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大分子印迹传感器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生物大分子印迹传感器研究进展
【摘要】:分子印迹传感器在有机小分子分析检测方面的应用已趋近成熟,在生物大分子检测方面的应用近年来也逐渐增多。本文就近年来分子印迹技术在大分子生物传感器中的构建及应用进行综述,包括光学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质量型传感器等,并对目前分子印迹传感器在生物大分子检测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生物大分子印迹传感器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作者单位】: 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分子印迹传感器 生物大分子 综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21375031,21165007)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项目(桂教人〔2014〕49号)资助~~
【分类号】:O631.3;TP212.3
【正文快照】: 2(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2)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21375031,21165007)、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项目(桂教人〔2014〕49号)资助*E-mail:likianping@263.net1引言1.1分子印迹技术1.1.1分子印迹的发展分子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信笃;;生物大分子的混合模式色谱法——传统的色谱观点正在被改变[J];色谱;2012年01期
2 王俊德,王宇锦;分离生物大分子的液相色谱固定相[J];分析化学;1993年07期
3 徐乐慧;洪鸣凰;赵文杰;任国宾;;生物大分子结晶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1年07期
4 耿利强;尹大川;卢慧甍;韩王超;张卫菊;罗慧敏;商澎;;强磁环境下的生物大分子结晶研究[J];材料导报;2007年06期
5 桂林;李琳;胡松青;陈玲;范治国;李坚斌;;生物大分子结晶过程的动力学(英文)[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6年04期
6 张志森;王琦;陈尔余;;自由能计算方法及其在生物大分子体系中的适用性问题[J];中国科学:化学;2014年06期
7 杨频;杨斌盛;;金属离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J];化学通报;1992年12期
8 钟子蓓;陈志涛;夏之宁;穆小静;宫玉华;;离子液体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12年01期
9 王燕;李蓉;陈国亮;王小刚;;铜离子固定金属亲和色谱在生物大分子中的应用[J];化学通报;2008年11期
10 范慧红;激光光散射技术在生物大分子药物质控中的应用[J];食品与药品;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钦南;;“三维遗传信息”假说——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生命科学的思考与畅想[C];2006年
2 徐乐慧;陈金瑶;齐明辉;洪鸣凰;任国宾;;生物大分子的结晶技术[A];第三届中国晶型药物研发技术研讨会暨中国晶体学会药物晶体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邹良剑;朱震刚;苏金瑞;朱长飞;;利用超声衰减研究生物大分子和水的相互作用:理论与实验[A];内耗与超声衰减——第五届全国固体内耗与超声衰减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4 饶子和;;后基因组时代与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周兵瑞;杜芬;周拯;莫重瑛;陈杰;梁毅;;混合拥挤试剂对溶菌酶复性的影响[A];湖北省暨武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和第十五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隋森芳;;三维电子显微学研究生物大分子复合物/分子机器是如何工作的[A];生命的分子机器及其调控网络——2012年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2年
7 邓茂林;;生物大分子反应中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曹春阳;;基于核磁共振波谱学的生物大分子表达新方法、结构与功能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邓茂林;;生物大分子反应中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A];第二届全国随机动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与会议议程[C];2013年
10 李智立;;生物大分子质谱[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郭斌;“看清”生物大分子[N];中国医药报;2002年
2 新华社记者 姜岩 魏忠杰 钱铮 记者 吴平;“看清”生物大分子的真面目[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3 记者 李大庆;我首次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生物大分子原子结构模型[N];科技日报;2011年
4 安吉;创造生命科研应用之最[N];科技日报;2008年
5 赵雪;这里不光是阳春白雪[N];科技日报;2004年
6 高帷;什么是分子生物学[N];北京科技报;2001年
7 亦民;解读2002年诺贝尔奖项(部分)[N];北京科技报;2002年
8 新华社记者 李雪梅 张忠霞;中国学者点评诺贝尔奖[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晓庆;生物大分子序列、结构及活性的计算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巫小蓉;冷冻电镜生物大分子三维重构关键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3 李春;生物大分子的数学描述及其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郭大川;蛋白质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姜舟婷;生物大分子构象的理论与模拟[D];浙江大学;2005年
6 王小辉;多功能配合物的生物大分子识别及其生物应用[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斐;生物大分子在短柱上的保留行为[D];西北大学;2007年
2 李武客;微米级功能高分子微球的一步合成及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雨薇;生物大分子分形维数的计算及酶的分形反应动力学模拟[D];天津大学;2007年
4 李晶晶;生物大分子毛细管电泳分离与预浓集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5 许延e,
本文编号:5477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547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