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高速背板连接器接触件优化设计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9 18:53
【摘要】:近年来由于航天技术、大数据通讯以及超级计算机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数据传输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高速背板连接器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高。影响电连接器失效的主要因素为接触失效,因此需要对其接触件的可靠性展开分析研究来提高其可靠性。现阶段国内对高速背板连接器的设计处于起始阶段,其结构还有待优化改进,本文通过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Improved multi-objec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IMOPSO)对某型号高速背板连接器接触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在该算法中使用了一种新的速度更新公式提高其搜索能力,同时对粒子的速度进行限制,并且使用比例删除策略对超出外部档案的非支配解进行删减以改善结果分布的多样性。在新的速度更新公式中采用了一种余弦递减的动态惯性权重。通过测试函数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改进的算法在非支配解的世代距离以及多样性指标上都要优于对比算法MOPSO-CD和MATLAB工具箱中的gamultiobj函数,说明了本文改进算法的有效性。为了对接触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首先需要对其结构与插入力和接触电阻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接触力学相关理论,建立了该接触件公头插入力的理论模型,在该模型中插入力与插入距离和结构尺寸相关,并通过插拔力实验,验证了该理论模型的准确性,同时根据电接触理论分析接触件公头与母头之间的接触电阻与接触件结构尺寸的关系。该连接器原始设计结构的公头最大插入力为0.358N,接触电阻为0.991mΩ,本文使用IMOPSO算法对这两个指标进行改善。电连接器的设计原则要求其最大插入力与接触电阻要尽量小,以此为目标函数并选择相关结构参数为决策变量建立优化数学模型,运用IMOPSO算法对其进行优化求解,得到一组最优解即最优结构尺寸。最后使用有偏好的决策策略(偏向于接触电阻)对所求非支配解进行选择,选出了一个最优结构尺寸。该最优结构的公头最大插入力0.337N,接触电阻为0.935mΩ,均比原始设计值小。因此本文的优化设计改善了高速背板连接器接触件的最大插入力与接触电阻,提高了可靠性,可为高速背板连接器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图文】:

电连接器


器(Electrical Connector)是一种重要的电子元器件,其作媒介,在电子系统的两个元件之间提供可分离的链接,而电信号的失真与功率损耗[1],因此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领域通讯、计算机等领域。随着各种电子系统的发展,其组成器作为基础元器件其使用量也将变多,系统中每一个电连个系统的失效。据调查,,70% 的系统故障或失效是由电子设的40% 是因为电连接器的失效所导致的[2,3],同时电连接器因为接触失效导致[4]。因此,电连接器接触件的可靠性将正常运行,是影响其可靠性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很多专家靠性展开研究[5,6]。能的电连接器,其结构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但都基本由四个体、接触件、附件[7],其中最主要的结构是接触件,电能过接触件。对于电连接器,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不[8],如图 1-1 所示。

背板,连接器,插入力,接触电阻


图 1-2 高速背板连接器现今专家学者对高速背板连接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其电气性能的研究,汤茂林[12]、Z. Li[13]等研究分析了高速背板连接器的信号完整性仿真方法和电磁特性A. Brenner[14]分析了连接器结构对信号完整性的影响。对于高速背板连接器其电气性能固然重要,但其机械性能也不能忽视。电连接器的插入力和接触电阻都会影响信号的传输[15]。影响高速背板连接器的接触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为接触对施加的插入力和接触电阻的大小。插入力提供建立接触面所需的接触压力,接触电阻阻碍信号与电能传输。接触电阻主要受接触压力大小的影响。接触电阻与接触压力成反相关[16],而插入力与接触压力是正相关。设计者期望电连接器有较小的接触电阻,这就需要接触压力增大,但这会导致有较大的插入力,而插入力过大将使接触件的磨损更快从而降低电连接器的使用寿命。因此,在设计高速背板连接器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使其有合适的插入力和接触电阻。插入力与接触电阻是电连接器两个重要的性能[9]。在国军标 GJB1217A-200中对不同类型的电连接器的最大插入力和最大接触电阻有严格的规定。通常,电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P18;TM50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珍珍;徐雷;王强;;基于VB与Matlab混合编程的电连接器接触件优化设计[J];中国西部科技;2014年12期

2 李金忠;夏洁武;曾小荟;曾劲涛;刘新明;冷明;孙凌宇;;多目标模拟退火算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3年08期

3 潘骏;靳方建;陈文华;钱萍;;电连接器接触件结构分析与插拔试验[J];中国机械工程;2013年12期

4 任万滨;崔黎;翟国富;靳晋军;;电连接器接触件插拔特性与接触电阻的仿真分析[J];机电元件;2012年03期

5 许军;李坤;;电接触的接触电阻研究[J];电工材料;2011年01期

6 林思达;潘骏;陈文华;贺青川;卢献彪;;电连接器可靠性研究述评[J];机电元件;2009年04期

7 杨奋为;;军用电连接器的应用及发展[J];机电元件;2007年03期

8 ;Technical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design of contacts of electrical connector[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n International 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Journal);2007年03期

9 毛维杰;离散区间系统的二次稳定性及其稳定裕度分析[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4年04期

10 任国泰;电连接器基本知识(2)[J];机电元件;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鹤鸣;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2 金欣磊;基于PSO的多目标优化算法研究及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周志明;绞线接触对插拔特性仿真优化及插拔寿命预测[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2 汤茂林;高速率背板连接器的信号完整性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支宏旭;综合环境应力下航空电连接器电接触特性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许成彬;耐高温电连接器热分析与接触可靠性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5 严升;电连接器接触特性与温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6 靳方建;电连接器接触件可靠性分析与高温插拔试验[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7 栾天辉;电连接器参数化建模与仿真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8 陈绍新;多目标优化的粒子群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249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5249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e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