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生态区域模型的黑河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
本文关键词:基于农业生态区域模型的黑河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 出处:《干旱区研究》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资源 生产潜力 农业生态区域(AEZ)模型 承载力 人口压力指数 黑河流域
【摘要】:采用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农业生态学(AEZ)模型,估算黑河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探讨影响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并通过人口压力指数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最后与黑河流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给出提高黑河流域人口承载力的相关建议。研究表明:黑河流域人口压力指数为1.13,基本处于适宜状态,但可承载人口密度较低,按人均热量消耗和人均蛋白质消耗计算,分别为15.14人·km-2和13.77人·km-2,大于联合国制定的干旱区人口密度7人·km-2的界限,但小于半干旱区20人·km-2的临界值,而且分布极不均匀,水分是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主要自然限制因子。
[Abstract]:......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1025001)
【分类号】:F323.211
【正文快照】: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区域内不同消费水平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对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1〕。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有单因子分析法、多目标规划法、农业生态区域法和系统动力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志伟;;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5期
2 余丹林,毛汉英,高群;状态空间衡量区域承载状况初探——以环渤海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3年02期
3 熊利亚,夏朝宗,刘喜云,常斌;基于RS和GIS的土地生产力与人口承载量──以向家坝库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4年01期
4 郭秀锐,毛显强;中国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6期
5 陈芬;基于AEZ/GIS的福建土地适宜性评价[J];福建地理;2002年03期
6 王超;盖艾鸿;赵瑞茂;;基于AEZ法的庆阳土地承载力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7 杨恒山,张永亮,张继星,冯永祥,李建梅,张军;近45年气候变化对哲盟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1998年04期
8 余卫东,闵庆文,李湘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干旱区研究;2003年01期
9 谢红霞,任志远,莫宏伟;陕西省20a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5年01期
10 朱永华;任立良;夏军;吕海深;余钟波;方秀琴;;缺水流域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娟;关泽群;;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6期
2 赵鑫;刘平;曾灿;;小城镇不同空间发展模式的土地承载指数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3 王婉如;张加恭;曹隆坤;陈玩菊;许春香;;我国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4 杨柳青青;文倩;霍金炜;;西洞庭湖区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研究——以湖南省安乡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5期
5 靳海亮,金继读;贾汪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6 程克坚,彭补拙,濮励杰;干旱区绿洲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以吐鲁番市为例[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7 陈昌;王平;;民勤县春小麦生产潜力估算及增产途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1期
8 刘武艺;邵东国;唐明;;基于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理论探讨和评价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2期
9 宁立波;刘新宇;仝晓霞;;基于物元分析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4期
10 王星;李蜀庆;;土地承载力研究及思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巍巍;张玉环;韩保新;桑燕鸿;黄报远;洪滨;;北部湾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魏伟;石培基;冯海春;王旭峰;;干旱内陆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以石羊河流域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3 裴泽莲;丛福滋;张旭东;姚志刚;尤晓东;李秀娟;张旭;聂影;刘军;常立志;王洪亮;;2BQMS-2型坐水播种机施水初步研究[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周治国;曹卫星;王绍华;王启猛;;区域作物生产系统潜力分析[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周治国;曹卫星;;基于GIS的作物生产潜力分析系统[A];’2003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6 白宏涛;朱祉熹;曲艳敏;;滨海新区战略环境评价中的土地承载力评价思路[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7 白宏涛;王会芝;乔盛;;土地资源承载力在城市发展战略环境评价中的应用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8 马泽忠;刘俊波;张孝成;刘智华;;重庆市补充耕地按等级折算研究[A];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黄永才;陈松林;刘诗苑;苏簪铀;;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漳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A];科学合理用地 人地和谐相处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邓波;;基于区域系统承载力评价草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展望[A];2006中国草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基于系统仿真和情景模拟的崇明生态安全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有刚;施水播种灌水入渗和土壤松耕方法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建国;基于耕地生产能力生态区法评价的粮食安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4 杨同辉;宁波市新农村GIS开发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瑞波;生命周期条件下水资源增值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6 王疆霞;陕南土石山区小流域水土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方景清;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张智全;庆阳市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环境评价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9 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新疆且末绿洲适度规模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10 王成己;施肥和耕作长期试验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及作物生产力变化的统计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居恒;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生态承载力分析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书敏;土地生态承载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魏合义;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白燕;内蒙古人口承载力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欧阳莹;环鄱阳湖区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高利梅;大连城市承载力分析评价[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封金利;基于SD模型的铁岭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8 仲爱兵;干线公路建设与城市承载力关联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郑如秉;不确定性条件下农业灌溉管理规划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10 高红丽;成渝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2 徐中民,程国栋;黑河流域中游水资源需求预测[J];冰川冻土;2000年02期
3 程国栋;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4 魏斌,张霞;城市水资源合理利用分析与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本溪市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年04期
5 傅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6 张月平,刘友兆,毛良祥,张炳宁;根据承载力确定土地资源安全度——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4期
7 郭志伟;;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5期
8 李涛,代全厚,石德梅;黑牛河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初探[J];东北水利水电;2000年06期
9 杨晓鹏,张志良;青海省土地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2年04期
10 王建华,江东,顾定法,齐文虎,唐青蔚;基于SD模型的干旱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预测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敏丽;刘普幸;朱小娟;侯成成;;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研究——以河西走廊绿洲为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年02期
2 陈国先,徐邓耀,,李明东;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与计算[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3 吕宝;王成端;周亚红;;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4 黄丽华;王亚男;韩笑;;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5 乔盛;白宏涛;张稚妍;朱坦;;生态导向的城市发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11年07期
6 王江思;马传明;王文梅;;郑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16期
7 苏璧耀,许建国;淮阴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8 高志强,孙希华;基于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S2期
9 许峰,吴德斌;罗源县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10 周纯,舒廷飞,吴仁海;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徐洪;;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2 周忠发;闫利会;邹长慧;;喀斯特地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以贵州望谟为例[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小敏;基于农业生态区域模型的黑河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卢必慧;基于多指标体系的临安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3 苏秀琴;土地资源承载力及优化配置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54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354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