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信息工程论文 >

小功率增益可调放大器供电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0 16:47

  本文关键词:小功率增益可调放大器供电系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放大器供电系统 数字电源 反激式开关电源


【摘要】:为了提高行波管测试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克服人工测试时在灵活性和效率方面的缺点,人们对于行波管自动测试系统的需求日趋强烈。在行波管的前级需要安装小功率增益可调放大器,该器件的作用是将信号源在一定频段内放大。作为行波管的输入信号,它能否工作在正常状态会对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直接的作用。为了实现对行波管和前级放大器的保护,本文课题研制了一款基于TMS320F28035控制的数字式开关电源。该放大器供电模块具有可靠性好、电路保护功能全的优点。文中首先介绍了关于行波管自动测试系统的研究背景,对供电系统的使用场合和要求进行了介绍,对数字控制电源的发展现状做了详细分析,结合该项目指标要求和现在主流解决方案,选择了开关电源的设计方案。通过对相关基本理论的介绍,选择了反激DCM工作模式、数字控制方式和控制算法。结合确定的设计方案、电源工作方式和具体的参数指标,对该电源进行设计。根据输出功率以及电压、电流的要求,对输入滤波电容和开关管器件进行选择。设计了钳位电路和反激变压器,根据MOS管的参数特性,设计驱动电路,利用光耦设计输出端电压采样电路。在DSP程序控制部分,详细分析了系统初始化、ADC采样模块、EPWM和比较器模块的配置和编写流程,介绍了主函数的工作方式,完成软件方面的编写。最后,根据上述设计方案,制作了一款输出功率为25W的放大器供电系统。通过在线调试的方式对DSP程序进行验证。对DSP控制部分和功率回路进行联调,测试PWM输出波形和MOS管的电压波形,通过与理论设计的对比,说明电源工作在正常状态。对电源的输出波形和效率进行测量,纹波为300mV,电源在50%满载以上的工作条件下,效率在75%以上。最后根据测量结果,对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且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改进方向。本文根据设计制作了实物,实现了用于小功率增益可调放大器供电系统的研制,并对产品设计中的技术关键点进行解释和说明。通过对该电路的设计、制作和调试,使该电路满足设计指标要求,对进一步开发高性能电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放大器供电系统 数字电源 反激式开关电源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86;TN124;TN7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4
  • 1.1 课题背景10-11
  • 1.2 数字开关电源的发展及趋势11-12
  • 1.3 数字信号处理概述12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2-14
  • 第二章 开关电源设计理论14-30
  • 2.1 开关电源概述14-15
  • 2.1.1 开关电源的基本组成14
  • 2.1.2 反激拓扑简介14-15
  • 2.2 反激拓扑工作模式15-18
  • 2.2.1 电流断续模式15-16
  • 2.2.2 电流连续模式16-18
  • 2.3 开关电源模拟控制方式18-23
  • 2.3.1 电压模式PWM调制19-21
  • 2.3.2 电流模式PWM调制21-22
  • 2.3.3 PFM调制22-23
  • 2.4 数字电源控制方式23-26
  • 2.5 开关电源的控制算法26-27
  • 2.5.1 模拟系统中的控制算法26-27
  • 2.5.2 数字系统中的控制算法27
  • 2.6 TMS320F28035简介27-29
  • 2.7 本章小结29-30
  • 第三章 放大器供电系统设计方案30-57
  • 3.1 系统性能指标要求30
  • 3.2 系统硬件设计30-41
  • 3.2.1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30-31
  • 3.2.2 输入滤波电容选择31-33
  • 3.2.3 开关管的选择33-34
  • 3.2.4 钳位电路设计34-36
  • 3.2.5 反激变压器设计36-38
  • 3.2.6 驱动电路设计38-39
  • 3.2.7 输出端电压采样电路设计39-41
  • 3.3 系统软件设计41-55
  • 3.3.1 程序流程41
  • 3.3.2 系统初始化过程41-43
  • 3.3.3 AD中断程序设计43-46
  • 3.3.4 比较器程序设计46-48
  • 3.3.5 EPWM模块配置48-52
  • 3.3.6 PID参数计算52-55
  • 3.3.7 主函数设计55
  • 3.4 本章小结55-57
  • 第四章 系统调试及测量结果57-63
  • 4.1 实验结果分析57-62
  • 4.1.1 DSP程序验证57-59
  • 4.1.2 供电系统测量59-62
  • 4.2 本章小结62-63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3-64
  • 致谢64-65
  • 参考文献65-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景泉;;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行波管[J];国外空间动态;1986年06期

2 薛富兴;;瑞典卫星拒用法国生产的行波管[J];国外导弹与航天;1986年07期

3 沙文祥;;机载行波管发射机设计的基本原则[J];现代雷达;2006年07期

4 邓壮;许睿;黄震;;行波管一维非线性单频注波互作用理论与计算机模拟[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8期

5 谢章贵;;行波管螺线电流取样方法比较[J];电源技术应用;2007年05期

6 袁子;张天平;田华兵;;空间行波管降压收集器性能的模拟分析研究[J];真空与低温;2009年01期

7 占存辉;陈庆川;;行波管高频结构及衰减的模拟[J];真空;2009年05期

8 张伟;;行波管发射机原理及调试方法[J];四川兵工学报;2010年05期

9 刘涛;王自成;刘濮鲲;;行波管的注-波互作用模拟与相位计算[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徐长有;赵世柯;郝保良;赵建东;张院民;;某行波管输能窗结构动力学特性与随机振动试验[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小保;姚刘聪;樊会明;;栅控行波管栅发射的产生及抑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1年

2 范培云;冯西贤;;空间行波管应用进展及前景[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3 陈宁;;行波管可靠性预计模型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4 孙添飞;李想;孙萌;倪盈盛;;一种大功率脉冲行波管热态输出驻波比的测量方法[A];第八届华东三省一市真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5 葛永基;陈淑华;;应用微机的行波管扫频热测系统[A];198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C];1985年

6 赵洪;罗马奇;陈炳荣;;行波管测量的行波形成新算法[A];2010’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银杏;邬显平;;TWT中的混沌现象的实验观察[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宫玉彬;王文祥;;脊加载环板行波管的二维非线性理论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9 蔡绍伦;;卫星地面站用通信行波管的高频设计[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10 李庆绩;赵士录;;增加行波管线性工作范围的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欣;新型大功率行波管通过设计定型鉴定[N];经济参考报;2003年

2 山东 金明杰 马存兵 郎东风;2GC 2WH-01型微波发信系统的技术改造[N];电子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胜美;多注太赫兹折叠波导行波管技术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5年

2 刘国;G波段带状束返波管及Ku波段带状束行波管高频结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诸葛天祥;新型平面型级联行波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颜卫忠;折叠波导行波管注波互作用理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5 魏望和;带状束新型螺旋线行波管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李建清;行波管三维非线性理论及其网络并行计算[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7 李斌;行波管幅相一致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8 黎泽伦;多注行波管慢波系统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9 彭维峰;行波管注波互作用时域理论与通用非线性模拟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王少萌;径向束行波管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之畅;高可靠行波管结构分析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李鹏;大功率行波管及材料的显微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3 肖小义;曲折波导行波管互作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张新娜;某种Ku波段脉冲行波管的高效率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王春;Q波段高效率折叠波导行波管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刘敏玉;行波管电子光学系统仿真计算软件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陈昌年;宽带行波管返波振荡及谐波抑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刘奇佳;行波管微波非线性参数测试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邓刚;大功率栅控连续波行波管自激现象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刘荣荣;耦合腔行波管电子效率的仿真优化与实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604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7604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5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