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及我国地理特点的全球空间信息多级网格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顾及我国地理特点的全球空间信息多级网格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中科技大学》 2014年
顾及我国地理特点的全球空间信息多级网格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章永志
【摘要】:随着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能够越来越方便、快捷的获取到有关地球及其各种资源、环境和社会现象的多尺度、海量和实时的对地观测数据。全球空间数据的不断获取和更新,为人类进行全球范围内各行各业的动态监测、预警预报、数据挖掘等数字化工程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数据支持。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数据大部分被存储在电子数据仓库中,当前不管是政府机构还是科研院所,没有任何一个信息供应部门能够满足全球范围内地理信息资源的全面需求。其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的空间信息技术,未能解决空间资源的有效集成和充分共享。虽然Web GIS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部分空间资源的共享,但毕竟有限。 李德仁院士指出,空间信息的共享问题,必须从空间信息的组织与管理、检索与调度、共享与服务模式上,研究适合于空间信息集成共享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提出一整套不同于当前空间信息系统的体系框架。高俊院士认为地理空间数据是科学探索和生存的重要资源,地理空间信息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基础,如何充分利用原有环境和平台,建立一个为信息化服务的新环境或新平台非常重要。 本文鉴于网格技术在分布式管理方案上的优势,将其与空间信息技术相结合,在充分考虑我国地理空间和数据标准等实际特点基础上,提出基于多级网格的海量空间数据组织、管理与调度方法,构建全球性的地理空间信息集成共享平台,不仅要实现网格环境下,空间信息资源的快速检索与高度共享,更要注重海量数据的一体化组织与管理,极大限度的减少数据重复建设,促进数据流动与融合,发挥空间信息资源的整体价值。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其特色与创新如下: (1)符合我国地理特点的全球空间信息多级网格系统构建:分析对比了国内外经典的球面网格剖分方案的优劣,根据全球网格剖分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空间地理特征及现行数据标准,提出了既适应全球空间特征,又顾及我国地理特点的全球空间信息多级网格划分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顾及我国地理特点的全球空间信息多级网格的数字模型。 (2)大区域海量地理空间数据的组织与管理模型研究:针对全球空间数据的特点,通过对比分析以往数据管理方案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基于全球空间信息多级网格平台的管理模式,并对该模式下网格资源的采集、组织、存储和索引方法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3)全球海量空间数据的快速调度与浏览显示技术研究:为了提高大区域海量数据的查询检索效率,设计了一种合理高效的空间索引机制。同时,研究提出了一种全球海量空间数据的动态调度机制,极大限度的减少了内存负担,提高了空间数据的实时显示效果和流畅度。 (4)全球空间信息多级网格原型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实例应用:以雷电空间信息管理与服务为例,分析了数字雷电中现行信息管理方案的不足之处,并根据其实际需求,对全球雷电空间信息多级网格原型系统的总体架构、后台数据库系统和功能模块等进行了详细设计与开发。通过实例应用,对系统的相关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进行了测试与验证,为今后基于全球空间信息多级网格的各类专题应用提供了参考。 总之,本文从网格剖分、编码设计、邻近搜索、定位转换、数据组织、查询检索、调度显示等多方面,结合我过地理特点对全球空间信息多级网格的若干理论与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构建了一个既符合全球标准,又顾及了我国地理特点的全球空间信息多级网格原型系统,为分散、多源、异质、异构和海量的全球空间数据的组织、管理与调度等,提供了一个统一的集成和共享平台,为全球变化、定位服务和地理系统科学等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方便有效的数据支持手段。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2-0;P208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卫明,赵俊生;GPS测量坐标转换实用性问题的分析[J];测绘工程;2000年02期
2 李敏,沈云中,刘春;基于MapInfo的电子地图坐标系定义与转换[J];测绘工程;2004年04期
3 赵芳芳;张军;;多尺度空间数据索引方法研究[J];测绘工程;2008年02期
4 韩阳;万刚;曹雪峰;;混合式全球网格划分方案[J];测绘工程;2008年03期
5 韩阳;万刚;曹雪峰;;混合式全球网格划分方法及编码研究[J];测绘科学;2009年02期
6 赵学胜,陈军;QTM地址码与经纬度坐标的快速转换算法[J];测绘学报;2003年03期
7 李德仁;肖志峰;朱欣焰;龚健雅;;空间信息多级网格的划分方法及编码研究[J];测绘学报;2006年01期
8 李德仁;崔巍;;地理本体与空间信息多级网格[J];测绘学报;2006年02期
9 夏慧琼;邵振锋;郑春燕;;基于地图空间数据的空间信息多级网格生成方法[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7年04期
10 殷福忠;孙立民;;基于瓦片金字塔技术的地图发布平台开发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安民;e-航海中的动态信息服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晓岗,张来平,潘丹,鄢萍;GPS在安徽省公路测量中的应用[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2 赵军;徐艳艳;;地理信息网格及其在数字农业建设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3期
3 王汶;付文静;鲁旭;;基于多重分类平滑法的人口数据格网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4 宋晓辉;柴东红;田秀霞;王海峰;程序;张珺;;邯郸地区地闪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5 马众模;安徽省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回顾及发展思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王祎婷;陈秀万;柏延臣;黎新亮;;多源DEM和多时相遥感影像监测冰川体积变化——以青藏高原那木纳尼峰地区为例[J];冰川冻土;2010年01期
7 曹敏;李忠勤;李慧林;;天山托木尔峰地区青冰滩72号冰川表面运动速度特征研究[J];冰川冻土;2011年01期
8 许承东;李强;赵向领;;一种基于视点的大规模地形生成算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9 王珂珂;张立朝;潘贞;王青山;郑海鹰;;业务驱动的地理信息服务粒度划分[J];北京测绘;2010年01期
10 侯国力;边占新;;ITRF2000框架坐标转换到ITRF1997框架下的研究与应用[J];北京测绘;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松;姚叶青;;安徽省闪电定位系统数据库建设及应用[A];2011年中国气象学会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委员会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科技年会论文摘要[C];2011年
2 张鸿生;李岩;尹朝平;;SVG WebGIS中地图符号交互配置方法的研究[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3 赵艳珍;赖增先;;青岛市数字城管数据采集方法研究和实施[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4 王坚;高井祥;孙正明;;地球空间信息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A];全国测绘学科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德仁;;论可量测实景影像的概念与应用——从4D产品到5D产品[A];中国测绘学会九届三次理事会暨2007年“信息化测绘论坛”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乔朝飞;;智能化对地观测系统及其对测绘信息化的影响[A];中国测绘学会九届三次理事会暨2007年“信息化测绘论坛”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屈婷;贺武鸣;彭文;张永忠;;航道测绘信息化展望[A];中国测绘学会九届三次理事会暨2007年“信息化测绘论坛”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德仁;;信息化测绘的本质是服务[A];中国测绘学会九届四次理事会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德仁;邵振峰;;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与新地理信息时代[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雪俊;区磊海;;地球空间信息学——测绘学的新发展[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泽宝;空间数据库的索引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宁安良;面向3G终端的移动地理信息服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卜志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数据集成与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王春;基于VR/GIS一体化城市微观交通虚拟仿真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王强;空间信息服务聚合的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6 王晓理;地理信息数据结构处理优化应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7 夏兰芳;自然图形的度量格网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王雷光;基于非模糊均值漂移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区域分割算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康俊锋;云计算环境下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存储与高效管理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俞肇元;基于几何代数的多维统一GIS数据模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玉科;基于网格环境的空间信息服务集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军;网络环境下面向服务的地理信息共享技术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汉增;微惯性组合惯导系统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文;VRGIS中海量数据绘制关键技术与算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崔俊芳;邯郸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6 韩永;基于OpenGL的地形三维可视化实现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葛燕飞;局部区域WGS-84、北京54及80西安坐标转换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周少科;西藏雷电探测预报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周小军;基于球面的矢量数据可视化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10 牛瑞涛;视点相关的地形模型简化与精度评估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妮娜,周校东;固定格网划分的空间索引的实现技术[J];北京测绘;2003年01期
2 徐卫明,赵俊生;GPS测量坐标转换实用性问题的分析[J];测绘工程;2000年02期
3 殷晓冬,田光耀;21世纪我国面临的测绘基准面问题[J];测绘工程;2000年02期
4 王晏民;多源GIS高斯投影快速换带算法研究[J];测绘工程;2002年01期
5 李毓麟;空间技术与海洋动态大地测量基准[J];测绘科技动态;1998年04期
6 陈述彭,周成虎,陈秋晓;格网地图的新一代[J];测绘科学;2004年04期
7 龚强;;地理空间信息网格高性能调度技术中应用程序调度模型的研究[J];测绘科学;2007年02期
8 张玉杰;崔铁军;;多分辨率地形模型的研究与实践[J];地理信息世界;2006年05期
9 姚慧敏;崔铁军;邵世新;袁建峰;;基于四叉树的LOD地形模型及其数据组织方法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07年06期
10 梁振英;大地水准面的严密定义和我国高程基准的选择[J];测绘通报;198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牛红光;陆毅;于金星;鲁强;朱颖;;多源空间数据集成技术研究与实现[A];第二十一届海洋测绘综合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梁开龙;黄文骞;管铮;;海洋测绘现代新技术发展综述[A];纪念中国测绘学会成立四十周年论文集[C];1999年
3 欧阳永忠;黄谟涛;翟国君;陆秀平;刘传勇;侯世喜;;基于高精度GPS测高的海洋深度测量技术[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14分会场海洋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汇编[C];2004年
4 孙翠羽;周兴华;;国外无缝垂直基准面的研究进展[A];2009全国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暨首届测绘博客征文颁奖论文集[C];2009年
5 黄永军;;浅析RTK技术在无验潮模式下进行水深测量的应用[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6年
6 孙洪志;董江;;利用GPS差分和非差分技术进行潮位测量的方法研究[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8年
7 刘东全;董江;;GPS在航潮位测量中的关键技术研究[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8年
8 吴晖;;RTK GPS技术在水下地形测量中的基本应用[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测绘学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翠羽;海洋无缝垂直基准面建立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2 申家双;海岸带等水位线信息提取与垂直基准转换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3 邓雪清;栅格型空间数据服务体系结构与算法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3年
4 杜莹;全球多分辨率虚拟地形环境关键技术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5 南凯;面向关系型数据共享的数据网格中间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6年
6 柯灏;海洋无缝垂直基准构建理论和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樊月波;联合卫星测高数据确定大地水准面的应用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2年
2 吴中鼎;海上搜救辅助系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3 崔丽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元数据的扩展和管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4 吕宁;基于WebGIS的网络地图服务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玉琪;江立军;张常贤;高歌;;一种新的边界处理方法在笛卡尔网格中的应用[J];航空动力学报;2012年10期
2 刘秋洪;屈崑;蔡晋生;徐嘉;;嵌套重叠网格的构造策略及其隐式切割[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3年02期
3 求伟;郭伟青;;小波网格渐进压缩算法[J];科技通报;2006年06期
4 叶从欢,孙世新;网格计算核心技术浅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张军强,孙冰;Web服务与网格计算的融合[J];大众科技;2005年09期
6 王秀芬;龚理专;;基于移动Agent技术的网格负载均衡调度方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年05期
7 王辉;陈水福;唐锦春;;基于建筑风场数值模拟的网格层块加密法[J];计算力学学报;2007年01期
8 董程栋,黄明恪;二维 Euler 方程的自适应非结构直角网格算法[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8年04期
9 刘红;陶少杰;程鸿;黄江林;;基于强度传输方程的多重网格算法[J];光子学报;2013年07期
10 唐学军;王建华;寇新建;;自适应有限元不同网格间力学结果传递方法及程序实现[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宏;尹磊;申超;;P2P技术在视频网格中的应用研究[A];'2010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马建平;罗笑南;凌若天;马识佳;郑贵锋;;一种基于逆细分的渐进网格生成算法[A];第十三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志丽;[N];晋中日报;2013年
2 通讯员 张世通 本报记者 吴晓菁;[N];厦门日报;2014年
3 路风;[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4 ;[N];人民邮电;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波;网格信任的不确定性建模及其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2 张晓斌;基于网格的文本分类PSE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3 孙华志;网格环境中基于P2P的资源共享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8年
4 熊曾刚;集成P2P模式的网格资源发现模型、算法与任务调度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9年
5 魏贵义;面向工程与科学计算的网格支撑环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刘冬梅;光子网格中资源管理及数据传输机制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7 迟嘉昱;基于网格的开放式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硕良勋;基于网格的地球物理计算流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9 殷亚军;基于八叉树网格技术的相场法金属凝固过程组织模拟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刘磊超;金属成形过程自适应耦合无网格—有限元法数值模拟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俊祥;基于关系网格与最优停止理论的网格资源发现[D];新疆大学;2010年
2 陈杰;面向网格的并行应用接口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3 王鸿彬;网格知识管理及其油田科研组织应用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8年
4 江鹏;网格的资源管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5 唐振华;重叠网格技术及在复杂弹箭流场中的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6 韩志伟;基于网格的计算池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7 程兆运;基于网格技术的数据传输处理系统[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8 申智勇;移动网格中移动设备迁移策略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韩宇;扩展菱形球体网格构建与示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信;基于对等网络思想的网格环境中的资源利用[D];天津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顾及我国地理特点的全球空间信息多级网格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58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65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