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位视角下的唐山县域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本文关键词:生态位视角下的唐山县域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出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唐山所辖8县(市)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但旅游发展良莠不齐,旅游资源开发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并表现出明显差异.从生态位视角建立测评模型,对8县(市)旅游资源禀赋、开发环境、客源吸引能力进行生态位分析,并根据测评结果将8县(市)旅游资源相对生态位划分成最优、优势、次优、劣势生态位4个层次,最后提出了旅游资源生态位开发的策略.
【作者单位】: 河北联合大学迁安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基金】:唐山市科技局科技研究项目(12140219b) 河北联合大学校级青年基金(z201247)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唐山所辖8个县(市)(遵化、迁西、迁安、玉田、滦县、滦南、唐海、乐亭)旅游发达程度参差不齐,差距明显,究其原因,发现各县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环境等的差异较大.相较于旅游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对旅游欠发达县(市)更为重要.因此,理清各县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旅游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向明;;略论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概念与选择策略[J];旅游学刊;2007年02期
2 金松岩;张敏;杨春;;生态位理论研究论述[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年04期
3 王刚,赵松岭,张鹏云,陈庆诚;关于生态位定义的探讨及生态位重叠计测公式改进的研究[J];生态学报;1984年02期
4 朱春全;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J];生态学报;199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子迎,檀根甲;水稻纹枯病生境生态位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王加真;关于边坡植被恢复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3 杨峰;王阶祥;腾俊磊;陈德华;;不同类型棉田生态系统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4 朱润钰;;生态位、城市生态场势等城市生态学概念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5 徐锦海;许冬焱;王辉;;肇庆九龙湖水源涵养林黑桫椤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0期
6 左志莉;周兴;;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市生态位变化分析——以广西南宁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7 向延平;;旅游竞争研究:生态位角度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8 王树锋;;数学生态学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02期
9 彭旦明,马珠,姚喻,彭镇华;枫杨、乌桕灭螺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S1期
10 林华峰,周树宗,王先结;小麦穗蚜及其天敌的空间生态位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聃;王如松;;探讨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生态途径[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2 孙国荣;陈刚;彭永臻;岳中辉;马东辉;那守海;阎秀峰;;星星草的生长对盐碱土壤氮素营养以及氮沉积对松嫩盐碱草地植被演替的影响[A];城市生态建设与植被恢复、重建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董云仙;;略论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容[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4 张生英;张克斌;李瑞;杨晓晖;乔峰;;宁夏盐池人工封育草原植物生态位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5 程小琴;赵方莹;梁丽壮;;108国道(门头沟段)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A];全国公路生态绿化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高晓辉;梅昀;;生态位理论在土地利用变化中的研究——以包头市九原区为例[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唐本安;陈春福;邱彭华;;生态海南生态位理论初步探讨[A];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宁清同;;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法治的支撑[A];生态文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前沿报告[C];2010年
9 包维楷;陈庆恒;刘照光;;山地退化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恢复与重建研究[A];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10 蔡琴;齐晔;;生态文明的科学基础与人文视角浅析[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前安;社区体育俱乐部与政府、市场、社区关系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张忠华;喀斯特森林植被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稳定性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田晔林;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郑维列;西藏色季拉山长鞭红景天种群生态学特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邱桔;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7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郝文芳;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地恢复演替的生态学过程及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张锋;黄土丘陵沟壑植被恢复区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时空动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单玉红;基于土地生态位和多主体的城市居住空间演化情景模型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悦;城市道路景观整治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海龙;基于物元分析法的矿区生态健康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庞s,
本文编号:13238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323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