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岩溶石山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变化
本文关键词: 生态足迹模型 水资源生态足迹 水资源生态承载力 水资源生态盈亏 可持续发展 贵州 出处:《贵州农业科学》2014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解贵州岩溶石山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变化状况,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方法,对2000—2012年贵州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2年,贵州水资源生态足迹总值呈增加趋势,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也呈逐年增加趋势,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消耗,主要是用水消耗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多年平均99.99%,但水污染生态足迹近年的比重有所增加。水资源生态足迹产值呈增加趋势,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逐年下降,并且水资源利用效率高于全国。贵州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总值在12 000万hm2上下波动,但总体呈减少趋势,且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也呈逐年下降趋势。2000—2012年贵州水资源生态处于盈余状态,但有减少的趋势,说明,水资源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但可持续发展能力呈下降趋势。另外,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karst mountain areas of Guizhou Province,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in Guizhou from 2000 to 2012 were studied by us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method. Ecological profit and loss we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Guizhou increased from 2000 to 2012, and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water resources per capita increased year by year. However, it i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The consumption of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Guizhou is mainly the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footprint, with an average of 99.99% per year. However, the proportion of water pollution ecological footprint has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The value of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footprint is increasing, and the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ten thousand yuan GDP is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total value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in Guizhou is about 120 million hm2, but the overall trend is decreasing.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per capita water resources is also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Guizhou water resources ecology is in surplus state from 2000 to 2012, but there is a decreasing trend, which indicates that water resources are in the stat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凯里学院;
【分类号】:TV213.4
【正文快照】: 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之一,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1]。中国西南地区可溶岩分布面积114×104km3,出露面积78×104km3,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约62×104 km3,分布于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等8省、市自治区[2]。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玉芹;对贵州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思考[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洪辉;付娜;;浅谈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30期
3 焦树林,李靖;贵州水资源的特点及其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4 隋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上海为例[J];上海管理科学;2008年03期
5 黄林显;曹永强;赵娜;徐毅;;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山东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模拟[J];水力发电;2008年06期
6 丛沛桐;王瑞兰;李艳;;南方暖湿地区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估算[J];水土保持通报;2007年01期
7 黄林楠;张伟新;姜翠玲;范晓秋;;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方法[J];生态学报;2008年03期
8 谭秀娟;郑钦玉;;我国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与预测[J];生态学报;2009年07期
9 郑万模,魏伦武;西南岩溶石山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的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年05期
10 贺中华;梁虹;黄法苏;赵芳;周盈;;喀斯特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水文;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钢;;贵州省岩溶地区水资源利用与石漠化治理[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6期
2 覃莉;;贵州喀斯特水资源集蓄利用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1期
3 王艳;曹俊茹;吴佩林;;基于SOFM网络的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4 王国刚;杨德刚;乔旭宁;杨莉;唐宏;;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新疆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分析[J];冰川冻土;2009年05期
5 陈旭东;徐明德;赵海生;;基于DPCSIR模型的工业园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2期
6 张远索;张占录;孟斌;朱海勇;;北京市人地关系现状及预测——基于生态足迹和GM模型的分析[J];城市问题;2011年05期
7 杨振;贾宝全;仇宽彪;成军峰;;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西昌市可持续发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8 杨振;贾宝全;成军峰;仇宽彪;;洛阳市1995—2005年生态足迹变化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9 张玉龙;葛继稳;张志祥;;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在湖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李斌;陈东景;李岫;;基于生态足迹的饭店生态效率计算[J];东方论坛;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晾晾;连萍;;黑龙江省水稻生产适宜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2 彭思涛;但文红;;基于水足迹的流域生态补偿框架[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玲;;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城市群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基于系统仿真和情景模拟的崇明生态安全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戴兴安;长沙市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士锋;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王瑞波;生命周期条件下水资源增值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6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7 张瑞英;3S技术支持下的九寨沟核心景区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及演化趋势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8 李和平;荒漠化草原生态系统中可控水草畜平衡管理阈值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9 樊华;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陕北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陈江;基于多指标体系的呼和浩特平原地下水可持续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明瑞;基于生态评价的区域生态规划发展等级评判[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嘉琪;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杨天姿;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山东省沿海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刘洋;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5 孙芳玲;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足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邹青刚;生物水质监测中的活体鱼运动轨迹算法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杨艳;基于生态足迹的半干旱草原区可持续发展评价[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张田;鄂尔多斯市水生态足迹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揭秋云;海南省旅游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10 张华侨;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安全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西北四省(区)2000年的水资源足迹[J];冰川冻土;2003年06期
2 张翔,夏军,王富永;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5期
3 万星;丁晶;张晓丽;;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的集对分析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年02期
4 傅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5 邹胜章,梁彬,朱志伟,梁小平;生态系统变化对岩溶水资源的影响——以湘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6 夏军,王中根,穆宏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7 王建华,江东,顾定法,齐文虎,唐青蔚;基于SD模型的干旱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预测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2期
8 贾绍凤,张军岩,张士锋;区域水资源压力指数与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6期
9 李丽娟,郑红星;海滦河流域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J];地理学报;2000年04期
10 张鑫,王纪科,周建召;关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现状及提高承载力的途径[J];地下水;200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安强;山东省水环境安全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鹿坤;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中强;苗长虹;;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河南省2005年可持续发展能力测度[J];河南科学;2007年02期
2 陈春锋;王宏燕;肖笃宁;王大庆;;基于传统生态足迹方法和能值生态足迹方法的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状态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11期
3 卢万合;刘继生;蔡文香;;基于生态足迹的吉林省生态脆弱性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4 张颖;张畅;;基于生态足迹的湖南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05期
5 程莉;延军平;那玉林;杨彬;;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包头市可持续发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0年02期
6 臧淑英;智瑞芝;孙学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以黑龙江省石油城市大庆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6年04期
7 刘某承;李文华;;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中国生态足迹均衡因子测算[J];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09期
8 景秀艳;;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泰宁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生态安全测评[J];闽江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孙成慧;薛龙义;;江苏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张红霞;苏勤;章锦河;王群;;1990~1999年安徽省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飞飞;王宇峰;常茂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内黄县生态城市构建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邓雄;;潮州市生态足迹分析[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3 谢伟平;班茂盛;;国内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进展与展望[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甘明超;;西藏地区持续发展的动态评价[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5 孟丽静;;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以承德兴隆县为例[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6 刘苏;吴迪;叶慧海;魏显威;石冰;赵琴;;常德地区生态足迹和可持续发展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7 张培刚;刘宏燕;朱鹏;;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生态承载力分析——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8 金艳;李定邦;;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可持续的家庭资源消费[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李定邦;金艳;;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家庭资源消费可持续性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安和平;邹波;王君莉;赵栋昌;;基于生态足迹的贵州省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建春;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矿区复合生态系统分析及动态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王大庆;黑龙江省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分析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3 李红;北京山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实践[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4 王书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县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5 袁祯燕;新疆植物资源评价[D];新疆大学;2008年
6 李宏;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张正栋;广东韩江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综合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8 于航;森林公园型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与价值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9 斯蔼;生态经济学模型支持下的松嫩平原可持续发展量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丁毓良;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及效益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斌;饭店生态足迹理论与实证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2 徐子伟;中国贸易可持续性的生态足迹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3 徐明荣;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4 徐丹;基于生态足迹的崇明岛人口承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于金媛;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西藏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兰叶霞;基于生态足迹的江西省生态安全时空动态定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一苏;基于生态足迹的武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8 赵杰;青岛市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动态分析[D];青岛大学;2007年
9 姜艳玲;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工业园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杨晓阳;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青海湟水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44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444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