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基于ARM的地震预警系统终端设计

发布时间:2018-05-06 18:34

  本文选题:地震预警 + MEMS加速度计 ; 参考:《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地震灾害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现如今我国对地震的防范还处于初级阶段,全国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地震防范系统。针对当前背景,本文设计的地震预警终端作为地震预警系统的一部分,主要完成的功能是对加速度信号的实时采集,并且对采集到的加速度信号进行相应的处理,以判断是否有地震事件发生,同时在地震发生时发出预警信息并且完成对地震数据的存储和传输。在硬件方面,本文对整个系统做了一个详细的需求分析,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相应的芯片型号,最后利用以ARM Cortex?-A8为控制器的核心板和ADXL355芯片设计了相应的地震预警终端硬件系统。核心板可以控制加速度计对加速度进行实时采集并且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终端里面还加入了GPS模块进行系统授时,以保证整个系统能有一个较高的守时精度。在软件方面,首先是利用多线程程序设计中的生产者-消费者模型并结合信号量及互斥锁等技术完成了对系统整体框架的设计,保证系统可以长时间可靠的运行,并且设计了实时采集和地震触发的两种工作模式,同时完成了两种模式之间的任意切换;其次根据数据采集实际情况设计了相应的数据结构来存储数据,并且设计相应的数据替换清理算法来保证系统可以长时间运行;同时,设计并实现了相关的数据处理算法,其中包括了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地震事件判定长短窗算法的实现、地震事件发生后实时地震数据的计算和地震数据的压缩存储;完成了对加速度原始数据的提取和解析,对GPS数据帧的分析和提取;并且利用TCP/IP模型完成了与台网中心的网络通讯,采用I/O口复用的通信模式实现了实时响应台网中心命令的功能;最后根据采集的相应数据测试了终端的整体性能指标,并且完成了对系统整个功能的测试。
[Abstract]:Earthquake disaster i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safety of human life and property. Nowadays, the earthquake prevention is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in our country, and no effective earthquake prevention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China. In view of the current background, the seismic warning terminal designed in this paper is a part of the earthquake warning system, the main function of which is to collect the acceleration signal in real time, and to process the acceleration signal accordingly. In order to judge whether there is an earthquake event or not, at the same time send out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and complete the storage and transmission of seismic data. In the aspect of hardware,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requirement analysis on the whole system, and selects the corresponding chip model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Finally, the hardware system of earthquake warning terminal is designed by using the core board of ARM Cortex?-A8 and ADXL355 chip. The core plate can control the accelerometer to collect the acceleration in real time and process it accordingly. At the same time, GPS module is added to the terminal to ensure the system has a high precision of punctuality. In the aspect of software, firstly, the producer-consumer model in multithread programming is used to complete the design of the whole frame of the system by combining the technology of semaphore and mutex,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system can run reliably for a long time. Two working modes of real-time acquisition and seismic trigger are designed, and the arbitrary switching between the two modes is completed.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data acquisition, the corresponding data structure is designed to store data. And the corresponding data replacement cleaning algorithm is designed to ensure that the system can run for a long time. At the same time, the related data processing algorithm i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including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IR digital filte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lgorithm of the long and short window of seismic events, the calculation of real-time seismic data and the compression storage of seismic data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seismic events, the extra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acceleration data and the analysis and extraction of the GPS data frames are completed. The TCP/IP model is used to complete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with the center of the station network, and the communication mode of I / O port multiplexing is used to realize the function of responding to the command of the network center in real time. Finally,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index of the terminal is tested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data collected. The whole function of the system is tested.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315.75;TP27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立伟;;基于ARM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J];科技资讯;2013年05期

2 张强;陈奕梅;;基于arm的家用清洁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J];大众科技;2014年02期

3 支华,巢佰崇,陈雪丰;基于ARM的指纹识别平台设计[J];地理空间信息;2005年03期

4 陈文;朱勇;;基于ARM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12期

5 谢军;;基于ARM的通信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J];太原科技;2009年04期

6 罗翊;;基于ARM平台的嵌入式实时网络视频监控系统[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22期

7 胡津津;徐欢;;基于ARM的电动机综合保护器研究[J];科技广场;2009年11期

8 赵岩;翟百臣;武克用;陈涛;;加速度计在非陀螺寻北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兵工学报;2006年02期

9 白彦峥;田蔚;周泽兵;吴书朝;涂海波;;高精度空间加速度计及其应用[J];空间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10 李建飞;薛兵;张俊峰;朱小毅;王晓蕾;;应用于MEMS加速度计的小型恒温系统的实现[J];国际地震动态;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阮波;全书海;;基于ARM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仪表信息系统设计[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电子技术分会第七届(2006)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杰;张仁杰;陈鹏;郑哲;;基于ARM的蔬菜大棚智能无线监控装置的实现[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8年

3 陈昌龙;徐家栋;;基于ARM的太阳能交通诱导屏实现[A];2008全国LED显示应用技术交流暨产业发展研讨会文集[C];2008年

4 陈鹏;张仁杰;郑哲;李杰;;基于ARM的语音识别家居控制装置研究[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8年

5 曹慧丹;沈昱明;赖际舟;;微硅加速度计标定及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8年

6 索智群;乔东海;;力平衡模拟反馈电容加速度计的研究[A];2010’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惠兰;林恒;李莉;张春熹;;光学加速度计的技术及发展[A];惯性技术发展动能发展方向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惠兰;林恒;李莉;张春熹;;光学加速度计的技术研究与发展[A];2004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2005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广西光学学会成立20周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钱朋安;;一体化多维加速度计研究的若干问题分析[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宋长福;严小军;韩丰田;郭晓芳;马高印;;硅微静电悬浮加速度计关键技术研究[A];微机电惯性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惯性技术发展动态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包秋红;加速度计测试的加速者[N];中国航空报;2004年

2 唐新培;“黑黢侠”再显神威[N];中国航天报;2012年

3 黄忠魁 付秀娟 本报记者 徐建华;“敏感精灵”助力嫦娥探月[N];中国质量报;2014年

4 唐新培;搬走“三座山” 促成“太空吻”[N];中国航天报;2011年

5 孙永杰;嵌入式:英特尔归来 挑战ARM[N];中国电子报;2008年

6 记者 王如晨;苹果收购ARM:难以承受之重?[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7 许磊;苹果大可不必买ARM[N];计算机世界;2010年

8 本报记者 霍光;ARM不是微软的救世主[N];中国计算机报;2011年

9 杨宇良;ARM移动芯片的新霸主[N];电脑报;2011年

10 Tiernan Ray;ARM在后PC时代抗衡英特尔[N];人民邮电;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玉齐;高量程MEMS加速度计封装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4年

2 王俊;振子型光纤光栅加速度计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杨杰;无陀螺捷联惯导系统加速度计构型研究与误差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4 张习文;微小型加速度计的精密装配及影响性能的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5 黄添添;气隙磁力表征型磁悬浮加速度计的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刘志平;无陀螺捷联惯导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李博;基于共振隧穿结构介观压阻效应的纳机电加速度计研究[D];中北大学;2008年

8 刘力;惯性传感器扭摆测试中地面振动和放电金丝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王世明;基于离心机的惯性仪表测试方法研究与误差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10 邵苏杰;面向智能配用电网数据懫集的流量调度机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春雷;基于ARM的砂轮动平衡控制器及其系统软件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罗路;基于ARM平台的语音降噪算法的研究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5年

3 刘锴;基于ARM平台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4 罗浩;基于ARM和无线射频技术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D];南昌大学;2015年

5 田汉卿;基于ARM平台远程控制的宠物喂养系统设计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6 曾皮亮;基于ARM的短波模拟设备软件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张明;基于ARM及wifi的内燃机数据采集测试系统设计[D];江苏大学;2015年

8 李德振;基于ARM的3D打印机控制系统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9 陈超;基于ARM的自动气象站手持测试终端的设计与实现[D];黑龙江大学;2014年

10 王文特;基于FPGA和ARM的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系统信号处理模块的研制[D];东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534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8534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c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