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捷联制导体制下的制导控制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8 20:58
【摘要】:对敌方目标实现精确打击是精确制导武器的任务使命,精确制导武器的制导控制系统是完成这一任务使命的关键所在。捷联制导体制通过将探测器直接固联于弹体或将探测器安装于半捷联框架实现精确制导武器的制导控制回路闭环,通过取消导引头内陀螺实现精确制导武器的小型化和低成本要求。本文以采用捷联制导体制的某机载轻型空面导弹制导控制方案设计为研究背景,研究了捷联制导体制下的若干关键问题,包括制导方法、控制方法及半捷联导引头控制技术等内容。首先,研究了捷联制导方法,并对其制导精度进行了分析。在建立导弹目标相对运动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捷联制导体制下基于积分比例导引法和基于比例导引法的两种制导方案,并利用线性伴随法分别对两种制导方案下的制导精度进行了研究。制导精度分析的目的在于保证命中精度的前提下优化各分系统指标,本文在捷联制导体制下获得了导弹制导控制回路中各项误差源对制导精度的影响程度,可用于建立全弹关键分系统性能指标体系。其次,研究了捷联制导体制下稳定回路的鲁棒性设计问题。在建立导弹控制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解析法设计导弹稳定回路,并在设计过程中对参数选择进行了折衷考虑。为了获得具有鲁棒性的稳定回路,基于H_∞控制理论进行了设计,并讨论了权函数的选择方法。进一步,考虑到导弹稳定回路模型不确定性主要由攻角摄动引起,建立了描述攻角摄动的模型,并基于μ综合理论进行设计。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器设计方法考虑了稳定回路鲁棒性,设计结果满足指标要求。再次,研究了半捷联导引头稳定平台的控制方法。常规控制方案将半捷联导引头俯仰和偏航通道解耦考虑,分别利用解算获得的内框角速度作为反馈量实现闭环控制。由于半捷联稳定平台的传感器配置方式使得可以利用数学解算的方式获得框架角速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外框角速度作为插值变量实现增益调度的控制器。基于有限时间有界理论,在线性时变参数模型下推导了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描述的有限时间有界的充分条件,并结合线性矩阵不等式工具获得了控制增益矩阵。该控制器根据半捷联稳定平台解算的外框角速度实现增益调度。仿真结果表明,当基座存在扰动时,本文提出的控制器在具有较高控制精度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俯仰偏航通道耦合。最后,建立了适用于半主动激光制导导弹的半实物仿真平台,该平台可对采用捷联制导体制的导弹进行各主要分系统和整个制导控制回路的实时仿真试验,以验证系统工作时序、各分系统的性能及总体性能。本文对半实物仿真平台中测试主控部分、运动模拟部分和信号模拟部分的若干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分析了仿真系统中存在的设备安装误差与导引头测角误差之间的关系。另外,本文基于该仿真平台给出了捷联式半主动激光导引头的标定方法,研究了标定中常用的插值算法,以减小捷联式激光半主动导引头由于加工和装配过程中产生的测角误差。
【图文】:

示意图,制导体制,捷联,原理


图 1.1 全捷联制导体制原理示意图e 1.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full strapdown guidance s体制利用弹载惯性导航系统输出的信息实现导引的速率陀螺,,可有效简化导引头结构,减小导引制原理示意图。图 1.2 半捷联制导体制原理示意图 1.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emi-strapdown guidance 制具有诸多好处,但采用该体制也给导弹总体和制

捷联


2图 1.2 半捷联制Figure 1.2 Schematic diagram of 捷联制导体制具有诸多好处,但采用计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对于全捷联速率,在制导律设计时需要先完成视线体制的制导律;其次,全捷联光学导引头为全部视场,可用视场小,为避免制导导弹制导控制算法需要具有较高鲁棒性弹载惯性元件实现框架的稳定控制是导本论文以采用捷联制导体制的某型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J7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R.D.Ehrich;LF P.Vergez;苏身榜;;战术导弹末制导捷联式导引头技术[J];航空兵器;1987年03期

2 张玲翔;;捷联式惯性系统在地面车辆定位、导航和瞄准方面的应用[J];飞航导弹;1987年S2期

3 D.E.Williams;杜毅民;;战术导弹整体式捷联制导和控制系统设计[J];航空兵器;1988年01期

4 陈德沅;;战术导弹综合捷联式制导和控制系统的设计[J];现代防御技术;1988年02期

5 万德钧;汪泳江;;捷联航姿系统中陀螺随机常值漂移的校正[J];南京工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6 郭福涛;;机械陀螺仪到光学陀螺仪的进展[J];飞航导弹;1989年04期

7 赵建勋;苏刚;郝路瑶;;捷联式稳定平台的建模与仿真[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8年04期

8 惠雅;;胜利油田捷联式自动垂直钻井系统在青岛发布[J];石油钻采工艺;2012年S1期

9 孙峰;吕官云;马清明;;捷联式自动垂直钻井系统[J];石油学报;2011年02期

10 Beckerleg;黄印权;;捷联式红外导引头[J];飞航导弹;199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伟;袁洪;;捷联式光纤陀螺寻北系统两种解析寻北算法的比较与仿真[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2 膝云鹤;郭美凤;杨海军;章燕申;李俊峰;刘进江;李卫东;;激光陀螺捷联式天线稳定系统[A];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交流会暨重庆惯性技术学会第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3 吴训忠;贾继超;李延龙;;低精度捷联式惯导系统对准方法研究[A];中国航空学会控制与应用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宏强;;战术导弹捷联式导引头导引律及滤波器设计[A];1990年控制理论及其年会应用论文集(3)[C];1990年

5 许国祯;;光纤陀螺产业化问题探讨[A];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交流会暨重庆惯性技术学会第九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6 苏洋;邓中亮;付潇;李晶;;非捷联式行人航迹推算中行人方向的估计[A];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10 多源融合导航技术[C];2018年

7 程建华;邹继斌;陈世同;刘星伯;;水下无人运载器捷联式惯导系统初始对准关键系统技术研究[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刘俊邦;华鹏翔;王帅;张晔;;陆地导航系统在轮式自行火炮中的应用[A];2014第二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上)[C];2014年

9 任思聪;任建新;高维彦;王博;;提高动调陀螺角速率的一种力矩器[A];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交流会暨重庆惯性技术学会第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姚建军;付继波;;捷联惯导系统振动耦合特性研究[A];首届全国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力学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通讯员 李江辉 本报记者 孙明河;地下数千米 直钻取石油[N];科技日报;2013年

2 通讯员 李江辉 梁子波;胜利油田自动垂直钻井系统技术日趋成熟[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阳;捷联制导体制下的制导控制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8年

2 李东明;捷联式惯导系统初始对准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3 孙峰;捷联式自动垂直钻井系统稳定平台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4 赵磊;捷联式航空重力测量数据滤波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5 黄杨明;高精度捷联式航空重力仪误差估计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6 张伟;低速飞行器弹道末段激光半主动目标方位探测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亚普;小型巡飞弹捷联制导与BTT控制系统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欧旭晖;捷联式半主动激光导引头在某型制导炸弹上的工程应用方案[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李志翔;编码器分辨率对捷联式稳定平台的精度影响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4 朱炎;基于MEMS的捷联航姿参考系统性能优化设计与开发[D];西京学院;2019年

5 王蕊;捷联式导引头稳定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6 曹鹏;新型捷联式寻北仪旋转机构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吴昊;捷联式寻北仪机械系统设计及冲击响应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莫文琴;捷联式光纤陀螺技术应用于工程结构形变测量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9 侯祥胜;捷联陀螺罗经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

10 龙柏君;捷联式导引头控制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43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643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4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