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系统耦合协调演化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 水资源 经济 生态环境 社会 耦合协调 演化 出处:《灌溉排水学报》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构建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经过主客观综合权重法赋权后,对2000—2011年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系统进行定量评价并分析其耦合协调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1年,贵州省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系统虽然处于较低发展水平,但已对水资源系统产生胁迫。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系统的耦合协调性较小,波动幅度也较小,但耦合度普遍高于协调度。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系统的耦合度处于较低水平耦合阶段和颉颃阶段。协调度全部处于低度协调的耦合阶段,而且各子系统的协调度相差较小。
[Abstract]:Taking Guizhou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index system of coupling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econom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system is constructed, which is weighted by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mprehensive weight method. 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econom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system from 2000 to 2011 was carried out and its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uizhou econom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system were at a low level of development from 2000 to 2011. However, there has been stress on water resources systems.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systems are relatively small, and the fluctuations are relatively small. However, the degree of coupling is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ordination. The coupling degree of water resources, econom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system is in the stage of low level coupling and antagonism, and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is all in the stage of coupling of low degree of coordination. Moreover,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of each subsystem is small.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灾害研究所;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贵州省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61038)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J25B09);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B03B01)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黔科合J字[2009]2030号) 贵州省科技计划(黔科合院所能[2010]4001) 贵州省省长基金项目(黔省专合字J字[2010]76) 贵州师范学院环境科学特色重点学科/自然地理重点学科专项基金项目 环境科学省级教学团队专项基金项目
【分类号】:F124.5;TV21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伟;;区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量化分析[J];地理研究;2007年04期
2 张旺;周跃云;胡光伟;;超大城市“新三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性分析——以中国十大城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3年05期
3 陈端吕;彭保发;熊建新;;环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3年11期
4 李裕瑞;王婧;刘彦随;龙花楼;;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4年02期
5 熊建新;陈端吕;彭保发;邓素婷;谢雪梅;;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J];地理科学;2014年09期
6 危向峰;段建南;胡振琪;王建峰;;层次分析法在耕地地力评价因子权重确定中的应用[J];湖南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7 高翔;鱼腾飞;程慧波;;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水资源环境与城市化交互耦合时空变化[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张胜武;石培基;王祖静;;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城镇化与水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分析——以石羊河流域为例[J];经济地理;2012年08期
9 苏维词,朱文孝;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J];山地学报;2000年05期
10 张玉萍;瓦哈甫·哈力克;党建华;邓宝山;王冉;;吐鲁番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人文地理;201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璞;王慎敏;周寅康;;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地力评价研究——以克拉玛依市2000hm~2土地开发项目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2 吴未;;贵州水安全战略思想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3 肖杰易;申明亮;易思荣;邓才富;蒲盛才;肖忠;谢世友;袁道先;李勇;;重庆市南川区石漠化山地现状调查与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4 王慎敏;于海泳;陈昌春;马其芳;;综合效益评价视角下土地整理项目方案择优研究——以江苏省丹阳市吕城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5 梁彬;朱明秋;陈宏峰;罗伟权;;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土地资源脆弱性研究意义及应用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6 吴琳娜;罗海波;;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开发整理分区评价中AHP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7 龙从霞;左太安;苏维词;游泳;;3S技术在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应用——以毕节试验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8 任伟;谢世友;;西南岩溶地区生态系统完整性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8期
9 贺庆棠;陆佩玲;;中国岩溶山地石漠化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汪杭军;方陆明;喻理飞;陈培金;;基于GIS的喀斯特森林生态仿真系统的构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唐亚;黄成敏;;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管理[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方灿华;马友华;钱国平;赵艳萍;周福红;王鹏举;游建秋;;基于GIS的明光市耕地地力评价[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3 廖桂堂;许晓康;邓勇刚;涂俊誉;蒋长友;汪松;殷禄均;文泽辉;张海树;;基于GIS的县域夏橙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电源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张金萍;基于IANN的县域农业可持续性预警模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新疆且末绿洲适度规模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4 陈辞;中国农业水利设施的产权安排与投融资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李孝良;贵州喀斯特石漠化演替阶段土壤质量属性变化特征[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刘燕;贵州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7 姚建;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分析及评价[D];四川大学;2004年
8 刘映良;喀斯特典型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9 王德炉;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过程及防治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10 彭建;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英;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妍;辽宁省产业用水变化驱动效应分解与时空分异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井锋;大连市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余笑眉;松阳县耕地地力评价与空间变异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朱明;基于GIS的鹿邑县耕地地力评价及土壤养分空间特征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6 赵晓梅;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娜;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与水资源交互耦合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乐;中国产业用水增长质量时空分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万建宏;基于GIS耕地地力评价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10 何琳;基于CLRMIS的耕地地力评价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薇;;区域生态经济理论研究进展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荀斌;于德永;杜士强;;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3 董明辉;陈端吕;彭保发;;环洞庭湖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郭辉东;;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示范区设想[J];武陵学刊;2011年03期
5 傅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6 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7 孙占东;黄群;姜加虎;;洞庭湖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变化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9期
8 苏维词,,周济祚;贵州喀斯特山地的“石漠化”及防治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年02期
9 曾国平;袁孝科;;中国城市化水平、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8期
10 张燕;吴玉鸣;;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机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道军;复杂水环境资源系统智能管理、预测和决策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宜瑞;山西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及对策[J];山西科技;2000年02期
2 李振生;浅议城市水保生态环境建设试点有关问题[J];陕西水利;2000年05期
3 徐叔鹰;西北大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J];铁道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4 尚绪成,薛铁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中国林业;2000年02期
5 胡清明;生态环境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J];发展;2001年S1期
6 石庆凯;发展生态农业 保护生态环境[J];河南科技;2001年01期
7 胡新权,董建军,张安华,闫庆伟;河南省南阳市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2001年04期
8 许民;内蒙古开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9 王勋陵;对西北地区改造生态环境一些做法的商榷[J];科技导报;2001年12期
10 全达人,马春花;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环境用水[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阎宏;;陕西省林业及生态环境建设[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杨先梁;;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应先行[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何淑杰;;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郭心群;;对攀枝花在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 阎宏;何发理;;西北地区林业发展及其生态环境建设策略[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 李玉明;;秦皇岛车站村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7 张发旺;王贵玲;侯新伟;;矿业开发对地质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8 许德芝;;搞好生态环境促进贵州经济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黄淑芳;曾从盛;;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分析——以福州市为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宋文著;曲衍华;崔文科;;关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与对策[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继中 杨富伟 唐宪;西峡县强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N];金融时报;2005年
2 北京林业大学 王礼先教授;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质与区域配置问题[N];科技日报;2002年
3 四川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曹正其;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N];中国绿色时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孙友;政府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N];中国绿色时报;2002年
5 农民日报副总编 李文学;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三个阶段[N];农民日报;2001年
6 张宝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N];人民日报;2001年
7 刘万富 本报记者 夏光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N];四川日报;2000年
8 ;生态环境不容再破坏[N];陕西科技报;2001年
9 丹增;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N];西藏日报;2000年
10 自治区政协委员、民建新疆区委会常委 唐天林;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与对策[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2 彭永林;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支撑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卢斌(王莹);基于格网GIS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雷敏;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薛占海;生态环境产业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张继承;基于RS/GIS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廖炜;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梁海超;重庆松藻煤矿区生态环境经济补偿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9 张远;黄河流域坡高地与河道生态环境需水规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武国胜;福建省生态环境时空格局信息图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杰;论道家的生态环境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畅;吉林省辽河流域生态环境因子时空变化及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贺宗凯;绵竹沿山带生态环境建设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4 肖雁;基于生态认证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制度创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龚欣欣;保定城区生态环境需水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6 郭芙梅;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杨建宁;我国西部12省市生态环境的动态综合评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娜;长春市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综合评价[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9 韩艳丽;从生态环境问题看生态技术观的树立[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梁剑;科学技术与广西百色生态环境保护[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041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504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