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基于章鱼仿生的柔性臂建模与控制

发布时间:2017-09-05 07:30

  本文关键词:基于章鱼仿生的柔性臂建模与控制


  更多相关文章: 软体机器人 章鱼臂 Cosserat梁 角度控制 强化学习


【摘要】:目前,传统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侦查、探测、救援、医疗等领域,其建模方式、驱动及控制方法等研究都已趋于成熟,但因其刚性结构、有限的自由度和操作空间使得传统机器人在某些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软体机器人在传统刚性机器人愈来愈不能满足人类发展探索的需求时应运而生,弥补了刚性机器人的某些不足。而正是由于软体机器人的多自由度和柔性材质,使其建模方式和控制方法成为一项挑战。对于软体机器人研究,研究人员启发于自然界软体动物,开辟了软体仿生机器人新领域,其中章鱼因其特殊结构和灵巧的抓取能力成为典型代表。本文针对章鱼柔性臂的建模方式、角度控制和动态运动进行研究,设计并实现了三维手臂角度控制以及获取目标的动态过程。第一部分利用Cosserat理论建立线驱动型章鱼柔性臂数学模型,通过模拟手臂中线实现弯曲、扭转等运动。首先依据Cosserat梁理论建立粒子的空间坐标系,在此基础上分析线缆受力情况并建立精确的几何模型,求解其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然后根据线缆的放置位置和等效受力情况,设计每段线缆期望弯曲的张力分配值,利用MATLAB实现手臂在三维稳态条件下的期望角度输出;最后通过分析理论角度和实际角度输出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验证该控制方法的准确性。第二部分在线驱动型章鱼柔性臂的数学模型和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实现手臂按照期望曲线输出。首先对输入曲线进行灰度化和二值化处理,去除图片上输入曲线以外的干扰;然后利用MATLAB读入曲线并进行斜率分析,计算转化为角度控制的张力值,输出相应角度的章鱼臂姿势;最终利用相关性分析验证输入曲线和输出章鱼臂曲线之间的准确度。第三部分,在完成了章鱼臂的静态角度控制后,利用强化学习的方法实现手臂动态运动。通过GPTD算法实现动作连续变化,运用贪婪算法实现寻找目标的过程,仿真章鱼臂从不同初始位置对目标和障碍物的动态反应过程。整个动态过程显示当章鱼臂接触到障碍物时退出训练过程,接触到目标时完成手臂弯曲围绕的动作。
【关键词】:软体机器人 章鱼臂 Cosserat梁 角度控制 强化学习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4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9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1
  • 1.2 章鱼臂机器人的研究现状11-17
  • 1.2.1 生物结构11-12
  • 1.2.2 建模方式12-13
  • 1.2.3 驱动方式13-16
  • 1.2.4 控制方式16-17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17-19
  • 第二章 线驱动型章鱼臂的弯曲角度控制19-34
  • 2.1 微梁理论19-22
  • 2.1.1 Cosserat理论19-20
  • 2.1.2 Cosserat梁的运动学方程20-21
  • 2.1.3 Cosserat梁的静力学方程21-22
  • 2.2 手臂内嵌线缆配置22
  • 2.3 手臂动态模型的建立22-25
  • 2.3.1 章鱼臂运动学模型23
  • 2.3.2 章鱼臂动力学模型23-25
  • 2.4 手臂弯曲角度控制25-30
  • 2.4.1 微分方程计算方法25-26
  • 2.4.2 章鱼臂弯曲角度控制算法26-29
  • 2.4.3 手臂角度控制算法验证29-30
  • 2.5 章鱼臂角度控制仿真结果30-33
  • 2.5.1 手臂第一段弯曲角度控制30-32
  • 2.5.2 完整手臂弯曲角度控制32-33
  • 2.6 本章小结33-34
  • 第三章 线驱动型章鱼臂的期望姿势仿真34-48
  • 3.1 期望曲线的图像处理34-37
  • 3.1.1 图片的灰度化处理34-35
  • 3.1.2 二值化图像处理35-37
  • 3.2 章鱼臂姿势的角度获取37-40
  • 3.2.1 章鱼臂图片曲线读取37-38
  • 3.2.2 章鱼臂曲线斜率读取38-40
  • 3.3 章鱼臂斜率优化40-41
  • 3.4 章鱼臂结果优化分析41-47
  • 3.4.1 相关性分析理论42-43
  • 3.4.2 不同形状章鱼臂的修正结果分析43-47
  • 3.5 本章小结47-48
  • 第四章 基于强化学习算法的章鱼臂动态仿真48-61
  • 4.1 二维多段章鱼臂模型48-50
  • 4.2 在线GPTD算法50-52
  • 4.2.1 强化学习原理50-51
  • 4.2.2 TD算法51
  • 4.2.3 GPTD算法51
  • 4.2.4 在线稀疏化51-52
  • 4.3 学习算法程序设计52-53
  • 4.4 GPTD算法参数设置53-57
  • 4.5 强化学习结果57-60
  • 4.5.1 章鱼臂运动轨迹57-58
  • 4.5.2 章鱼臂动态获取目标58-60
  • 4.6 本章小结60-61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1-63
  • 5.1 研究总结61
  • 5.2 后续展望61-63
  • 参考文献63-67
  • 致谢67-68
  • 附录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献文,韩京清;加载柔性臂振动的非线性应力反馈控制[J];系统仿真学报;2000年02期

2 马培荪,王建滨,朱海鸿,吴海平;一种蛇形柔性臂的系统及结构[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3 林成文,陈庆,刘克平,李元春;受限双连杆柔性臂力/位置鲁棒控制[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2年03期

4 孙立宁,王洪福,曲东升;柔性臂动力学建模及比较研究[J];压电与声光;2003年06期

5 戴学丰,孙立宁,蔡鹤皋;一种新的双连杆柔性臂机器人混合控制策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6 褚明;贾庆轩;孙汉旭;;失重环境下可控柔性臂的模态特性[J];机器人;2009年06期

7 刘运亮;张奇峰;;水下柔性臂动力学建模方法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2年08期

8 袁劲;柔性臂的主极点设置控制(英文)[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9年03期

9 李元春,陆佑方,唐保健;双连杆柔性臂轨迹跟踪的鲁棒控制[J];自动化学报;1999年03期

10 温权,张勇传,朱自清;一类柔性臂机器人的稳定性(英文)[J];应用数学;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戴学丰;王艳春;;柔性臂自组织滑模控制及其稳定性[A];04'中国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论坛暨中南六省区自动化学会学术年会专辑[C];2004年

2 石静苑;黄远灿;;机器人柔性臂的有限元方法建模[A];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程鹏;曾攀;;大幅旋转的柔性臂振动的复合单元法分析[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4 张宪滨;邹建奇;郎英彤;钱坤;;单柔性臂滑模控制与ACLD结构控制抑振比较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5 冯德兴;张维韬;;柔性臂的最优控制[A];1991年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年会论文集(下)[C];199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曹小涛;基于分布参数模型的柔性臂系统控制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罗冰;起重机柔性臂架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分析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典;基于柔性臂的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袁文婷;基于章鱼仿生的柔性臂建模与控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刘其超;柔性臂系统主动控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4 李景征;组合柔性臂的建模及运动控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5 何悦海;压电柔性臂动力学模型修正及优化配置[D];华东交通大学;2012年

6 盖玉龙;柔性臂实验系统设计与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7 韩猛;柔性臂的动力学及其轨迹控制[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8 王辉;压电柔性臂冲击振动的瞬态响应及其抑制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3年

9 王斌;气动驱动柔性臂模糊自适应振动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邓夏;大负载柔性臂的低频振动控制与实验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966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7966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d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