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基于纳米薄膜的模间干涉型光子晶体光纤甲烷传感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4 03:18

  本文关键词:基于纳米薄膜的模间干涉型光子晶体光纤甲烷传感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光子晶体光纤 甲烷传感器 敏感薄膜折射率 有限元法 模间干涉


【摘要】:随着光纤传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光纤气体传感器的研究受到广泛重视。甲烷是矿井瓦斯主要成分,在空气中极易发生爆炸,被视为煤矿事故的“头号杀手”,故监测其浓度意义重大。光子晶体光纤具有不同于传统光纤的传输特性,从而使其在传感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而它在结构上的多孔特点,又使其在气体传感方面具有特殊的应用。论文提出一种基于模间干涉的光子晶体光纤(PCF)甲烷传感方法,采用模间干涉原理分析甲烷传感器的导光机理,并通过有限元法仿真分析PCF甲烷传感过程;研究敏感薄膜折射率对甲烷的响应特性;利用光纤偏移熔接、毛细浸涂法制作PCF甲烷敏感薄膜传感器;建立甲烷传感实验系统,评价传感器性能。主要内容包括:(1)基于模间干涉原理,理论分析敏感薄膜折射率、厚度和作用长度对PCF反射干涉谱特征波长的影响。采用有限元法分析纤芯基模和包层模电场分布、纤芯基模和包层模有效折射率,模间有效折射率差(PCF特征波长)随纳米薄膜折射率、厚度和作用长度的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随着敏感膜厚度从100nm增加至300nm和薄膜折射率从1.455减少至1.410时,模间有效折射率差呈缓慢下降趋势,干涉谱特征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2)以Cryptophane A/紫外光固化氟硅氧烷纳米薄膜为对象,研究甲烷浓度对薄膜折射率影响;在线测量结果表明敏感薄膜折射率随甲烷浓度增加而线性减小,相关系数0.996。通过优化光纤熔接参数、PCF塌缩长度、薄膜涂覆工艺,配制敏感膜涂覆溶液,并采用光纤偏移熔接、毛细浸涂技术制作PCF甲烷敏感薄膜传感器,表明光子晶体光纤最佳塌缩长度约240μm。(3)在0%~3.5%甲烷浓度范围里,实验研究不同敏感薄膜厚度、PCF作用长度对干涉谱特征波长影响,表明随着甲烷浓度增加,敏感膜折射率减小,从而引起干涉谱特征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在薄膜厚度110nm至290nm范围内,240nm厚度的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4。同时,研究非甲烷类气体硫化氢(H2S)、二氧化碳(CO2)、氧气(O2)和氮气(N2)对传感器影响,表明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关键词】:光子晶体光纤 甲烷传感器 敏感薄膜折射率 有限元法 模间干涉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1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1 绪论8-20
  • 1.1 引言8-9
  • 1.2 光子晶体光纤9-11
  • 1.3 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11-18
  • 1.3.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型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11-13
  • 1.3.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型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13-14
  • 1.3.3 光栅型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14-15
  • 1.3.4 光谱吸收型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15-16
  • 1.3.5 干涉型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16-18
  • 1.4 光子晶体光纤甲烷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18-19
  • 1.5 论文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19-20
  • 2 光子晶体光纤甲烷传感原理分析20-32
  • 2.1 光纤模式20-21
  • 2.2 传感原理21-23
  • 2.3 光子晶体光纤的理论分析方法23-25
  • 2.4 有限元法分析光子晶体光纤甲烷传感器25-30
  • 2.4.1 有限元法中的泛函和变分25-26
  • 2.4.2 有限元法中的里兹变分原理26-27
  • 2.4.3 有限元法分析传感过程27-30
  • 2.5 小结30-32
  • 3 传感器仿真分析32-42
  • 3.1 传感器仿真过程32-34
  • 3.2 结构参数对传感器性能影响34-40
  • 3.2.1 敏感薄膜折射率影响35-37
  • 3.2.2 甲烷敏感薄膜厚度影响37-38
  • 3.2.3 光子晶体光纤作用长度影响38-40
  • 3.3 小结40-42
  • 4 传感器制作42-58
  • 4.1 光子晶体光纤与单模光纤熔接42-49
  • 4.1.1 熔接参数优化42-44
  • 4.1.2 光子晶体光纤塌缩长度选择44-49
  • 4.2 空气孔内表面敏感薄膜制备49-56
  • 4.2.1 敏感溶液配制49-50
  • 4.2.2 敏感薄膜涂覆50-56
  • 4.3 小结56-58
  • 5 传感器实验与结果分析58-74
  • 5.1 甲烷浓度对敏感薄膜折射率影响58-61
  • 5.1.1 薄膜折射率在线测量装置58-59
  • 5.1.2 单晶硅片表面敏感薄膜制备59-60
  • 5.1.3 结果与讨论60-61
  • 5.2 传感实验装置61-63
  • 5.3 传感器对甲烷的响应特性63-72
  • 5.3.1 薄膜厚度对传感器影响63-67
  • 5.3.2 作用长度对传感器影响67-69
  • 5.3.3 可逆性69
  • 5.3.4 选择性69-70
  • 5.3.5 温湿度特性70-72
  • 5.4 现场瓦斯样品测量72-73
  • 5.5 小结73-74
  • 6 总结与展望74-76
  • 6.1 总结74-75
  • 6.2 展望75-76
  • 致谢76-78
  • 参考文献78-86
  • 附录86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目录86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文娟,王子华;光子晶体光纤的原理、应用和制作[J];光通信技术;2003年11期

2 王维彪,徐迈,陈明,马少杰,夏玉学;光子晶体光纤的原理和应用[J];光机电信息;2003年07期

3 唐睿,钟力生,周庆;光子晶体光纤的研究进展[J];绝缘材料;2004年02期

4 赵玲慧,魏志义;光子晶体光纤及其应用[J];物理;2004年05期

5 刘彤,赵京,孔玉娥,孙鑫;光子晶体光纤的研究与进展[J];硅酸盐通报;2004年02期

6 岳香梅;光子晶体光纤研究进展[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黄侃;李海林;龙清;;光子晶体与光子晶体光纤[J];舰船电子工程;2008年01期

8 马东梅;;特种光子晶体光纤的设计和模拟[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9 杨鹏;;高非线性光子晶体光纤的研制[J];光通信技术;2010年01期

10 冀玉领;张聪;周桂耀;李曙光;侯蓝田;;双模光子晶体光纤的模间干涉效应[J];激光杂志;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仲琦;张舒怡;钱小石;徐飞;陆延青;;光子晶体光纤中的模式干涉[A];2009年先进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王智;任国斌;娄淑琴;简水生;;光子晶体光纤器件研究进展[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3 崔亮;李小英;赵宁波;;基于光子晶体光纤的频谱可控关联光子[A];第十四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0年

4 姜源源;易丽清;魏泳涛;冯国英;;正方形多芯光子晶体光纤的有限元分析[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5 刘小龙;张霞;黄永清;郑龙;王亚苗;任晓敏;;光子晶体光纤表面增强拉曼散射衬底的研究[A];2009年先进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唐仁杰;;光子晶体光纤制造技术的最近进展[A];第三届中国光通信技术与市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张靓;陈亚孚;吕景文;;光线量子论研究光子晶体光纤的δ势垒机制[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8 倪屹;王青;张磊;彭江得;;采用光子晶体光纤进行参量放大的理论模拟[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9 王则民;田和臣;倪修琼;;光子晶体光纤[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10 杨荣昌;周国生;薛文瑞;宋丽军;;用有限差分法分析方形多孔光子晶体光纤[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传武;光子晶体光纤项目通过验收[N];中国化工报;2010年

2 记者 杨念明 通讯员 汪红霞 实习生 罗璇;掌握新一代光纤研制技术[N];湖北日报;2010年

3 Q醚,

本文编号:6175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6175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a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