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县后备土地资源多宜性评价
本文关键词:繁昌县后备土地资源多宜性评价 出处:《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位适宜度 后备土地资源 多宜性评价 繁昌县
【摘要】:合理评价后备土地资源适宜性是有效进行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以繁昌县后备土地资源为例,以区域自然与人为因子对其进行初步筛选,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生态位适宜度理论构建多宜性评价模型,运用加权平均模型和限制因子模型,对后备土地资源评价单元耕地、园地和林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适宜度及限制性生态因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繁昌县59.38%的后备土地资源不能进行开发,能够开发且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后备土地资源为387.03hm2;(2)繁昌县生境环境较为良好,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较强;单一土地利用类型评价中后备土地资源生态位适宜度值最大值为0.966 5。其中,耕地适宜性最高,林地次之,园地最低;(3)多宜性评价表明繁昌县后备土地资源中耕地适宜性面积最大,林地次之,园地最小;(4)限制繁昌县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因子主要为:排水条件、pH值、障碍层深度。为改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境条件,今后应重视土地质量管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使其适合开发利用的需要。
[Abstract]:Reasonable evaluation of reserve land resources suitability is a prerequisite for effect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serve land resources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In order to reserve land resources in Fanchang County as an example, carries on the preliminary screening in the region of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based on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niche fitness theory construction should be evaluation model, using the weighted average model and restriction factor model, to reserve land resources evaluation unit of cultivated land, garden and woodland 3 types of land use ecological suitability and restrictive ecological factors we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reserve land resources can not Fanchang County 59.38% of the development, to develop and reserve land resources the smaller the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387.03hm2; (2) Fanchang County habitat environment is good, for different types of land use suitability is strong; the single land use type. The price of reserve land resources ecological niche suitability a maximum of 0.966 to 5. of the total, the highest minimum cultivated land suitability, garden land followed; (3) multi suitability evaluation showed that the suitable cultivated land reserve resources in Fanchang County of the largest area, the smallest garden land followed; (4) ecological factors in Fanchang County reserve land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uch as drainage conditions, pH value, the barrier layer depth. For improving habitat conditions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serve land resources, land in the futur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quality managemen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making it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need.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基金】: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年度项目计划(201111010)
【分类号】:F301.2
【正文快照】: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建成区不断扩张,大量的城镇周边优质耕地被占用。为保障耕地占补平衡任务实施,土地整治已成为补充耕地的必然选择,而后备土地资源开发一直以来是补充耕地的主要方面。当前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简单,集中于后备土地资源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长胜,卢伟,金晓斌,周寅康;GIS支持下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以广西柳城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4期
2 聂艳;周勇;于婧;何佑勇;;土壤基础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在耕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3 朱亮;吴炳方;张磊;;三峡典型区农村居民点格局及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3期
4 何英彬;陈佑启;杨鹏;吴文斌;姚艳敏;李志斌;;国外基于GIS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6期
5 聂艳;喻婧;崔灿;;基于GIS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园地适宜性评价——以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8期
6 李志;周生路;吴绍华;吕立刚;吴滢滢;;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城市边缘区农居点用地城镇化整治研究——以连云港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3年08期
7 艾建玲;陈佑启;姚艳敏;;基于GIS的东北地区后备农用地资源评价[J];经济地理;2007年04期
8 李自珍,赵松岭,张鹏云;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及其在作物生长系统中的应用[J];兰州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9 代兵;谷晓坤;陈百明;;基于GIS的新疆后备耕地资源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07期
10 胡国瑞;乐丽红;赵小敏;郭熙;袁芳;;基于GIS技术的多目标土壤资源适宜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子迎,檀根甲;水稻纹枯病生境生态位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李海防;周志翔;;聚类分析法在绿地景观美学功能适宜度评价中的应用——以武钢工业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3 赵小;吴明发;代力民;王家宝;;基于生态位模型乡域尺度耕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以辽宁省本溪市南芬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5期
4 左志莉;周兴;;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市生态位变化分析——以广西南宁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5 奚秀梅;段树国;;1990~2007年新疆耕地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6 姚光华;谭德军;谢洪斌;李奇;罗真富;陈凤英;;重庆1h经济圈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设计与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7 闫姗;裴宗平;徐德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8 李德胜;邹自力;肖丹;林盼;杜素娇;;江西省崇仁县复垦土地的适宜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9 王子迎,吴芳芳,檀根甲;生态位理论及其在植物病害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10 柳新伟;申卫军;张桂莲;彭少麟;;南亚热带森林演替植物幼苗生态位适应度模拟[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治芬;严昌荣;刘爽;刘勤;;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评价研究进展[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薛丰昌;沈东东;;GIS-MCE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中的应用[A];地理信息与物联网论坛暨江苏省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郭祥云;胡丽娟;李道亮;;煤矿废弃地适宜性评价模型[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分册[C];2005年
4 李睿璞;卢新海;马才学;;农地整理规划设计三维可视化研究[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5 肖荣波;周志翔;王鹏程;叶贞清;郭尔祥;冀广超;;3S技术在城市绿地生态研究中的应用[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6 董玉祥;;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中的基本矛盾及其诱因分析[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7 刘毅华;;广东省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路径[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8 唐国滔;姚焕玫;李小明;覃楠钧;顾富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进展[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9 程龙;;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城乡建用地增减挂规方法研究[A];第五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程龙;董捷;;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方法研究[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玉宝;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单玉红;基于土地生态位和多主体的城市居住空间演化情景模型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3 国政;西南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孟秦倩;黄土高原山地苹果园土壤水分消耗规律与果树生长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顾丽;金沟岭林场森林多功能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6 苌千里;河南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7 侯扶江;草地-马鹿系统的草地表现[D];甘肃农业大学;2000年
8 郭力华;中国热带地区三种匍匐茎无性系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郑新奇;基于GIS的城镇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10 聂艳;耕地质量评价的模型方法与信息系统集成及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浩;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三峡库区防护林类型空间优化配置[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梁竞;都安县岩溶区土地整理潜力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甘奇慧;基于精明增长的铜山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冯磊;新乡市白垩土矿石废弃地生态与景观重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5 乔治;东北林草交错区土地利用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评价[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海超;济阳县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方月;基于GIS技术的新疆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评价与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8 任祥源;河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李云强;GIS支持下县域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及优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10 常斌;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谷晓岩;李凤英;张燕;;两维图论聚类法在农业区划中的应用——以山东省十七地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3期
2 黄艳丽;苏辉;;禹州市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3 李璞;王慎敏;周寅康;;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地力评价研究——以克拉玛依市2000hm~2土地开发项目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4 薛保山;刘刚;;土地适宜性评价过程中模型方法对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5 徐翠兰;朱成立;;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6 徐中民,蓝永超,程国栋;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径流预报中的应用[J];冰川冻土;2000年04期
7 李自珍,惠苍,徐中民,刘发明;沙区植物生态位构建的数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8 蒋一涵;李那日苏;;内蒙古西部地区未利用地资源潜力研究[J];北方经济;2008年24期
9 史明昌,孙保平,孙立达,岳德鹏,李清河;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土地评价专家模型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10 蒋翌帆;邓钢;卢冬爱;;基于GIS的高山峡谷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以云南省澜沧县为例[J];测绘科学;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健;基于CA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适宜性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王瑞燕;县域尺度环境脆弱性演变及其土地利用/覆盖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孝宝;雅安山区耕地后备资源综合生产力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02年
2 席闽生;县域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魏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物元可拓方法与实证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4 张雁;基于RS、GIS的喀斯特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 张绍建;基于GIS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农用地分等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邓青春;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和平,樊自立,刘校明,贾长录;新疆宜农后备土地资源划分与评价[J];干旱区地理;2000年04期
2 廖金凤;广东省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及其对策[J];生态科学;2000年01期
3 曾开明;黄金燕;邵晖;;会昌县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调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19期
4 秦勇;国有后备土地资源开发亟待加强管理──来自富裕县的调查报告[J];中国土地;1998年06期
5 邹连敏;浅议鞍山市后备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J];农业经济;1994年06期
6 侯东民,段成荣,张占录;珍惜每寸后备土地资源[J];科技导报;1997年12期
7 衣华鹏;烟台市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7年04期
8 吕志学,解运杰,勇丽波;桦南县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探讨[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7年05期
9 雷金容;蓬安县后备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8年04期
10 郭映义;西宁市后备土地资源评价及其开发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8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春芳;北京市后备土地资源宜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240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424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