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移动三转动完全解耦混联机器人机构型综合
本文关键词:两移动三转动完全解耦混联机器人机构型综合
【摘要】:为综合得到两移动三转动(2T3R)完全解耦混联机器人机构,基于GF集理论提出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解耦混联机构型综合方法,并且给出了完全解耦混联机构型综合的具体设计步骤。首先分析了GF集的运算法则;接着通过GF集元素组合公式和混联机构数综合方程构造了混联拓扑结构,并结合机构输入运动副选择原则和解耦分支设计准则,确保了混联机构运动的解耦性;然后根据该构型综合方法,完成了完全解耦2T3R五自由度混联机构的型综合过程。运用该型综合方法,得到了构成2T3R解耦混联机构各模块单元的组合形式,再以其中一种组合形式为例,综合出了2T3R五自由度完全解耦混联机构,并得到了大量新构型。针对该完全解耦混联机构,求解了机构位置的正解解析表达式,推导出了机构的雅可比矩阵,进而依据此雅可比矩阵表达式,验证了混联机构的完全解耦特性,进一步证明了该构型方法的正确性。基于GF集的完全解耦混联机构型综合方法可用于具有确定运动特征的解耦串联、并联以及混联机构的构型设计。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先进制造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混联机构 GF集 解耦 型综合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905075) 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项目(MSV201407) 江苏省食品先进制造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项目(FM-201402)
【分类号】:TP242
【正文快照】: 机器人机构的发展经历了从串联机构到并联机构,再到混联机构的过程。混联机器人兼具串联机器人工作空间大、灵活性好,并联机器人刚性好、速度快、精度高等各自的优点,同时又避免了单纯串、并联机器人所带来的问题,是今后机构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1]。国内外已设计出多种混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云峰;吕明睿;周伦;李瑞峰;;一种五自由度混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宏超;六自由度模块化操作臂的运动学分析及轨迹规划[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阳方平;李洪谊;王越超;陈鹏;王雪竹;;一种求解冗余机械臂逆运动学的优化方法[J];机器人;2012年01期
2 梁铖;刘建群;;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机械制造;2010年01期
3 伞红军;钟诗胜;王知行;;一种新型五轴并串联机床的工作空间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0年02期
4 杜玉湘;陆启建;刘明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结构和应用[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松国;六自由度串联机器人运动优化与轨迹跟踪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丁渊明;6R型串联弧焊机器人结构优化及其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汽车喷涂混联机器人盐城诞生[J];表面工程资讯;2012年03期
2 邵良成;求解混联电阻电路的方法新探[J];农村电工;2000年08期
3 潘红霞;用标注法求解混联电路的电阻[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0年S1期
4 樊泽明,黄玉美,高峰;混联机器人回零检测与高精度原点定位方法[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3年01期
5 刘婧芳;黄晓欧;余跃庆;;树状混联机构的约束和运动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6 樊泽明,黄玉美,史文浩,彭中波,魏小宁;高精度定位传感器及其在混联切削机器人中的应用[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7 张帆;刘达;王田苗;;9自由度混联微创外科机器人的正反解[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谢志江;宋文军;刘小波;倪卫;;一种混联精密装校平台的设计与分析[J];机械设计;2012年04期
9 李菊;赵德安;沈惠平;邓嘉鸣;蒋益兴;徐伟;;多喷枪协同式喷涂五轴混联机器人设计[J];农业机械学报;2012年04期
10 ;天津农行ATM实现混联[J];每周电脑报;1999年3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薛禹胜;李雪明;;交直流混联电网的安全稳定控制[A];2010年电力系统自动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庆彪;基于XYZ-3RPS混联机构双刀双面加工装置相关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吴伟峰;一种5自由度混联机构的性能分析与设计[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3 管益龙;基于混联电路的复述识别方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黄新帅;基于混联机构的船用螺旋桨加工装置及其控制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5 马双;一种共轴混联机构运动学性能指标分析与仿真[D];燕山大学;2015年
6 陈小立;混联机器人运动学误差补偿及最优轨迹规划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7 黄兴强;混联平台型机床的运动学分析和标定方法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8 洪锐;Tricept IV混联机器人控制系统开发[D];天津大学;2009年
9 任月颖;六轴混联卧式加工装置结构参数标定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10 冯继刚;混联构型隧道管片拼装机器人的动力学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310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631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