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变焦内窥镜光学系统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2 06:09
  医用内窥镜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医生在进行解剖等精密操作时,容易对人体组织内细小丰富的血管造成损害,医用变焦内窥镜可将病灶图像放大便于医生观察。本文利用ZEMAX软件模拟设计了一款电子变焦腹腔镜物镜的光学系统,系统外径≤10mm,变焦部分口径≤6mm,成像大小保持在6mm左右,焦距在5mm15mm三倍连续变焦,最终系统视场范围在24°64°之间。对变焦系统的像差进行了评价,传递函数设定在40线对时,其传递函数要满足≥0.6,点列图弥散斑直径≤0.05mm,畸变符合变焦物镜的设计要求,并且给出了变焦光学系统对应的凸轮曲线及变焦物镜机械图,对系统的公差进行分析且给出系统的最终公差要求,目前市面上还没有将变焦物镜加入到医用内窥镜的实例,相比适配器变焦本设计成像质量更稳定,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文章来源】:长春理工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变焦内窥镜光学系统的研究


澳华内镜系统

内窥镜,窥镜,行业发展,发达国家


图 1.2 社科赛斯光学硬管内窥镜,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美国等内窥镜行业发展的制造标准,像德国 Karl Storz、日本 Olympus,狼牌(Rich镜的世界领先企业,所生产的医用内窥镜具有成像质量好性强、使用寿命长等特点。然而国内的硬式内窥镜生产标大差距生,且生产的硬管内窥镜缺乏完备统一的标准[10]。利的科学家 S.Guadagni 等人发明了一套应用于医用电子内系统[11],此系统结合了 386 计算机系统和电子内窥镜的相实现对图像的对比度分析和边缘提取等功能,将此技术加可以帮助医疗人员更准确的分析病情。公司在 1984 年制造出了世界第一台工业视频内窥镜,GE 镜属于世界一流水平,韦林公司在内窥镜领域的专业技术的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在全球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其次日本在医用变焦内窥镜上,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品牌还是日本的腔镜等内镜在整个世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七成以上,富士要生产商。窥镜技术一直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其生产的内窥镜无论在。1992 年,美国的 M.A.Fujino 利用医院的局域网,采用计的病灶图像进行存储和调度,但是这种方法缺乏实时性。

内镜,变焦物镜,变焦


图 1.3 EVIS LUCERAELITE 内镜系列究内容及安排内外变焦内窥镜的光学系统的调查与研究,在掌握了大量设计一款变焦物镜的光学系统,将变焦物镜应用到医用电子有研制此类电子变焦硬管式内窥镜。硬管式变焦内窥镜相比镜有结构简单,易清洗,成像清晰稳定等优点。设计一种电这种变焦物镜加入到传统硬性内窥镜中,使其可以对病灶图的观察细微组织内的一些血管的图像,避免造成血管损伤。要求变焦物镜系统小型化[14],结构要简单紧凑,还要满足的难题。构安排:主要介绍了内窥镜的发展史,变焦内窥镜研究的目的和意;介绍了内窥镜的种类及各类内窥镜的特点;介绍了变焦光学系统的基本原理,变焦方式的选取及高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相对孔径红外变焦距光学系统设计[J]. 秦志鹏,车新宇,肖颖.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
[2]硬性内窥镜光学性能综合测试工装介绍[J]. 樊翔,黄志强,黄德球,丁罕,王海娟.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3(04)
[3]6倍制冷型中红外连续变焦光学系统设计[J]. 张庭成,廖志波.  光学学报. 2012(11)
[4]长波红外连续变焦光学系统设计[J]. 杨乐,孙强,王健,郭帮辉,刘英,李淳.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2(04)
[5]高变倍比变焦距系统设计[J]. 江伦,黄玮.  光学学报. 2011(12)
[6]长波红外连续变焦光学系统的设计[J]. 张良,刘红霞.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1(07)
[7]大相对孔径连续变焦前置物镜的光学设计[J]. 陆强,季轶群,沈为民.  光学学报. 2010(09)
[8]变焦距镜头凸轮结构优化设计[J]. 王平,张葆,程志峰,赵阳.  光学精密工程. 2010(04)
[9]5×光学补偿长波红外连续变焦物镜系统[J]. 陶亮,赵劲松.  红外技术. 2008(04)
[10]长焦距大口径连续变焦光学系统的设计[J]. 胡际先.  应用光学. 2007(05)

硕士论文
[1]硬管内窥镜光学参数测量系统设计[D]. 翟小皓.北京理工大学 2016
[2]可变焦距机器视觉镜头光学系统设计[D]. 刘巧玲.福建师范大学 2015
[3]20倍数码变焦光学系统设计[D]. 张玉林.西安工业大学 2012
[4]大相对孔径连续变焦物镜设计[D]. 陆强.苏州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528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29528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9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