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基于资源福利指数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2-27 20:13

  本文关键词: 资源可持续利用 资源福利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 生态足迹指数 出处:《自然资源学报》2014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将资源可持续利用置于"自然-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复杂系统中进行研究,以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为视角,结合人类发展指数(HDI)和生态足迹指数(EFI),提出资源福利指数(RWI),即单位资源投入所产出的福利水平,目的是全面反映在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反馈给社会的综合效率水平。论文以包括G20国在内的24个国家作为研究样本,分析1996—2008年间各国的HDI、EFI和RWI的变化情况,以此为依据来评价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24个国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良性发展:RWI增长率0,社会福利提高,资源消耗减少;第二类,次良性正向发展:RWI增长率0,社会福利水平和资源消耗都增长,但前者增长的速度高于后者;第三类,次恶性正向发展:RWI增长率0,社会福利水平和资源消耗都增加,但前者增长的速度低于后者。
[Abstract]: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is the core and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uts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in the complex system of "nature,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akes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resources as the angle of view. Combined with HDI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and EFI (Ecological footprint Index),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resource welfare index (RWI), which is the level of welfare output per unit resource inpu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omprehensively reflect the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level of using resources to develop economy and feed back to society. This paper takes 24 countries including G20 countries as research samples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HDI EFI and RWI in different countries from 1996 to 2008. On this basis, the sustainable use of resources in 24 countries can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the first is benign development, the growth rate of the RWI is 0, the social welfare increases, and th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decreases; the second category, Sub-benign positive development: RWI growth rate 0, social welfare level and resource consumption increased, but the former increased faster than the latter; the third category, sub-malignant positive development: RWI growth rate 0, social welfare level and resource consumption increased. But the former grew at a slower rate than the latter.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农业部专项“青藏高原社区天然草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03006)
【分类号】:F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鲍文;;生态税与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析[J];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2009年03期

2 胡鞍钢;;通向哥本哈根之路的全球减排路线图[J];当代亚太;2008年06期

3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陈东景;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4 张臻;王龙昌;杨松;孙凡;梅潇霄;党甲军;;基于AHP法的四川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年04期

5 尚正永;;干旱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空间差异的评价——以甘肃省为例[J];干旱区研究;2006年01期

6 何林;陈欣;;基于生态福利的陕西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11年06期

7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年01期

8 傅伯杰;区域生态环境预警的理论及其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1993年04期

9 刘天明,刘德福,李造哲,师文贵;关于中国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点战略探讨(英文)[J];中国草地;2002年06期

10 孙鸿烈;胡鞍钢·傅伯杰;;中国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经验与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1年Z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德本;赵冠伟;;广州市花都区土地消费性功能供需差异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10期

2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Risk to Land Use in Liaoning Province Based on Climate Chang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4期

3 ;Dynamic Change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Xingtai City in the Years 2003-2009[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2期

4 ;Research on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Eco-economic Compound System in Guizhou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3期

5 秦小林;张庆国;杨书运;;复杂性科学及其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6 陆小彪;;浅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宫松;冯敏玉;袁爱清;赖发英;肖小红;;江西省近五年的生态足迹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8 穆向丽;;浅析推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9 程春旺;沙润;周年兴;;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旅游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10 王晓辉;贾良清;潘成荣;;安徽省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及保障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Linyi City[A];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from Cross-strait Environment & Resources and 2nd Representative Conference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ociety[C];2010年

2 李新;王海滨;陈朝镇;叶元蕾;;绵阳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二0一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兴鹏;胡晓芬;薛冰;;建国以来新疆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4 郭凯峰;王琳;;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基于地租理论的探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如松;;3000年来的中国人类生态观[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6 盛承发;;生态学基本概念的发展[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7 王兆强;;生态序——系统主从律[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8 欧阳志云;王如松;;复合生态系统水生态过程分析[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9 赵泰涛;王如松;;城市工业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10 路力;;城市生态系统调控的信息选取[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涛;农村环境管理权均衡配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彭保发;区域LUCC的景观生态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高述超;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国新;杭州城市湿地变迁及其服务功能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锋;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洪跃;巴东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书敏;土地生态承载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静;杭州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预测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高瑜艳;论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在气候变化国际立法中的分歧与发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刘林;景观生态型校园绿化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海龙;基于物元分析法的矿区生态健康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李艳;安徽省耕地资源变化预测与保护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8 卞晓庆;合肥市景观格局数量分析与生态安全评价[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赵晶晶;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研究—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10 王雯;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鲍文;李洁;;中国山区草地资源发展生态补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2 刘继同;生态运动与绿色主义福利思想:生态健康科学与新型公共卫生框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张碧,张素兰;四川省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王先甲,肖文;水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与原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4期

5 王伟;韦苇;;动态生态足迹的测度与分析——陕西省可持续发展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4期

6 张培栋,马金宝;森林与草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J];草业科学;2005年08期

7 任继周,南志标,郝敦元;草业系统中的界面论[J];草业学报;2000年01期

8 郝璐;高景民;杨春燕;;内蒙古天然草地退化成因的多因素灰色关联分析[J];草业学报;2006年06期

9 胡鞍钢;;通向哥本哈根之路的全球减排路线图[J];当代亚太;2008年06期

10 王静,张凤荣,郭旭东,濮励杰;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诸大建;[N];文汇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瑞;唐山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士洞,谷树忠;资源科学与资源可持续利用[J];当代生态农业;2000年Z2期

2 张德全,李美艳,包利平,吕仁松,王文光,于辉,孙建辉,傅常良,潘永滔;山东省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初探[J];华东森林经理;2001年01期

3 刘庆志;;我国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承载力探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4 韦善豪;覃照素;;广西钦州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5 李林;;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变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35期

6 江艳;周兴;黄万常;;广西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4期

7 李金昌;试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年03期

8 罗怀良;县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以四川省洪雅县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5期

9 唐为库;;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突出问题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07期

10 郭健斌;孙自保;刘天平;;西藏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初探[J];现代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东风;;福建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与对策[A];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分会场论文集[C];2005年

2 姚立英;;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3 李炳星;罗彩云;;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研究进展[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郭纯青;邓欢;刘景兰;王洪涛;;岩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与技术安全性研究[A];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5 郭纯青;邓欢;刘景兰;王洪涛;;岩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与技术安全性研究[A];中国林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曲福田;冯淑怡;;西部开发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陈作志;林昭进;邱永松;;基于AHP的南海海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李亦兵;李莹;祖冬琦;;吉林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分析与对策[A];2011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程世鹏;彭凤华;施安国;;我国特种经济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A];2005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5年

10 周应群;陈士林;;低空遥感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应用研究[A];第六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宋振峰;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N];甘肃日报;2005年

2 陈安宁(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现代际公平[N];中国环境报;2002年

3 陈安宁(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代际公平[N];中国财经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续建伟;开发保护,实现海岛资源可持续利用[N];宁波日报;2012年

5 抚顺市地质学会秘书长 李兰;善待地球 和谐发展[N];抚顺日报;2005年

6 王海川(作者单位:省国土资源厅);树立正确的资源发展观[N];甘肃日报;2001年

7 黄海所;整合海洋生态系统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N];中国渔业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赵凡;“两难”怎样变“双赢”?[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9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王奇英;推进由资源粗加工向结构优化转变[N];黑龙江日报;2010年

10 记者 方云静 王新红;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N];新疆日报(汉);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邱建军;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小芳;福建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区及其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2 黄建文;社会主义公有制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势探析[D];武汉大学;2004年

3 阳艳弟;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王颖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及其对策[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5 曾繁盛;物质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6 刘芸辰;废黄河流域滩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7 任祥源;河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吴俊峰;山西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9 卓玛措;甘南州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6年

10 姜洪英;黑龙江省垦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441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5441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6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