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需管理的太湖流域水资源反退化能力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供需管理的太湖流域水资源反退化能力研究 出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水资源反退化 水资源供需管理 全排列综合图示法 太湖流域
【摘要】:近年来,我国流域水资源系统退化问题日趋严重。水质恶化、水生态环境退化以及突发性水危机事件常态化等,使得流域水资源反退化能力建设备受重视。环太湖区域作为率先进入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区,太湖水资源反退化能力建设是区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太湖流域水资源反退化能力,从水资源供需管理视角出发,构建了供需两侧流域水资源反退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全排列综合图示法分析了2001-2012年太湖流域供需两侧水资源反退化能力综合发展指数、发展演变速度及其变化原因,以二维空间矩阵形式对流域水资源反退化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近10年来,太湖流域供需两侧水资源反退化能力综合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自2006年起,需求侧一直高于供给侧,供需两侧正向协调作用没有很好地显现;流域反退化能力发展演变速度总体波动较大,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用水效率以及污染治理等因素变化,个别年份需求侧水资源反退化能力出现下降现象;在供水管理方面,自然生态环境的退化是导致供给侧水资源反退化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基于上述结论,分别从供水管理和需水管理角度提出了增强太湖流水资源反退化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商学院;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水资源反退化适应性管理模式研究”(编号:12CGL068)
【分类号】:TV213.4
【正文快照】: 太湖流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已经开始迈入现代化建设的转型发展时期,资源环境的可持续保护和发展将成为该区域未来发展的主题之一[1]。环太湖地区作为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建设示范区,优越的水资源自然条件是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然而,随着流域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婷;吴长年;;一种工业园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5期
2 朱一中,夏军,谈戈;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3 邱宇;;汀江流域水环境安全评估[J];环境科学研究;2013年02期
4 宋国君;高文程;韩冬梅;张震;;美国水质反退化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3年03期
5 袁伟;楼章华;田娟;;富阳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J];水利学报;2008年01期
6 吴琼,王如松,李宏卿,徐晓波;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005年08期
7 李锋;刘旭升;胡聃;王如松;;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生态学报;2007年11期
8 陆桂华;张建华;;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水资源保护;2014年02期
9 邵磊;周孝德;杨方廷;韩军;;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权法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演变趋势评价方法[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10 龚艳冰;张继国;梁雪春;;基于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的水质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芦晓峰;李波;王铁良;;沈阳辉山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2 刘慧;蔡定建;许宝泉;余长林;;基于因子分析和熵权法的赣江源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3 程仲雷;海米提·依米提;;克里雅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4 雷能忠,许峰,阮丽缘,章玉成,江燕;多级模糊综合评判在自然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以阜阳地区地下水资源为例[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赵清;杨志峰;张珞平;陈宗团;;生态城市特征性指标的辨析及其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2期
6 宁立波;刘新宇;仝晓霞;;基于物元分析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4期
7 苏秋实;王立本;王秀秀;;临沂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2期
8 黄一绥;;福州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与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2期
9 方建德;杨扬;熊丽;;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比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8期
10 尚玲玲;林艳新;;镇域生态环境风险定量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进;何士华;张友权;;水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开发与潜力挖掘[A];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及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11年
2 周亮;;基于规划管理的山地低碳生态城指标体系构建探索——重庆生态城指标体系初探[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3 刘晓丽;;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4 王群;张和喜;;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丁玉洁;;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特点及面临的挑战[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6 段光辉;刘沛林;;构建衡阳市和谐人居环境的生态战略[A];人居环境学研究论文集[C];2007年
7 夏军;;变化环境下中国北方水循环与水安全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展望(以华北地区水问题为例)[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Safety in Shenzhen City[A];Proceedings of the 2011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CCDC)[C];2011年
9 林永钦;傅春;;湖泊综合承载能力评价探析[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高希星;;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调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元林;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4 张昊哲;我国城市总体规划文本中环境政策表达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徐雁南;生态园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优化与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蔺雪峰;生态城市治理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7 马爱锄;西北开发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8 王济干;区域水资源配置及水资源系统的和谐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9 冯宝平;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与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10 邓波;草原区域草业生态系统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玉林;大连市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红薇;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健;滏阳河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雪衍;赣州城市水安全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黎丽;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张惠芬;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陈长安;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刘洋;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9 解艳;榆林市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孙晶慧;区域生态供应链环境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淼;叶文虎;;我国淡水湖泊的水环境安全及其保障对策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2 李祚泳,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分指数及综合指数公式[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年02期
3 曾勇,沈根祥,黄沈发,王敏;上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4 袁辉;王里奥;詹艳慧;黄川;胡刚;;三峡库区消落带健康评价指标体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5 靳晓莉;高俊峰;赵广举;;太湖流域近20年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环境影响及发展趋势[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3期
6 朱锡平;陈英;;浓度控制、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J];财经政法资讯;2007年06期
7 王劲峰,陈红焱,王智勇,时培中,武继磊;区域发展和水资源利用透明交互决策系统[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1期
8 汤奇成,张捷斌;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3期
9 李丽娟,郑红星;海滦河流域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J];地理学报;2000年04期
10 惠泱河,蒋晓辉,黄强,薛小杰;二元模式下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1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张红邋谢宗贵 赖文忠 张杰;[N];福建日报;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晓山;考察澳大利亚墨瑞达令流域水资源管理的体会[J];江西水利科技;2002年04期
2 高俊峰,李昌峰;太湖流域水资源开发现状分析[J];水资源保护;2002年03期
3 石春先,吴泽宁,丁大发,左其亭,王海政;黄河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方案评价研究[J];人民黄河;2003年01期
4 宋粤华;格尔木河流域水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盐湖研究;2003年01期
5 陈志良,李嘉熹;潭江流域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策[J];水资源保护;2004年03期
6 ;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 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努力完成限额用水任务[J];新疆水利;2004年01期
7 张永军,曾维华,路娴,李菲菲;三维图示模型在流域水资源地域冲突分析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5年08期
8 曾维华,孙强,杨志峰;基于网格水文单元的流域水资源自然再生能力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06期
9 李丽莉,窦学诚;流域水资源管理主体间产权结构探讨[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10 向茂森;;淮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J];治淮;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灿q,
本文编号:1322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322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