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变形场不同离散方法的柔性机器人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本文关键词:基于变形场不同离散方法的柔性机器人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更多相关文章: 假设模态法 有限元法 Bezier插值方法 B样条插值方法 柔性机器人
【摘要】:研究了基于变形场不同离散方法的柔性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和仿真问题.针对多杆空间链式柔性机器人系统,采用假设模态法、有限元法、Bezier插值方法和B样条插值方法对柔性杆变形场进行描述,构造统一形式,运用Lagrange方法,结合4×4齐次变换矩阵,在计入柔性杆横向弯曲变形引起的纵向缩短的情况下,推导得到多杆空间柔性机器人动力学方程,并编制基于4种变形场不同离散方法的多杆空间链式柔性机器人仿真软件.通过仿真算例对柔性机器人系统的动力学问题进行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有限元法的计算效率较低;假设模态法在处理较大变形问题时其精度低于Bezier插值方法和B样条插值方法的精度;作为新的变形体离散方法,Bezier插值方法和B样条插值方法可以有效地描述柔性杆的变形场,并能运用到多杆空间柔性机器人动力学建模中.
【作者单位】: 江苏科技大学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502098,11272155,11132007) 江苏省“333工程”(BRA2011172)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15KJB13000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30920130112009)资助项目
【分类号】:TP242
【正文快照】: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柔性机器人[J];中国企业家;2012年20期
2 周其节,徐建闽;柔性机器人的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4年02期
3 岳士岗,,余跃庆,白师贤;多杆柔性机器人动力学方程的瞬态动响应数值求解方法[J];机器人;1995年05期
4 臧宏文,潘振宽,孙红旗,于培仁,洪嘉振;确定柔性机器人主动控制力的一种新算法[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1996年01期
5 张彦东;;柔性机器人在汽车发动机清洗行业中的应用[J];机械工程师;2013年12期
6 吴立成,陆震,于守谦,郑红;一种柔性机器人的子杆法建模方法[J];机器人;2000年05期
7 于靖军,宗光华,毕树生,赵玮;纳米级精度柔性机器人的设计方法及实现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2年18期
8 于靖军,宗光华,毕树生;全柔性机器人机构的结构构型研究[J];机器人;2003年04期
9 刘迎春,余跃庆,姜春福;柔性机器人研究现状[J];机械设计;2003年12期
10 刘迎春,余跃庆;柔性机器人的变形度和变形能量度指标[J];中国机械工程;2004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作权;林晓宁;侯学章;;一类柔性机器人系统的镇定[A];1996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6年
2 于靖军;胡一达;毕树生;宗光华;刘继钢;;全柔性机器人机构结构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徐建闽;朱蓓蓓;周其节;;一种改进的柔性机器人计算力矩控制算法[A];1996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6年
4 徐建闽;朱蓓蓓;周其节;;一类受限柔性机器人的鲁棒性力/位置控制方法[A];1997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7年
5 章定国;;柔性机器人碰撞动力学建模和仿真[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6 章定国;;柔性机器人递推拉格朗日动力学建模和仿真[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7 刘迎春;余跃庆;;柔性机器人操作柔性负载的建模新方法[A];第十三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章定国;芮筱亭;;多杆空间柔性机器人递推拉格朗日动力学建模和仿真[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章定国;芮筱亭;;多杆空间柔性机器人递推拉格朗日动力学建模和仿真[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宋谦;冯德兴;郭宝珠;;笛卡尔柔性机器人臂振动控制[A];1994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光海;受限柔性机器人装置、建模与控制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1998年
2 窦建武;柔性机器人协调操作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1年
3 张成新;柔性机器人协调操作的动力学分析与规划[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4 胡俊峰;柔性机器人机构动力学分析及振动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章云;非线性系统的神经网络建模与控制[D];华南理工大学;1997年
6 魏承;空间柔性机器人在轨抓取与转移目标动力学与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驰;介电高弹聚合物器件设计与纤维加强结构[D];浙江大学;2016年
2 李宝玉;柔性机器人碰撞动力学的连续法建模及其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3 韩瑞国;柔性机器人碰撞动力学效应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4 朱健;柔性机器人含摩擦的斜碰撞动力学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5 华卫江;柔性机器人碰撞动力学建模及其仿真[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6 梁浩;柔性机器人动力学仿真系统研究与开发[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7 刘迎春;柔性机器人协调操作柔性负载的动力学建模[D];北京工业大学;2001年
8 毛立军;基于控制的柔性机器人及其协调操作动力学建模与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9 周胜丰;柔性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和仿真[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10 李论;柔性机器人与机构动力学仿真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252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252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