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基于PSO-PPE模型的和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0 19:30

  本文关键词:基于PSO-PPE模型的和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出处:《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水资源承载力 PSO-PPE模型 和田


【摘要】:为了定量评价和田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指导该地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本文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角度出发,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投影寻踪评价模型(PSO-PPE模型),对和田地区2005—2012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回归分析法对具有明显影响作用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和田八年来水资源承载力处于Ⅱ级,属于弱无压力状态,反映该区水资源承载力满足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但不表明该地区不属于缺水地区;其中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城镇化率的高低对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值的大小具有较高影响;从长期发展规划来看,需结合干旱区绿洲发展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措施,以保障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新疆大学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联合项目(U1138303)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项目(IRT1180)
【分类号】:TV213.4
【正文快照】: 水资源承载力是区域水生态系统在水管理和社会经济达到最优化时,所承载的最大可持续水平,可揭示区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判断依据[1-2]。有学者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在一定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下,以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一中,夏军,谈戈;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2 张永勇;夏军;王中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3 何仁伟;刘邵权;刘运伟;;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国西南岩溶区的水资源承载力——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1年11期

4 毛汉英,余丹林;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J];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5 段春青;刘昌明;陈晓楠;柳文华;郑红星;;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研究方法的探讨[J];地理学报;2010年01期

6 惠泱河,蒋晓辉,黄强,薛小杰;二元模式下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1年02期

7 肖迎迎;宋孝玉;张建龙;;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年04期

8 苏永红;冯起;刘蔚;朱高峰;司建华;常宗强;席海洋;;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J];干旱区研究;2009年02期

9 杨伟新;张晓森;;粒子群优化算法综述[J];甘肃科技;2012年05期

10 张军;张仁陟;周冬梅;;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疏勒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草业学报;201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吉敏;沿海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芦晓峰;李波;王铁良;;沈阳辉山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2 常玉光;佟艳;;旅游景区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3 韩世芬;;模糊自适应遗传算法在农村电站无功补偿优化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4 陆克芬;方崇;张春乐;;基于人工鱼群算法的投影寻踪评价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3期

5 刘延明;陆克芬;方崇;;基于投影寻踪和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南宁市内河水质综合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6 刘延明;陆克芬;方崇;;大中型灌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一种新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7期

7 万金保;朱邦辉;;物元模型在庐山风景名胜区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8 钟凯文;孙彩歌;刘旭拢;彭龙军;;基于RS与GIS的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9 覃玲玲;周兴;;基于生态承载力的产业布局与结构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10 程仲雷;海米提·依米提;;克里雅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进;何士华;张友权;;水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开发与潜力挖掘[A];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及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11年

2 刘则渊;王贤文;;生态经济研究前沿及其演进的可视化分析[A];科学学理论与科学计量学探索——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群;张和喜;;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马彩华;游奎;戴星翼;李凤岐;;基于渤海海洋环境承载力的生态补偿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5 刘仁志;;环境承载力理论的新认识[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6 夏军;;变化环境下中国北方水循环与水安全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展望(以华北地区水问题为例)[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方崇;黄伟军;陆克芬;张永祥;;多属性投影寻踪评价模型在粉煤灰科学分类中的应用[A];南方十三省(区、市)水力发电工程学会联络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林永钦;傅春;;湖泊综合承载能力评价探析[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高希星;;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调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崔振才;程兴奇;肖汉;赵德远;;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模糊线性规划模型及应用[A];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调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广洲;多源信息耦合的成矿预测新模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冯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采纳—实施—评价影响因素及方法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3 胡元林;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目;高技术企业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邹君;湖南生态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玉宝;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汪志红;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关键统计技术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朱军华;环境因素作用下的结构损伤检测[D];暨南大学;2011年

9 翟绪军;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10 王瑞波;生命周期条件下水资源增值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合义;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妍;辽宁省产业用水变化驱动效应分解与时空分异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建喜;工业地产投资环境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玉玉;沈阳市城区地下水系统优化管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唐慧权;黑龙江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志荣;小麦赤霉病预测模型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7 赵嘉琪;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8 王忠蕾;黄河三角洲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周艳;渤海环境治理的政策建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殷倩;海洋污染模拟与控制决策支持系统建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玮;;1996~2005年来玛纳斯河水质评价及趋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2 雷能忠,许峰,阮丽缘,章玉成,江燕;多级模糊综合评判在自然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以阜阳地区地下水资源为例[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宁立波;刘新宇;仝晓霞;;基于物元分析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4期

4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5 程国栋;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6 苏志勇,徐中民,张志强,陈东景,龙爱华,张勃;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生态经济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7 李玉文;徐中民;;社会资本定量评价方法及应用——以黑河流域为例[J];冰川冻土;2007年05期

8 张国明;顾卫;吴之正;史培军;王静爱;;海冰水不同盐含量处理对棉花、小麦和玉米种子萌发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9 傅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10 夏军,王中根,穆宏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雷开友;粒子群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2 胡吉敏;沿海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葛威;DCT换档过程的动力学分析与仿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王学显;4102B型柴油机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及其仿真[D];大连交通大学;2007年

3 汪学明;纯电动汽车传动系统参数优化的仿真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美家;韩美;杜剑;;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年05期

2 阚宝珠;付强;宋族鑫;;基于五元联系数的湿地广义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01期

3 段春青;刘昌明;曹玲玲;陈晓楠;邱林;;可变模糊集方法在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Z1期

4 曹玉升;陈晓楠;张伟;段春青;;云综合评判模型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梁春玲;张祖陆;;基于极大熵原理的水资源承载力模糊评价——以肥城市为例[J];水资源保护;2006年06期

6 巫春平;张济世;;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人民长江;2007年11期

7 朱运海;彭利民;杜敏;徐秀凤;;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国内外研究综述[J];科学与管理;2010年03期

8 张洪波;黄强;辛琛;李子婷;;水资源承载力可拓评价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S1期

9 苑涛;何秉宇;;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3期

10 赵军凯;李九发;戴志军;闫虹;赵秉栋;;基于熵模型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开封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市旅游局;立足中心城市 强化服务功能 彰显玉都魅力[N];和田日报(汉);2010年

2 记者 龚莉君;和田河气田开发和天然气发电项目获批准[N];新疆日报(汉);2000年

3 记者方云静、实习生杨博;中德专家合作研究塔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N];新疆日报(汉);2010年



本文编号:13131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3131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e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