时自适应波束形成抗干扰技术研究[J];海洋测绘;2015年06期
2 郭鑫;葛凤翔;任岁玲;郭良浩;;一种最差情况下性能最优化的特征分析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J];声学学报;2015年02期
3 陈闻;周渊平;;自适应波束形成在OFDM系统中的应用[J];通信技术;2011年10期
4 邹丽娜;李春晓;;子空间方法用于宽容的自适应波束形成[J];应用声学;2008年03期
5 晋军;王华力;刘苗;;基于遗传算法的部分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J];通信学报;2006年12期
6 廖桂生;刘宏清;敖珺;;多普勒信号的稳健盲自适应波束形成[J];电波科学学报;2006年05期
7 张小松;叶茂;王雁东;李毅超;;自适应波束形成的神经网络方法[J];计算机科学;2004年11期
8 吕泽均;基于累积量的盲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J];电讯技术;2001年04期
9 张林让,廖桂生,保铮;基于多普勒信号的盲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J];电子学报;1999年06期
10 宫先仪;自适应波束形成的本征结构方法[J];声学与电子工程;198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芳晓;基于相关熵的自适应波束形成与无线定位中参数估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2 吕曜辉;矢量阵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3 刘可;基于阵列天线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4 赵文彬;强干扰背景下稳健波束形成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年
5 苏保伟;阵列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张辉;二维空间谱估计与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7 陈超贤;稳健自适应波束形成的数值算法及其相关理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彭建辉;基于凸优化理论的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9 王勇;MIMO雷达稳健的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10 刘翼鹏;基于凸优化的参数化稀疏估计理论及其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宇;共形相控阵静态及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2 陈适;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3 裘剑;数字阵孔径级同频同时收发技术研究[D];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2019年
4 胡邸安;宽带相控阵自适应波束形成[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5 季晓星;基于自适应波束形成的合成孔径超声成像算法[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6 胥鹏;基于非均匀范数的稀疏自适应波束形成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7 刘利国;基于虚拟天线及耦合自校正技术的抗干扰天线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8 王佳安;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9 丁文兵;四维天线阵的低副瓣自适应波束形成和DOA估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10 范彦琪;基于稀疏子阵采样的大型阵列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838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883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