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微悬臂梁阵列传感技术系统设计

发布时间:2019-09-24 05:26
【摘要】:微悬臂梁传感技术是一种新式传感检测技术,涉及机械学、电学以及力学等交叉学科。微悬臂梁传感技术作为一种检测便捷、灵敏度高、无需标记的新型传感技术在化学、生物和材料等领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已逐步成为微纳传感检测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受到了科研人员的普遍关注。在单微梁传感检测系统的基础上,微梁的检测范围及检测内容越来越广泛,这项新型传感检测技术正向着高通量和阵列式测量等方向发展,这就需要解决如何在微梁阵列传感技术中实现对至少两根微梁的扫描及响应信号读取这一关键问题。本文针对国内外微悬臂梁阵列传感器的光学读出检测方式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在此工作基础上确定了研究内容。我们针对光学读出方式提出了基于平动扫描方式的微悬臂梁阵列检测系统的可行性方案。利用电动位移平台带动平面镜进行往复式平动,从而使激光器发射出来的激光束进行往复平动,再用该激光束对微悬臂梁阵列进行扫描,继而用光电位置敏感探测器时序接收微悬臂梁的弯曲偏转信号,从而完成对各微悬臂梁上产生的实时反应信息的监测。本文首先综述了微梁传感技术发展的历史,并重点描述了现有基于光学读出的微悬臂梁阵列传感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介绍了基于平动扫描方式的微梁阵列检测系统方案的思路来源。之后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基于平动扫描的微悬臂梁阵列传感器实验研究方法,阐述了方案的工作原理,并介绍了系统结构设计及参数优化。针对基于平动扫描的微悬臂梁阵列传感器的信号采集和处理系统,本文采用虚拟仪器技术。在LabVIEW图形化编程软件环境下利用调用库函数节点直接调用普通USB数据采集卡已有的动态链接库模块,从而实现对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并分块介绍信号采集系统中数据采集技术的各个功能模块。最后在完成来回平行光路扫描对系统稳定性测试和不同档位的风速对检测系统阵列信号一致性测试实验验证后,还利用对紫外光响应强烈的高分子样品进行了特异性检测,验证了所设计搭建的基于平动扫描方式的微悬臂梁阵列传感检测系统在实际检测中的操作可行性。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1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房轩;李艳宁;鄢志丹;傅星;胡小唐;;基于微悬臂梁高次谐波的微小质量检测技术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8年01期

2 陆静;向宇;马晓强;;一种分析微悬臂梁大挠度变形的新算法[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8年07期

3 黄渊;薛长国;张青川;谭伟明;王保民;伍小平;;利用微悬臂梁传感对瘦肉精进行非标记检测[J];医用生物力学;2009年02期

4 刘勇;赵钢;陈宇航;孔雯;褚家如;;用于单电子自旋探测微悬臂梁的制作及端头磁针尖设计[J];传感技术学报;2010年10期

5 包汉瑜;吴森;吴瑶瑶;;微悬臂梁横向弹性系数标定技术[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2年08期

6 封玮;左燕生;林云生;韩立;;热振动法标定微悬臂梁法向弹性系数[J];微细加工技术;2007年04期

7 王飞;赵学增;;原子力显微镜微悬臂梁杨氏模量动态测试方法[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8年02期

8 房轩;李艳宁;丁丽丽;史晓杰;傅星;胡小唐;;液体中基于动态微悬臂梁的质量检测技术[J];压电与声光;2008年03期

9 胡长德;赵美蓉;刘颖伟;朱砂;;压电微悬臂梁共振频率的检测系统[J];压电与声光;2009年06期

10 张春娟;骆英;李红;;压电微悬臂梁传感器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慧玲;;表面吸附及复杂表面微悬臂梁传感器跨尺度力学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熊继军;张文栋;薛晨阳;桑胜波;周兆英;;拉曼光谱应用于硅微悬臂梁的应力特性测试[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二)[C];2005年

3 黄渊;谭伟明;薛长国;陈雁云;吴尚犬;张青川;王保民;;微悬臂梁传感研究抗体修饰方法对瘦肉精检测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张岩;申胜平;;微悬臂梁传感器的力学机理[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5 高会凯;黄健萌;;与基底接触-分离过程中微悬臂梁的动态应力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C];2013年

6 苏波;段国腾;张存林;;基于双材料微悬臂梁阵列的太赫兹波探测系统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7 吴尚犬;薛长国;张青川;王宝民;;微梁免疫传感中小分子抗原与抗体结合导致的表面应力机理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孟玮烈;陈建中;陈皓;张能辉;;重力对DNA-微悬臂梁纳米挠度响应的影响[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李晶晶;谭邹卿;张能辉;;DNA-微悬臂梁的纳米力学分析[A];现代数学和力学(MMM-XI):第十一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郇勇;张泰华;杨业敏;;MEMS微悬臂梁键合强度的测试技术[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勇;高灵敏微悬臂梁探针设计制作及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李凯;基于微悬臂梁的生化传感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3 王晓明;薄板型微悬臂梁流固耦合特性及其尺度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冯兆斌;微悬臂梁力学传感器的振动激发研究及在材料学中的应用探索[D];山东大学;2013年

5 黄渊;基于光学读出的微悬臂梁生化传感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王飞;原子力显微镜微悬臂梁刚度测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7 吴尚犬;基于表面应力效应的微悬臂梁免疫传感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8 文丰;微悬臂梁生化传感器读出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9 韩乐;用于食品中李斯特细菌检测的纳米微悬臂梁传感器技术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2年

10 李冰;双材料微悬臂梁阵列激光告警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庆旭;多层微悬臂梁弹性常数的计算方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梁利娜;原子力显微镜微悬臂梁的振动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程韦;微悬臂梁阵列传感技术系统设计[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4 唐洁;压电微悬臂梁传感技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5 景大雷;用于气体测量的压电微悬臂梁力学建模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许锐彬;基于有限元的多层微悬臂梁弹性性能、尺度效应和动态响应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7 周韬;微悬臂梁质量传感器测量原理的有限元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8 张春娟;压电微悬臂梁质敏传感器性能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9 赵倩云;微悬臂梁品质因数Q控制技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耿新宇;基于弯曲法的微悬臂梁弹性常数标定技术与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406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5406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f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