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基于AHP的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以福建长泰山重村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27 16:17

  本文关键词: 乡村旅游资源 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山重村 出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福建长泰山重村为研究对象,从乡村旅游资源价值、环境氛围、开发条件3个方面选取乡村聚落、乡村建筑、乡村历史、乡村民俗、乡村山水风光、乡村田园风光、科学考察价值、安全性、卫生状况、植被覆盖率、旅游环境容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可进入性、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及客源市场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建立多层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得出山重村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得分为71.01,结果表明:山重村乡村旅游资源总体良好,具有很大的乡村旅游开发潜力。最后根据评价结果为其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Abstract]:Taking Changtai Mounta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selects rural settlements, rural architecture, rural history, rural folklore and rural landscape from three aspects: the value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atmosphere and development conditions. Rural pastoral scenery,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value, safety, health status, vegetation coverage, tourism environmental capacity,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ccessibility, tourism services. Infrastructure and tourist market as the main evaluation indicator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ulti-level structure model,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carry out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core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Shanzhongcun is 71.01.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Shanzhongcun are generally good. It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Finally, some scientific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作者单位】: 闽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四川大学;
【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J01265) 2014年度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
【分类号】:F592.7;F327
【正文快照】: 科学地评价乡村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进行合理开发的前提。国外在乡村旅游资源评价这一领域涉入较早,呈现评价指标多量化、评价多模型化,研究趋于成熟化的特点[1]。评价方法可分为经验分析法、单因子定量评价法和多因子综合定量评价法3类。并且注重与实际结合,还加以运用GIS技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晶;李良军;;贵州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9期

2 于洪贤;宋红娟;;三江自然保护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3 吕祯婷;罗世俊;谢晶晶;;皖南黄山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建议[J];黄山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林方喜;潘宏;;福建乡村景观资源评价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年09期

5 尹占娥;殷杰;许世远;;上海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J];旅游学刊;2007年08期

6 刘庆友;;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与应用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杜忠潮;李磊;金萍;;陕西关中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性定量评价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Stella GIANNAKOPOULOU;Dimitris DAMIGOS;Dimitris KALIAMPAKOS;;Assessing the Economic Value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Mountain Regions Using Contingent Valuation[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1年05期

9 周凤杰;;辽西乡村旅游的资源评价与定位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林雄斌;颜子斌;徐丽丽;徐谅慧;王建庆;;基于AHP的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评价[J];浙江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传武;黄润;尚正永;;基于分形理论的安徽省城镇体系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崔素芳;张振华;姚付启;张燕;任尚岗;;基于偏相关分析的烟台市土壤温度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3 江标初,陈映鹰;模糊分类在土地利用/覆盖变更调查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4 张敏;韩芳;王卫;;河北省近10年来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5 高卫东;张梅荣;汤均博;;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耕地动态变化规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6 徐效军;张鹰;;土壤含水率与光谱反射率的灰色关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7期

7 牟磊;高敏华;王新军;王伟;谢峰;;灰色关联分析在耕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以新疆巴州尉犁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8 谭春英;谢恒星;林建宏;张晓杰;;灰色系统理论在烟台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分析和预测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9 彭立;苏春江;徐云;满正闯;;径流丰枯时间序列的分形特征及R/S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10 冯雪;潘英华;张振华;;作物蒸发蒸腾量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锋;;区域文化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常洁;何鹏;林正雨;;浅议人居环境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优化——以雅安雨城区三里乡村旅游地为例[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军;;湖南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董衡苹;高晓昱;;基于自然村居民点发展条件评价的村庄整合规划研究——以豫南平原地区S镇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年国;谭许伟;王娜;张霄兵;;户籍制度改革影响下的沈阳人口空间分异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许志海;张昭云;薛智勇;;基于空间网络的公路网测度与评价研究[A];第二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0年

7 丁宁;孙英君;蔡菲;孟飞;;基于空间统计学模拟方法的城市重金属污染分析[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8 江冲亚;李满春;刘永学;李飞雪;陈振杰;;浙西山区景观空间异质性格局变化的多尺度研究——以杭州市桐庐县为例[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松林;戴菲;;福建省土地利用效益动态变化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10 代晓松;;辽宁省海洋产业关联分析与发展趋势展望[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杰;中国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军凯;长江中下游江湖水交换规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耀龙;多尺度自然灾害情景风险评估与区划[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谢蓉;农业经济运行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与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黎治华;基于MODIS反演重构时间序列数据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康瑶瑶;长白落叶松移植苗分级施肥培育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马利邦;敦煌市生态环境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张芳;新疆奇台绿洲土壤碱化特征及遥感监测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10 董书宁;干旱、半干旱复杂矿区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及综合利用[D];长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聂志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及工程后期管护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袁明瑞;基于生态评价的区域生态规划发展等级评判[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马钊;泰安城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金锋燕;丹东市旅游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水玉;土地利用规划中生态建设研究的理论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维玲;基于三维GIS的大连地质旅游规划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晓丹;支持向量机在矿区遥感监测图像分类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9 庄丽丽;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及其规划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10 肖连刚;不同经营方式对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晶;李良军;;贵州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9期

2 卢杨;王小德;;太湖源森林公园风景林景观质量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3 李向婷;;乡村景观分类与评价研究——以长沙县乌川湖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4 林方喜;张燕青;李章汀;;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22期

5 钟远春;;普定县化处镇旅游资源优势评价与开发[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李效文;田甜;贾黎明;李广德;郝小飞;;北京山区侧柏游憩林抚育技术模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7 王秀红;;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于洪贤;宋红娟;;三江自然保护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9 王国霞,佟连军,马延吉;吉林省通榆县旅游资源模糊评价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1期

10 崔越,杨景春;地貌旅游资源特征值评价模型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章志都;京郊低山风景游憩林质量评价及调控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荣;北京西山风景游憩林抚育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2 牛君丽;北京风景游憩林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3 聂峰;基于ANP的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张鳌;基于ANP的科技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5 李翠翠;京郊典型风景游憩林林内景观质量评价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曾伟,高晖;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分类及开发利用[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楼凌雁,李国振,胡巍;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浙江水口乡开发乡村旅游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年02期

3 张玉改,兰贵秋;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刍议[J];商业时代;2003年24期

4 曾天雄;马昌群;;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J];邵阳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李志强;李玲;;浅论江西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J];农业考古;2011年01期

6 司祥芹;田红;;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韦杰;;阳朔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刍议[J];绿色科技;2011年09期

8 ;乡村旅游资源的养生功能开发[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年12期

9 金学良;陈常优;;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摘录)[J];人文地理;1992年03期

10 王晓丽;李兆华;宋书巧;;阳朔乡村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J];陕西教育·理论;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宁;张光生;;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2 李同升;张洁;;大都市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及其深度开发研究——以中国西安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刘瑞升;;从西湖环保状况的古今变迁看乡村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A];徐霞客研究(第18辑)[C];2009年

4 张晓鸿;陈东田;;乡村旅游导向下的山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6年

5 李明德;;乡村旅游资源的普存性和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性[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蒋云峰 余宽平;我市将开展乡村旅游资源普查[N];镇江日报;2009年

2 ;高起点规划整合乡村旅游资源 创新推动东营乡村旅游实现跨越发展[N];东营日报;2013年

3 张勇邋记者 丁小平;大力发掘乡村旅游资源[N];巢湖日报;2008年

4 咸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王浪;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N];中国旅游报;2010年

5 彭政;整合乡村旅游资源[N];四川政协报;2010年

6 王艳萍 市委党校;开发乡村旅游资源 建设强富美新农村[N];唐山劳动日报;2014年

7 周晓平;乡村旅游资源特征与利用探讨[N];华东旅游报;2007年

8 周晓平;乡村旅游资源的特征与利用(下)[N];中国旅游报;2007年

9 周晓平;乡村旅游资源的特征与利用(上)[N];中国旅游报;2007年

10 张超 张立祥;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促发展[N];巴中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旭霞;乡村旅游资源两种经营模式比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2 杨俊平;涪陵区乡村旅游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3 司祥芹;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金艳春;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07年

5 游洁敏;“美丽乡村”建设下的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6 李秋月;黑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7 杨佳;长春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陈燕;循环经济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9 陈德林;咸宁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营销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10 李小静;贵州省桐梓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68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468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3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