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体行走轨迹的双足机器人步行样本生成与跟随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P242
【图文】:
上世纪七十年代,早稻田大学开发出了 WAP1 型机器人,该型号机器人具有六自由度并采用气压驱动,之后相继又研制出 WL-3、WL-5、WL-10RD 等机器人[4]。1973 年早稻田大学制造出了的 WABOT1 型仿人机器人能够根据人的语言命令,找到指定物体,最终缓慢步行到目标位置将目标物体取回。2000 年,本田公司研制出了具备智能化的 ASIMO 机器人,机器人开始向智能化发展,实现机器人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但是机器人的智能化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5]。美国在机器人领域知名的波士顿动力公司开发了 Petman 与 Atlas 双足机器人,Petman 机器人保持平衡的能力很强,实验过程中经过人为干扰后可以快速恢复到平衡状态,并能够在危险环境例如化学污染、核辐射等情况下稳定行走、爬行或者处理有毒有害物质等任务[6-7]。Atlas 机器人是在 Petman 系列机器人上改进并制造出来的,最突出的能力就是高速下行走速度可达 10km/h,利用调整步态的方法抵抗外界干扰力,穿越复杂崎岖的地形[8]。德国慕尼黑大学于 2000 年研制出双足机器人 JOHNNIE,该机器人具有三十个自由度,身高 1.8m,重 40kg,最终可实现 2.2km/h 的步行速度。2009 年,该校又研制出 LOLA 机器人[9]。
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开始投入到双足机器人的研发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哈尔滨工业大学吴伟国教授第一次提出类人猿型机器人,并于 2004 年研制出类人猿机器人“GoRoBoT-Ⅱ”[11],该机器人可实现双足行走、四足行走以及桁架攀爬等多种运动形式。国防科技大学马宏续教授于 2000 年研制出“先行者”双足机器人,实现了动态步行,并于 2003 年推出 Blackman 仿人机器人,实现了无缆线行走[12]。北京理工大学在 2002 至 2005 年期间,研制出 BHR-01 型与 BHR-02 型双足机器人。其中,BHR-01 型双足机器人,可根据自身平衡状态进行稳定控制。BHR-2 型仿人机器人也被称为“汇童”机器人,全身具备 32 个自由度,重量为 63kg,高度 1.6m 可以进行中国传统武术的表演[13]。清华大学于 2002 年和 2005 年,相继研制出了THBIP-1、THBIP-2 型机器人[14],相较于THBIP-1 型机器人,THBIP-2 型仿人机器人重量大大减轻,仅有18kg,身高 0.7m,一共有 24 个自由度,能以动态步行的方式在 4s的时间里行走 0.15m[15]。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数据过程中能够的不受外界其他光源的影响。LED 控制器集成于电池盒中,电池 RF 收发器和微处理器可以控制 1 到 72 个 LED 标识点。校正杆带有 8 个 LED灯,LED 灯之间距离一定,校正杆是校准所需要的校正设备。图 2-1 所示为PhaseSpace 捕捉系统部分硬件组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冬冬;;双足机器人步态控制研究方法综述[J];科技经济导刊;2019年12期
2 宋嘉琦;张奇志;周亚丽;;变长度弹性伸缩腿双足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J];力学季刊;2019年02期
3 金伟超;;双足机器人小腿减震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3期
4 魏君;吴昕;;小型双足机器人平台[J];科学技术创新;2018年03期
5 乔书杰;刘玲玲;;被动动力式双足机器人仿生腿的设计与运动仿真研究[J];科技通报;2018年04期
6 路微;;阿凡达成真 韩国研发全球首个载人双足机器人[J];华东科技;2017年01期
7 谭鹤毅;;一种新的双足机器人模型设计与相关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7年02期
8 刘丹丹;张舰行;;双足机器人稳定性判据研究[J];通讯世界;2017年10期
9 王妍玮;李佳辉;蒋银红;马平;范骁;唐伟;;3D打印机器人设计[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17年10期
10 刘大龙;余有明;;仿生直立双足机器人的稳定性控制算法[J];机械与电子;201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奇志;周亚丽;;伸缩腿双足机器人半被动行走控制研究[A];第十届全国多体动力学与控制暨第五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7年
2 袁海辉;甘春标;杨世锡;;3D双足机器人行走的多域渐近稳定性控制[A];第十五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5年
3 丁长涛;杨世锡;甘春标;;多源随机不确定性驱动下双足机器人动力学响应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毛勇;王家^
本文编号:2759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759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