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的水资源承载力质量能综合评价
本文选题:水资源承载力 切入点:二元水循环 出处:《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水资源承载力是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水资源承载力的合理评定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二元水循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承载单元的概念,认为水资源是通过承载单元来实现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的。承载单元具有系统响应的特点,水资源在承载单元内将经过社会的外体循环及自然的内体循环,之后其水质、水量、水能3个方面的状态都会发生改变,其承载能力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因此,以承载单元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质量能构架下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以昆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评价为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实际应用。
[Abstract]: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reasonable 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social economy.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dual water cycle", the concept of bearing unit is put forward. It is considered that water resources are capable of carrying capacity to social econom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through carrying units, which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stematic response. Water resources in carrying units will go through the external circulation of society and the internal circulation of nature. After that, the water quality, quantity and water energy will all change, and the carrying capacity will change accordingly. Therefore,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quality and energy is established taking the carrying capacity uni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inally, taking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Kunming as an exampl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is illustrated.
【作者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水电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61053)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9ZC005X)
【分类号】:TV21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2 朱一中,夏军,谈戈;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3 张洪波;黄强;辛琛;李子婷;;水资源承载力可拓评价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S1期
4 王西琴;刘昌明;张远;;基于二元水循环的河流生态需水水量与水质综合评价方法——以辽河流域为例[J];地理学报;2006年11期
5 薛小杰;黄四霞;张泽中;;水资源承载力可拓评价模型的改进及应用[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年02期
6 马峰;王千;蔺文静;王贵玲;;基于指标体系投影寻踪模型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以石家庄为例[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年03期
7 苏伟;刘景双;李方;;BP神经网络在水资源承载能力预测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技术;2007年11期
8 李令跃,甘泓;试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概念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J];水科学进展;2000年03期
9 姚治君,王建华,江东,陈传友;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及其理论探析[J];水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10 冯耀龙,韩文秀,王宏江,练继建,黄津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欣荣;;浅谈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及保障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3期
2 张建军;赵新华;李国金;王亮;廖静;;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1期
3 芦晓峰;李波;王铁良;;沈阳辉山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4 邵金花;刘贤赵;;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主成分分析法及应用——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5 朱宏飞;李定龙;朱传为;;基于城市需水量计算方法的分析与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4期
6 刘波;丁贤俊;姚红;;南通市水资源承载力量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7 刘群昌;李昱;;辽宁省水资源承载能力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0期
8 刘广民;韩宝平;朱雪强;;徐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3期
9 王志良;李楠楠;张先起;史自立;;基于岭回归的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10 曹建军;刘永娟;沈琪;;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需水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进;何士华;张友权;;水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开发与潜力挖掘[A];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及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11年
2 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卞正富;瓦哈甫·哈力克;;且末绿洲生态安全与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研究[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魏素芳;;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4 王群;张和喜;;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治军;迟宝明;;北方沿海地区河谷型地下水库最优库容研究[A];寒区水科学及国际河流研究系列丛书2·寒区水循环及冰工程研究——第2届“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赵奎霞;朱书全;彭静;李,
本文编号:1604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604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