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升半Г型分布指数公式

发布时间:2018-02-11 07:31

  本文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升半Г型分布函数 规范化 粒子群算法 出处:《自然资源学报》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确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对合理、充分利用水资源以及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采用升半Г型分布曲线模拟水资源承载力各指标对评价过程的影响,并通过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规范化处理,对升半Г型分布函数进行改进,提出用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升半Г型分布指数公式。经过规范化数据处理方式,升半Г型分布指数公式就可以忽略指标个数的影响,具有普适性。公式中的参数采用粒子群算法优化后,得到适用于多区域、多项指标的具有通用性和普适性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公式。将优化好的指数公式应用到玛纳斯河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等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指数公式的评价结果与其他多种方法的评价结果一致,消除了评价指标数目多少的限制和区域性评价指标各异性的限制,省去了复杂的编程计算工作,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在实际评价中,待评价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即使与论文选定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同,也能经过规范化处理后直接采用该指数公式进行评价,为评价模型的普适化、简单化提供了一条途径。
[Abstract]:To evaluate correctly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to make rational us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o promote regional societ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paper simulates the influence of each index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n the evaluation process by using the ascending half distribution curve and normalize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This paper improves the distribution function of the rise-half type distribu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formula of the ascending half-type distribution index for the 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Through the standardized data process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indexes on the index formula can be ignored. The parameters in the formula are optimized by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which are suitable for multi-region. The universal and universal evaluation formula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many indexes is presented. The optimized index formula is applied to the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Manas River Basin and Tarim River Basin, and some other examples are analyzed, such as the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Manas River Basin and Tarim River Basi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exponential formula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other methods, a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number of evaluation indexes and the differences of regional evaluation indexes are eliminated, and the complicated programming calculation work is eliminated. It has practicability and feasibility. In the actual evaluation, the index system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in the area to be evaluated can be evaluated directly by the index formula, even though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elected in this paper. It provides a way for the generalization and simplification of the evaluation model.
【作者单位】: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902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GL009) 四川省科技厅项目(2013ZR0080)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科研基金(J201214,KYTZ201303)
【分类号】:TV21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许朗;黄莺;刘爱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江苏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2期

2 李卫华;;投影寻踪模型在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9年04期

3 宰松梅;温季;仵峰;孙浩;;河南省新乡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水利学报;2011年07期

4 吕萍;刘东;赵菲菲;;基于熵权的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物元评价模型[J];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02期

5 汪嘉杨;王文圣;李祚泳;张碧;;基于TS-SVM模型的水安全评价[J];水资源保护;2010年02期

6 杨广;何新林;李俊峰;姚斌;贾筱娟;;投影寻踪技术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年11期

7 夏军,朱一中;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与挑战[J];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03期

8 刘佳骏;董锁成;李泽红;;中国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02期

9 南彩艳;粟晓玲;;基于改进SPA的关中地区水土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波;丁贤俊;姚红;;南通市水资源承载力量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2 黄初龙;;基于指标体系的福建省水资源供需趋势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3 周亮广;;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4 臧蕾;刘伟;李祚泳;;基于RBF的指标规范值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5 靳春玲;贡力;;基于PSR模型的城市水安全评价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年05期

6 李艳娟;郑昭佩;张俊成;;济南市泉城公园生态环境需水量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8期

7 沈淑平;秦丽杰;;长春市1998-2008年玉米虚拟水量动态变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2期

8 卞建民;汤洁;林年丰;李昭阳;张芳;;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以松嫩平原西南部霍林河流域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1期

9 娄梦筠;刘志红;戴睿;梁津;;指标规范值的灰色聚类法用于水安全评价[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宫巧玉;张祖陆;王兆军;张艳;;济南市大明湖生态环境需水量[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群;张和喜;;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谭德宝;李青云;黄奇;陈鹏霄;刘波;;长江流域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初探[A];现代科技与湖北新型工业化——第二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3年

3 夏军;;变化环境下中国北方水循环与水安全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展望(以华北地区水问题为例)[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曹明明;雷敏;;陕北地区生态环境需水量初步研究[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陈绍军;冯绍元;霍再林;李王成;王为;;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6 左其亭;;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理论方法与实践[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7 张翔;王晓妮;穆宏强;黄卡;胡贤群;;中国主要流域水安全评价指数的应用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王晓妮;尹雄锐;张翔;;WPI指数及其在松辽流域的应用研究[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颜莹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刘波;刘玲;;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体系框架构建初探[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宏;镇江市水环境安全评价及风险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2 胡元林;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陈军;基于水资源利用的松花江流域农村减贫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4 王瑞波;生命周期条件下水资源增值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5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6 叶正伟;江淮下游典型平原水网地区水循环变异的洪涝响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韩天放;辽宁省土地利用变化生态安全评价及预警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8 齐晓君;矿业地区生态环境安全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9 刘昕;区域水安全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丰华丽;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迎;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测算模型及应用[D];西北大学;2010年

2 李雪衍;赣州城市水安全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晋;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长安;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5 齐旭明;长沙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薛然;河北省太行山山麓平原区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7 代倩倩;河北省水环境安全及其评价体系构建[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8 于利涛;基于GIS的黄河三角州浅层地下淡水资源的脆弱性评价[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程丽;济南市水资源安全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良军;面向崔家营库区水环境的船舶发展及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金花;刘贤赵;;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主成分分析法及应用——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2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3 程国栋;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4 万星;丁晶;张晓丽;;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的集对分析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年02期

5 邓红霞;李存军;朱兵;丁晶;;基于集对分析法的生态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方法[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年06期

6 傅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7 曾晨;刘艳芳;张万顺;汤弟伟;;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研究的起源和发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2期

8 朱一中,夏军,谈戈;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9 张永勇;夏军;王中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10 陈守煜;韩晓军;;模糊集决策单元系统理论及其在黄河置换水量分配中应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俊杰;基于MOPSO和集对分析决策方法的流域梯级联合优化调度[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范玉枝;章丘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才志,左海军,杨静;基于极大熵原理的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山西段为例[J];资源科学;2004年02期

2 赵明华,周鹏;威海市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策略研究[J];水利经济;2004年04期

3 贾嵘,薛惠峰,解建仓,蒋晓辉;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4 唐曲,姜文来,陶陶;民勤盆地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及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4年05期

5 张俊英;张晓民;;渭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J];陕西水利;2008年06期

6 朱照宇,欧阳婷萍,邓清禄,周厚云,匡耀求,黄宁生,乔玉楼;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初步评价[J];资源科学;2002年01期

7 吴九红,曾开华;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水利经济;2003年03期

8 方红远,王浩,甘泓;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增强措施浅议[J];人民长江;2003年12期

9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支撑理论探讨[J];海河水利;2003年03期

10 韩俊丽,段文阁;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基本理论研究[J];中国水利;200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素芳;;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2 佟长福;李和平;;鄂尔多斯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3 吕萍;刘东;赵菲菲;;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A];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邹进;何士华;张友权;;水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开发与潜力挖掘[A];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及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11年

5 杨雪梅;石培基;宫继萍;董翰蓉;张光永;;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干旱内陆河流域城市适度规模研究——以石羊河流域凉州区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夏军;;华北水资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张晓炜;刘喜峰;牟丽丽;李兆宇;;BP神经网络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8 周阳品;;多目标决策下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刘强;杨永德;姜兆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水资源承载力[A];中国水利学会首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3年

10 陈丽玲;;厦门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海军;两当县水利建设提升水资源承载力[N];甘肃日报;2009年

2 采访人 本报记者 邢开成 通讯员 刘学锋;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面临挑战[N];中国气象报;2011年

3 赵雪雁 张志良;建设生态经济型城市[N];人民日报;2003年

4 李真;维持长江健康生态[N];中国水利报;2004年

5 王经国 周文凤 任东升;吉林省省长洪虎提出从战略高度认识水资源问题[N];中国水利报;2002年

6 ;情注生命之源 守护发展“命脉”[N];山西日报;2011年

7 吴铭;用好水资源建设生态经济型城市[N];中国水利报;2003年

8 金文;警惕千岛湖重蹈滇池覆辙[N];中国渔业报;2005年

9 记者 王伟 杨学聪;“十一五”节水目标提前完成[N];经济日报;2010年

10 范建勇;农业灌溉是华北地下水超采主因[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超;支撑西北干旱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模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2 李文生;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及水循环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胡吉敏;沿海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王宏江;跨流域调水系统水资源综合管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5 郎连和;大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配置与评价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6 刘晓黎;洮河流域水资源最优调配的理论与实践[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7 张军;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绿洲水资源管理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

8 屈国栋;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方案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马彩虹;基于GIS的黄土台塬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风险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薇;黄河三角洲水土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滕南;济宁市水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任建蓉;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慧;基于统计学法的赣江源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及安全对策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4 薛然;河北省太行山山麓平原区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付一夫;基于SD模型的霍林郭勒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6 封金利;基于SD模型的铁岭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7 丛远飞;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饮马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王占永;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预测模型及软件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书娟;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水资源承载力模拟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10 赵军凯;开封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025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5025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f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