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葫芦岛市空中水资源及人工增雨潜力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11 07:02

  本文选题:葫芦岛 切入点:空中水资源人工增雨潜力 出处:《水土保持研究》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1971—2009年葫芦岛市4站逐日的地面水汽压和降水资料,计算了每个站整层大气可降水量、有效空中水资源量、自然降水产出率以及人工增雨(雪)潜力值,分析了其时空特征和多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葫芦岛年平均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为5 436~6 543mm,呈现出沿海高,内陆低的特点,有效空中水资源量为1 742~1 971mm,约为整层大气年可降水量的1/3,总体呈现出南部略大,北部略小的特点;(2)39a间自然降水产出率平均为32%,多年月平均自然降水产出率大值多出现在4月,小值多出现在6月和9月;(3)葫芦岛地区全年人工增雨(雪)潜力值为1 211~1 370mm,约为该地区39a平均降水量的(574mm)2.2倍,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或者1月,夏季(6—8月)的可开发潜力值约占全年的70%。
[Abstract]:Based on the daily surface vapor press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of four stations in Huludao City from 1971 to 2009, the precipitable water volume, the effective air water resources, the natural precipitation output rate and the potential value of artificial precipitation (snow) were calculated for each stati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ariation trend of Huludao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annual precipitation of the whole layer of Huludao is 5 436 ~ 6 543 mm, which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coastal and low inland. The effective air water resources are about 1 / 3 of the annual precipitable water in the whole atmosphere, which is about 1 / 3 of the annual precipitable water in the whole atmosphere. In general, the water resources in the air are slightly larger in the south and slightly smaller in the north. The average output rate of the natural precipitation in the period of 39 years is 32. The large value of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output rate in many years appears in April. In Huludao area, the potential value of artificial rain (snow) is 1 2111 ~ 1 370 mm, which is about 2.2 times of the average precipitation in 39 years in this area. The maximum value appears in July, and the minimum value appears in July or #datea-, the maximum value is in July, and the maximum value is in July, and the maximum value is in July, and the maximum value is about 2.2 times that of the average precipitation of 39 years in Huludao area. The exploitable potential value of summer is about 70% of the whole year.
【作者单位】: 辽宁省葫芦岛市气象局;辽宁省盘锦市气象局;
【基金】:辽宁省葫芦岛市政府2011年科技专项“3S技术在葫芦岛市人影作业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分类号】:TV213.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景梅,邱金桓;我国可降水量同地面水汽压关系的经验表达式[J];大气科学;199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建龙;王家强;彭杰;伍维模;;基于渭库绿洲地区ETM+遥感影像地面温度反演初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1期

2 张凯静;戴新刚;;再分析资料中可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关系检验[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3 彭燕梅;杨云源;何萍;徐成东;马如彪;;基于Landsat TM5影像的云南楚雄市城市热岛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4 王维佳;周嵬;何奇瑾;刘东升;刘建西;;飞机作业区域降水转化率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5 李帅;谢国辉;何清;李祥余;;阿勒泰地区降水量、可降水量及降水转化率分析[J];冰川冻土;2008年04期

6 潘竟虎;任皓晨;秦晓娟;张伟强;刘春雨;;嘉峪关市瞬时热力场空间格局的遥感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年05期

7 杨茜;高阳华;李轲;;重庆市空中水资源平衡状况[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2期

8 黄耀欢;江东;庄大方;付晶莹;;基于MODIS遥感数据地表水汽压估算[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9期

9 周顺武;吴萍;王传辉;韩军彩;;青藏高原夏季上空水汽含量演变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J];地理学报;2011年11期

10 彭征;廖和平;郭月婷;李清;;山地城市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世有;陈海成;张启绍;;安阳市空中水资源开发潜力分析[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2 毛辉;毛节泰;毕研盟;刘晓阳;李成才;;遥感GPS倾斜路径信号构筑水汽时空分布[A];奥运气象预报与服务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邓世有;帅忠兰;叶帮;熊彬;潘影;;安顺市空中水资源开发潜力分析[A];贵州省气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房彬;肖辉;班显秀;;基于聚类的人工增雨效果检验方法与其它几种方法的比较[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专题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5 杨保东;银燕;段英;李江波;郭金平;梁秀慧;;河北地区大气水汽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专题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6 王耀庭;王桥;李炬;窦军霞;;气溶胶光学厚度在大气污染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李国翠;李国平;刘凤辉;苗志成;;华北地区水汽总量的特征及其与地面水汽压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郭洁;李国平;;川渝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气候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9 毛辉;毛节泰;;遥感GPS倾斜路径信号构筑水汽时空分布图[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综合探测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房彬;肖辉;;聚类分析在人工增雨效果检验中的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人工影响天气科技进展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潘竟虎;兰州市景观生态格局热环境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王耀庭;基于遥感与地面监测数据的城市气溶胶定量反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国平;地基GPS遥感大气可降水量及其在气象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李濵;基于遥感与CFD仿真的城市热环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李国栋;兰州城市气候效应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廖晓玉;湿地景观近地层冷湿气候要素GIS空间模拟与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7 赵玲;天山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草地植被的影响[D];新疆农业大学;2012年

8 王皓;地基GPS的资料处理及在天气分析中的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9 张寅玲;露天矿区遥感监测及复垦区生态效应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丽娜;塔克拉玛干沙漠水汽时空分布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鑫;遥感探测技术在山区城市热环境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3 房彬;基于聚类的浮动对比区历史回归人工增雨效果统计检验方法研究与应用[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4 孙凡;GMS—5卫星资料及地面资料估算大气可降水量的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5 廖菲;河南省春季层状云系结构及其降水特征的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6 石爱丽;河南省秋冬季层状云降水特征及物理机制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4年

7 吴建军;北京上空可降水量变化特征的地基GPS观测与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8 翟羽;人工增雨效果统计检验方法的改进[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9 李国翠;华北地区地基GPS遥感可降水量及天气学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宛霞;用卫星资料和常规资料联合估算水汽含量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德平;建设辽宁云水资源开发工程浅析[J];辽宁气象;2003年02期

2 刘洪滨;解决山东水资源短缺的对策[J];海岸工程;1995年04期

3 王以琳;山东空中水资源及开发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年S1期

4 刘玉梅;;大庆市云水资源开发潜力估算[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年02期

5 ;山西晋中空中水资源开发工程奠基[J];治黄科技信息;2003年04期

6 吴俊祥;;商丘旱作农区云水资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4期

7 朱平盛,边道相;山东省水资源演变趋势及空中水资源的开发[J];山东气象;1998年01期

8 杨蓓莎,文风,佟志华;关于开发空中水资源的调研报告[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年02期

9 班显秀,王吉宏;一种评估人工增雨量对水资源量贡献的计算方法[J];辽宁气象;2005年03期

10 王华;班显秀;张玉书;张淑杰;;开发辽宁空中云水资源的生态学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林霞;;对湖北省雨洪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思考[A];第三届湖北省科技论坛气象分论坛暨2005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5年

2 殷玉红;;石家庄水资源短缺现状与多渠道开发水资源措施的研究[A];河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凤莉 王奉安;扎实推进东北空中云水资源开发[N];中国气象报;2007年

2 丁继武;云是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N];中国气象报;2005年

3 记者 薛惠娟;8省市区人工增雨雪应跨区域联合作业[N];河北日报;2009年

4 市气象局局长 吴景林;《关于大力开发云水资源改善朝阳生态环境的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摘要)[N];朝阳日报;2010年

5 畅耀辉;不妨试试开发空中水资源[N];金昌日报;2007年

6 广东建设报记者 张远铭;今春不忧旱魔袭岭南[N];广东建设报;2010年

7 记者 严存义;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前景广阔[N];甘肃日报;2006年

8 记者 戴随刚 通讯员 金泉才;青海省政府中国气象局共建三江源增雨体系[N];中国气象报;2005年

9 张晶晶;专家解析可持续发展[N];市场报;2004年

10 王德民邋通讯员 奚立宗;祁连山云水资源开发潜力大[N];中国气象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然杭;城市水资源利用的关键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文俊;集体行动与大气云水资源的合理利用[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970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5970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f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