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紫外临边成像光谱仪时间同步系统的优化

发布时间:2018-07-03 00:27

  本文选题:紫外临边成像光谱仪 + 时间系统 ; 参考:《红外与激光工程》2014年07期


【摘要】:为了提高紫外临边成像光谱仪的系统在轨时间同步精度,提出了采用参考时钟源计算时钟漂移率的方法。对光谱仪的时间系统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利用光谱仪系统中的1553B接口芯片的时标单元作为参考时钟源,获得连续的样本数据,确定了线性拟合计算时钟漂移率,实现对时钟漂移进行动态补偿和光谱仪时间系统优化。给出了基于GPS时钟源的实时检测方法,采用高速FPGA芯片设计了时间同步系统;应用仿真测试设备,记录光谱仪时间同步误差的动态变化,实现了动态测量优化后的光谱仪时间同步误差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系统实际测量开始时间误差13ms,不同测量持续时间下的测量结束误差466.8 ms,不同积分时间下的测量结束误差362.5 ms,满足光谱仪数据反演精度时间系统误差512ms的要求。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ime synchronization in the system of ultraviolet edge imaging spectrometer, a method of calculating clock drift rate using reference clock source is proposed.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time system of the spectrometer is analyzed. The time scale unit of the 1553B interface chip in the spectrometer system is used as the reference clock source to obtain the continuous sample data and determine the clock drift rate calculated by linear fitting. Dynamic compensation of clock drift and optimization of spectrometer time system are realized. The real-time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GPS clock source is presented, the time synchronization system is designed by using high speed FPGA chip, and the dynamic change of time synchronization error of spectrometer is recorded by using simulation test equipment. The time synchronization error of the optimized spectrometer after dynamic measurement is realiz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tual measurement start time error of the optimized system is 13 Ms, the measurement end error under different measurement duration is 466.8 Ms, and the measurement end error under different integral time is 362.5 Ms, which satisfies the precision of data retrieval of spectrometer. System error between the requirements of 512m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5014)
【分类号】:TH74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穆欣;胡君;宋启昌;陈茂胜;徐抒岩;;空间相机集成测试系统的时钟同步[J];光学精密工程;2010年06期

2 武星星;刘金国;;三线阵立体测绘相机时间系统优化与实时检测[J];光学精密工程;2012年05期

3 薛庆生;;用于高光谱成像仪的大视场离轴三反系统设计[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2年04期

4 陈重;李浩;;晶振稳定度对IEEE1588的影响研究[J];通信技术;2011年02期

5 王刚;黄飞;乔纯捷;明德祥;;分布式网络时钟同步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8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汪自军;基于卫星临边辐射的大气痕量气体含量反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薛庆生;用于空间大气遥感的临边成像光谱仪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焱;王鑫;;残差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刘秉琦;孙东平;华文深;骆新新;;基于双向剪切干涉的CCD像素间距标定[J];半导体光电;2008年05期

3 纪大伟;徐抒岩;胡君;曹小涛;穆欣;;光学遥感器偏流调焦控制单元集成仿真测试系统[J];半导体光电;2012年01期

4 李迪凡;朱玉琴;李泽华;;多管火箭炮水平台与基准管轴线一致性光电检测系统[J];兵工自动化;2012年03期

5 王有仁,周立民,吴一为;精密测量相机畸变测量及数据处理[J];兵工学报;1997年01期

6 方之缜;电测指示仪表的读数精度[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84年04期

7 曹志清,张雅琴,赵惠清,林培峰;材料力学万能试验机研究——拉伸测试机构的改进及误差分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8 徐永凯,王信义;利用直线度数据进行表面三维建模[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9 高长福,付长缨;科技编辑应了解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规范[J];编辑学报;2004年02期

10 孙向阳;段洁;李杰;;移动式太阳模拟器转动误差计算及消除方法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长岭;张泽宇;杨宁;;光电编码器校正控制研究[A];第九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1年

2 周兴义;居波;;光电跟踪测量仪器垂直轴晃动测量结果的分析[A];2009年全国测绘仪器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袁庆忠;周兴义;;棱镜组合安装测量装置测试原理[A];2009年全国测绘仪器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徐向兰;王静;姜合萍;王佰超;;轴孔零件精确选配法[A];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第八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宝全;李世义;谷宏强;尹洪东;;一维弹道修正引信最佳阻尼弹道系数的选取与仿真[A];'2002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论文集(第四卷)[C];2002年

6 董吉洪;;全自动金丝球焊机二维工作台的误差分析[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自军;基于卫星临边辐射的大气痕量气体含量反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智;风电规律预测及对电网运行影响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蔡盛;舰载导弹共架垂直发射方位瞄准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4 杨亮;动态仿真目标的空间位置精度测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5 顾吉林;典型天气大气辐射传输特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6 李清军;新型多媒体视频判读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0年

7 龚蓬;动态测量误差修正灰色建模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0年

8 亓四华;制造质量零废品控制理论与技术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1年

9 王助贫;三轴试验土样变形的数字图像测量方法及其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10 王悦勇;基于外测岸标的潜地导弹瞄准精度鉴定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庆男;高精度插齿刀磨齿机减振与插齿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徐炳炎;分布式红外辐射通量测量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尹文怡;离散数据拟合模型的研究与实现[D];石家庄铁道学院;2009年

4 石卫协;舰载复合增程弹射击效力分析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5 张尊天;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弹丸多参数检测系统[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俣;气象辐射仪检定用多维自动检测平台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7 任彦玲;随机规划问题中的误差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于唤唤;触针式光电三维微位移测量系统设计[D];天津大学;2012年

9 李生辉;基于STC12C5A16S2单片机的动态辐射扫描温度计的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李文成;车载光电经纬仪的测角精度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春燕;陈圣波;汪自军;;大气辐射在臭氧反演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2 王书宏;胡谋法;陈曾平;;天文CCD相机的噪声分析与信噪比模型的研究[J];半导体光电;2007年05期

3 赵军祥,李建辉,常青,张其善;GPS授时校频方法研究与试验结果[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08期

4 许强;金伟其;董立泉;;UV/VIS/NIR超光谱侦察系统的光学参数设计[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5 汪自军;陈圣波;周云轩;;大气臭氧遥感中光化学模型及其反应系数解算[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6期

6 周贤伟;韦炜;覃伯平;;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间同步算法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6年01期

7 吕达仁,,王英鉴;中国中层大气研究的近期进展[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S1期

8 吕达仁,王普才,邱金桓,陶诗言;大气遥感与卫星气象学研究的进展与回顾[J];大气科学;2003年04期

9 邱金桓,陈洪滨,王普才,吕达仁;大气遥感研究展望[J];大气科学;2005年01期

10 邱金桓;王普才;夏祥鳌;段民征;宗雪梅;;近年来大气遥感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乐;部分大气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薛庆生;用于空间大气遥感的临边成像光谱仪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漆成莉;FY-3A气象卫星红外分光计透射率计算及大气参数模拟反演试验[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4年

2 齐瑾;利用SCIAMACHY/ENVISAT资料开展中国区域NO_2反演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7年

3 周围;差分吸收光谱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4 汪自军;基于Limb散射的大气体发射观测模拟[D];吉林大学;2008年

5 李翠娜;大气气体吸收的温度依赖关系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6 金丽华;大气Limb辐射亮度模拟及其敏感性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7 杨春燕;大气临边散射DOAS反演臭氧廓线[D];吉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国龙;成像光谱仪用单个色散元件取代复合红外光学装置[J];红外;1996年08期

2 左保军,张爱红;成像光谱仪的光学系统设计[J];光学技术;2002年02期

3 高国龙;对飞行任务适应性强的窄带可调谐成像光谱仪[J];红外;2005年05期

4 杨新军,王肇圻,孙强,母国光;基于二元光学的红外成像光谱仪离轴系统设计[J];光子学报;2005年04期

5 蒋青松;成像光谱仪的光谱分辨率技术[J];红外;2001年10期

6 杨宜;;成像光谱仪光谱定标技术[J];红外;2006年08期

7 刘良云,袁艳,相里斌,李英才;高通量层析成像光谱仪的仿真研究[J];光学学报;2001年02期

8 N.Gat,顾聚兴;热红外成像光谱仪(上)[J];红外;1999年04期

9 于斌,彭翔,牛憨笨;二元光学双波段红外成像光谱仪[J];光子学报;2005年01期

10 杨建峰;赵葆常;阮萍;薛彬;;干涉成像光谱技术及其空间应用[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年S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智宏;王秋平;朱大洲;黄文江;王北洪;周全;;自主研发的成像光谱仪应用及建模初探[A];全国农业遥感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周全;吴刚;王秋平;石春;佟亚军;马智宏;;高分辨率推扫式成像光谱仪的设计及其田野应用[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王淑荣;李福田;;全球二氧化碳分布监测仪发展现状与建议[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吴琼水;陈奋飞;刘佳;曾立波;;基于AOTF的月面巡视成像光谱仪[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胥学荣;郑列华;危峻;;推扫式宽视场成像光谱仪[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B 光学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专题)[C];2006年

6 杨建峰;赵葆常;阮萍;薛彬;;干涉成像光谱技术及其空间应用[A];2008年激光探测、制导与对抗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董珊;陈四海;向思桦;王明;赖建军;易新建;;分视场成像光谱仪[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B 光学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专题)[C];2006年

8 郑亲波;危峻;;SZ-3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赵培;李大琪;刘定权;张凤山;;4~15um宽光谱分光膜的设计[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张钧屏;;色散型和傅立叶变换干涉型超光谱成像仪的基本性能分析和比较[A];成像光谱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庆生;用于空间大气遥感的临边成像光谱仪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2 张春雷;成像光谱仪光谱辐射定标新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3 程欣;大视场光纤成像光谱仪光学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4 于磊;空间电离层高层大气遥感天底—临边成像光谱仪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5 刘玉娟;基于同心光学系统的新型成像光谱仪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6 汪逸群;成像光谱仪运动补偿实现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7 宋昕;紫外临边成像光谱仪的热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8 吴振洲;微型Offner成像光谱仪和光谱数据处理[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9 徐睿;深空探测AOTF红外成像光谱仪系统定标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10 于斌;利用二元光学透镜轴向色散的凝视光谱成像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杨;光栅型成像光谱仪噪声抑制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2年

2 李s

本文编号:2091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2091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c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