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传感技术在振动参量监测方面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数字传感技术在振动参量监测方面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数字传感技术 振动参量监测 CAN总线 温度补偿
【摘要】:振动作为一种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对该参量的监测已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工业控制、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环境下的振动信号可能会导致结构的疲劳损坏、瞬时超越损坏,仪器设备的功能失效和设备性能下降等问题,甚至对系统的生存周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振动参量的监测在避免或者减小振动信号带来的影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振动参量的监测主要采用模拟传感器方式进行,其信号精度低且抗干扰能力差;多点监测大多采用长线方式实现,连接电缆数量繁多且电磁干扰大。传感器数字化实现不仅增强了信号的抗干扰能力,还可实现对信号的零位、非线性等的高效补偿;CAN总线的应用可减少系统电缆数量,节约成本,增强信号传输的抗干扰能力,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文基于CAN总线连接方式,采用数字传感技术,设计了一个振动参量监测系统。设计以微控制器C8051F060为核心,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实现了1521系列振动传感器的数字化;模拟传感信号的数字转换采用单片机内置的16位ADC实现;为减小传感器工作中出现的零位温漂、非线性等误差对信号的影响,利用微处理器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C语言的快速计算能力对传感器输出进行补偿;对CAN总线通讯进行了硬件设计和软件实现,将多个传感器节点挂接在CAN物理总线上实现传感信号的可靠传输与控制。通过与上位机连接进行振动测试,对系统的可行性和整体性能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数字传感技术可以增强信号的抗干扰能力,提高信号采集精度和传输稳定性,系统的电缆数量和成本降低,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数字传感技术 振动参量监测 CAN总线 温度补偿
【学位授予单位】:中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53;TP27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9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7
- 1.2.1 国内外振动参量监测研究现状11-13
- 1.2.2 国内外传感器数字化研究现状13-15
- 1.2.3 国内外CAN总线研究现状15-17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17-19
- 2 系统总体设计19-27
- 2.1 系统功能分析19-21
- 2.2 系统方案设计21-22
- 2.3 现场总线技术22-24
- 2.4 温度补偿24-26
- 2.5 本章小结26-27
- 3 传感器数字化实现27-43
- 3.1 中心控制模块27-28
- 3.1.1 控制方案设计27-28
- 3.1.2 控制方案实现28
- 3.2 电源模块28-30
- 3.3 信号调理模块30-33
- 3.3.1 信号滤波电路设计30-32
- 3.3.2 信号放大电路设计32-33
- 3.4 A/D转换模块33-37
- 3.4.1 工作方式的选择34
- 3.4.2 电压基准的选用34-35
- 3.4.3 A/D转换的实现35-37
- 3.5 温度补偿模块37-42
- 3.5.1 加速度计温漂性能测试37-38
- 3.5.2 加速度计工作温度测量38-39
- 3.5.3 加速度计温度补偿模型建立39-42
- 3.6 本章小结42-43
- 4 CAN总线通讯设计43-52
- 4.1 CAN总线技术特点43-44
- 4.2 CAN总线通信原理44-46
- 4.3 CAN总线通信硬件设计46-47
- 4.3.1 CAN通信核心器件选择46-47
- 4.3.2 CAN通信电路实现47
- 4.4 CAN总线通信软件设计47-51
- 4.4.1 系统初始化48-49
- 4.4.2 CAN节点发送子程序49-50
- 4.4.3 CAN节点接收子程序50-51
- 4.5 本章小结51-52
- 5 实验与系统测试52-63
- 5.1 上位机测试软件52-58
- 5.1.1 上位机软件的构造平台52-53
- 5.1.2 USB通信53-54
- 5.1.3 数据采集54-56
- 5.1.4 数据分析56-57
- 5.1.5 数据显示57-58
- 5.2 振动参量监测系统性能测试58-62
- 5.2.1 传感器节点测试58-59
- 5.2.2 温度补偿测试59-60
- 5.2.3 系统采样测试60-62
- 5.2.4 CAN总线组网测试62
- 5.3 本章小结62-63
- 6 总结与展望63-65
- 6.1 本文内容总结63-64
- 6.2 前景展望64-65
- 参考文献65-69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69-70
- 致谢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南自动化研究所传感技术部[J];铁道通信信号;2001年02期
2 ;国际传感技术及应用展览会将于11月份在京举办[J];中国计量;2002年10期
3 陆克久;;汽车传感技术的发展应用[J];轻型汽车技术;2002年01期
4 ;“传感技术及工控自动化技术研讨会”成功召开[J];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2003年01期
5 ;“传感技术及工控自动化技术研讨会”在京胜利召开[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3年01期
6 ;“国际传感技术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J];电气技术;2005年11期
7 陈彦谋;;邓铁六:发展振弦传感技术 开拓应用新领域[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0年10期
8 王明清;;基于传感技术的旅游景区“看护”功能研究[J];硅谷;2011年08期
9 廖先碧;;《检测与传感技术》教学方法的探讨[J];电子制作;2012年10期
10 Herbert Kaplan ,李应康;热传感技术的工业应用[J];红外技术;198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金钢;张峰;;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生化传感技术[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变中求进——贺四川省电子协会传感技术学会第九届年会的召开[A];四川省电子学会传感技术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青川;;基于微梁及其阵列的传感技术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杨青锋;;我国传感技术的现状及发展之路[A];称重科技——第十届称重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柯敏;;基于核酸分子探针的新型生物医学传感技术[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覃亚丽;陈才和;张以谟;;全光纤加速度传感技术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7 ;前言[A];第一届长三角地区传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允韬;蔡海文;耿建新;瞿荣辉;方祖捷;;光纤腔衰荡传感技术若干问题的讨论[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陈青华;周炯亮;姜利英;;“检测与传感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潘英俊;杜久华;刘嘉敏;;基于压电石英晶体的触觉传感技术研究[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少君 周灿;湖南要作传感技术产业龙头[N];中国电子报;2001年
2 记者 刘碧玛;推动传感技术迅猛发展[N];科技日报;2006年
3 记者 陈卫东;我无线传感技术获一批重要成果[N];科技日报;2006年
4 记者 文穆;长沙建设传感技术产业基地[N];中国电子报;2001年
5 易红 龙弘涛;我国第一个传感技术产业基地落户长沙望城[N];中国机电日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韩光亮 贾峰 沈俊霖 实习生 刘艺;远程传感技术预测海啸[N];青岛日报;2011年
7 张乐;高校企业共促传感技术应用发展[N];陕西科技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于尚民;江苏俊知传感技术:物联网制造业急先锋[N];通信产业报;2011年
9 庸青;第四届国际传感技术论坛在西安举行[N];国际商报;2006年
10 王蔚;我国无线传感技术研制获重大进展[N];中国质量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炜;应对化学生物袭击的微生物传感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罗建花;光纤光栅有源传感技术的研究[D];南开大学;2008年
3 陈勇;SPR芯片的生化传感及光纤SPR传感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钱洋;中压断路器多参数状态采集装置的设计与实现[D];郑州大学;2014年
2 段晓敏;数字传感技术在振动参量监测方面的应用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3 宋俊杰;基于无线传感技术的自动喷灌控制器的设计[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4 齐立群;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的无线传感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刘毅;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技术分析气体成分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郭伟杰;煤矿井下多种气体一体化传感技术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陈琳;基于光纤光栅器件的传感技术研究与应用[D];南京大学;2013年
8 尤茜;聚合物光纤扭矩传感技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耿小猛;基于波长与角度共调制SPR传感技术的研究[D];深圳大学;2015年
10 潘超男;基于DLOB的S 编码光纤气体传感技术[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19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919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