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网络LEACH路由协议的改进研究
本文关键词:无线传感网络LEACH路由协议的改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 路由协议 LEACH协议 能量利用率
【摘要】:在无线传感网络中,每个传感器节点的能量有限,难以随时对传感器节点补充能量,所以能量是整个网络中的一项重要资源,决定了整个网络的生存时间。因此,根据无线传感网络的特点来设计一种高效节能的路由协议是研究无线传感网络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对无线传感网络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无线传感网络路由协议被提出来,但每种路由协议都是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而产生的,只是对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参数进行了改进,没有面面俱到地对所有参数进行完善。本文在综合比较了平面路由协议和分层路由协议的基础上选择了对经典的分簇路由协议LAECH进行研究,并针对该协议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LEACH的改进协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在本文的研究背景下,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其次,在概述了无线传感网络的基础上,综述了无线传感网络中的路由协议,并对比分析了几种经典的路由协议。最后,分析了LEACH协议的工作原理,并针对LEACH协议没有考虑到节点的剩余能量、非簇头节点的位置以及簇头与基站只使用单跳通信带来的能耗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针对LEACH协议的改进分簇路由协议(Improved-Leach)。Improved-Leach对用于选择簇头的阈值进行了重新定义,综合考虑了节点的剩余能量和当前节点未当选为簇头的轮数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同时,提出了新的分簇结构模式,当非簇头节点与基站的距离比它到所有的簇头的距离都小时,非簇头节点作为一个独立的节点与基站直接通信。此外,为了进一步减少LEACH协议只使用单跳通信带来的能耗较大的问题,采用了单跳与多跳相结合的传输方法。通过MATLABR2014a软件对改进协议Improved-Leach与原始LEACH协议和其它几种改进协议(LEACH-NEW、LEACH-C及Leach-advanced)进行了对比模拟测试,结果表明,LEACH、LEACH-NEW、LEACH-C及Leach-advanced协议分别在160轮,170轮、180轮及210轮左右时就开始出现死亡节点,而Improved-Leach协议在330轮左右时才开始出现节点死亡的情况;LEACH、LEACH-NEW、LEACH-C及Leach-advanced协议的网络分别在600轮、730轮、800轮及840轮左右时网络中的节点就已经全部死亡,而Improved-Leach协议的网络直到1000轮左右才全部死亡。与这四种协议相比,Improved-Leach协议显著地提高了网络的能量利用率,延长了网络的生存时间。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 路由协议 LEACH协议 能量利用率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12.9;TN915.04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1 绪论8-14
- 1.1 研究背景8-9
- 1.2 研究现状9-11
- 1.2.1 无线传感网络的研究现状9
- 1.2.2 LEACH协议改进的研究现状9-11
- 1.3 研究目的11-12
- 1.4 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12-13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13-14
- 2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要14-30
-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念14-15
- 2.2 无线传感网络的体系结构15-17
- 2.2.1 节点的体系结构15-16
- 2.2.2 无线传感网络的网络结构16-17
- 2.3 无线传感网络路由协议的概述17-18
- 2.4 无线传感网络路由协议的分类18-28
- 2.4.1 平面路由协议18-24
- 2.4.2 分层路由协议24-28
- 2.5 无线传感网络路由协议的特点比较28-29
- 2.6 本章小结29-30
- 3 LEACH协议的研究和改进30-47
- 3.1 LEACH协议的分析30-34
- 3.1.1 簇的建立阶段31-33
- 3.1.2 稳定的数据传输阶段33-34
- 3.2 LEACH协议的传输能量模型34-35
- 3.3 LEACH协议的优缺点35-36
- 3.4 LEACH协议范围局限性的分析36-39
- 3.5 LEACH协议的改进方案39-43
- 3.5.1 簇头的选择40
- 3.5.2 分簇的结构模式40-41
- 3.5.3 簇间数据传输模式41-43
- 3.6 改进协议的算法描述43-46
- 3.7 本章小结46-47
- 4 改进协议的模拟测试与分析47-58
- 4.1 模拟软件的介绍47-50
- 4.1.1 OPNET47
- 4.1.2 NS247-48
- 4.1.3 MATLAB48-50
- 4.2 性能评价指标50-51
- 4.3 仿真环境与参数设置51-52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52-57
- 4.5 本章小结57-58
- 5 总结与展望58-60
- 5.1 总结58-59
- 5.2 展望59-60
- 致谢60-61
- 参考文献61-64
- 附录64
- A.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凌;朱明虎;;以数据为中心的无线传感网络分析[J];信息通信;2013年10期
2 杨军,苑立波;白光干涉双环传感网络理论与实验研究[J];光学学报;2005年06期
3 熊黎;无线传感网络中高能效的信息传播协议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5年05期
4 牟连佳,牟连泳;无线传感网络及其在工业领域应用研究[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5年01期
5 魏雪云;廖惜春;;智能无线传感网络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07年04期
6 屠燕春;郭爱煌;;基于协同分集的无线传感网络路由与信道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年21期
7 王雪;马俊杰;王晟;;无线传感网络中覆盖能效动态控制优化策略[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7年06期
8 夏德海;;无线传感网络测量系统的应用前景[J];石油化工自动化;2008年04期
9 李艳波;于德海;杨俊成;;无线传感网络的结构分析与运用研究[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8年11期
10 肖同松;;无线传感网络综述[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成武;黄伟;;基于无线传感网络在生态环境监测的设计及应用[A];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第十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石荣;高培德;郑春雷;封松林;;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研究进展[A];第二届长三角地区传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涛;刘景泰;邴志刚;;无线传感网络研究与运用综述[A];天津市自动化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叶伟松;袁慎芳;;无线传感网络操作系统研究[A];江苏省计量测试学会2005年论文集[C];2005年
5 魏雪云;郑威;王鹏波;;无线传感网络时空融合(英文)[A];第九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1年
6 张雷;徐大可;;无线传感网络在预装式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设计[A];第二十届华东六省一市电机工程(电力)学会输配电技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7 钟文强;熊庆宇;黄河;王小刚;;一种基于非均匀部署的无线传感网络能耗均衡算法[A];2010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文龙;刘艳华;郭庆;;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山体滑坡预警系统[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1)[C];2010年
9 郑毅敏;贾京;赵昕;;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施工阶段远程监测研究[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浩;李非;;新型无线传感网络系统设计[A];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姜澎;上海启动信息领域973项目[N];文汇报;2006年
2 艾琪;小小实验室开辟无线传感大市场[N];科技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许琦敏;小小实验室闯出无线传感大市场[N];文汇报;2007年
4 王琦;RFID在制造和物流领域中快速发展[N];现代物流报;2007年
5 罗万明;IPv6尚缺“杀手级”应用[N];计算机世界;2007年
6 本报记者 祝蕾 见习记者 李小梦;陈冬岩:默默耕耘无线传感市场[N];济南日报;2010年
7 许琦敏;我国无线传感技术完整价值链已初步形成[N];中华建筑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孟庆丰 特约记者 董竞敏;建无线传感网络在线实时监测溢油[N];中国交通报;2010年
9 罗清岳;从WSN应用看WSN技术[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10 宗合;信息技术催生“智慧农业”[N];中华合作时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光宇;水声传感网络的媒体接入控制技术[D];浙江大学;2015年
2 张文哲;面向区域监控的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吴键;面向结构监测的智能无线传感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巫婕妤;制造车间无线传感网络结构设计及路由与定位算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石军锋;无线传感网络动态休眠通信协议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韩悦文;面向物联网应用的大容量光纤光栅传感网络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滕国栋;无线传感网络节点定位算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王刚;无线传感器网络配置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陈健;水下传感网络的能量优化组网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10 徐学永;面向应用的无线传感网络定位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明学超;无线传感网络定位方法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任立彬;无线传感网络节点定位算法的设计与实现[D];燕山大学;2015年
3 李玲燕;无线传感网络水质监测节点设计与节点部署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高翔;基于ZigBee的农业传感网络与土壤湿度模型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5 韩颖;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温室大棚监控系统的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6 周思浩;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停车场内智能引导系统[D];长安大学;2015年
7 程飞;可重构低压电力线载波传感网络研究与实现[D];长安大学;2015年
8 董兴;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气体浓度监测系统设计[D];长安大学;2015年
9 蒲仁波;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地下金属物体的探测与定位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10 魏静如;无线传感器部署算法及自然交互部署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269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626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