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季节分布与资源评估

发布时间:2018-03-13 00:08

  本文选题:菲律宾蛤仔 切入点:胶州湾 出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解和评估胶州湾内菲律宾蛤仔的季节分布和资源状况,于2014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冬季)对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季节分布情况与生物资源量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评估,分析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壳长、生物量、栖息密度和年龄组成。结果显示,胶州湾2014年的年均栖息密度为409.6ind./m~2,最高栖息密度达2 377.5ind./m~2;年均生物量为625.5g/m~2,最高生物量高达3 445.3g/m~2。胶州湾全年菲律宾蛤仔的年龄组成主要是1、2和3龄蛤,而其中的1和2龄蛤占有明显数量优势。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种群年龄结构出现低龄化,1龄蛤占绝对优势,2龄蛤仅次于1龄蛤,3龄以上最少。若以壳长30mm的蛤仔为采捕规格,2014年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年均商品率为6.8%;若以壳长25mm蛤仔为采捕规格,2014年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年均商品率为33.2%。从菲律宾蛤仔的生物量、年龄结构和商品率综合分析,2龄蛤可作为优势的采捕年龄,5月是最佳的采捕时期。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and assess 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 and resource status of clams in Jiaozhou Bay, 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 and biomass of Philippine clam larvae in Jiaozhou Bay were investigated and evaluated on February 2014 (winter), May (spring), August (summer) and August (winter), and the shell length of Philippine clam larvae in Jiaozhou Bay was analyzed. Biomass, habitat density, and age composition. Results show that, In 2014, the average annual habitat density of Jiaozhou Bay was 409.6ind.rmt2, the highest perching density was 2377.5ind.rmt2, the annual biomass was 625.5 g / m ~ 2, the highest biomass was 3 445.3g / m ~ (2). The age composition of clam larvae in Jiaozhou Bay was mainly 12nd and 3rd instar. The age structure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instar clams in Jiaozhou Bay showed that the age structure of the first instar clam population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first instar clam, and the second instar clam was second only to the first instar clam at the 3rd instar. If the shell length was 30mm, the number of clam larvae was the lowest. In 2014, the average annual commodity rate of Philippine clam larvae in Jiaozhou Bay was 6.8, and if the shell length was 25mm, the average annual commodity rate of Philippine clam larvae in Jiaozhou Bay on 2014 was 33.2 cm.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age structure and commodity rate can be used as the dominant harvesting age for the 2nd instar clam, and May is the best time for harvesting and catching.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BS2013HZ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57613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462008)资助~~
【分类号】:S93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仁;陶秉春;陈成勋;邢克智;;天津沿海天然水质条件下菲律宾蛤仔D形幼虫生长的初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2 焉翠蔚;徐睿;孙妍;庞军玲;;菲律宾蛤仔提取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3 何亮华;陈强;甘平旭;王寿昆;陈建业;;维生素D_3对菲律宾蛤仔三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4 孟范平;肖静;赵顺顺;付海防;;菲律宾蛤仔金属硫蛋白的提取方法优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7期

5 袁秀堂;张升利;刘述锡;梁斌;梁玉波;张国范;;庄河海域菲律宾蛤仔底播增殖区自身污染[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3期

6 于建华;周玮;夏念丽;;黑石礁海区底质和菲律宾蛤仔资源调查[J];水产科技情报;2013年03期

7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资源调查及合理开发利用获可喜成果[J];海洋湖沼通报;1991年03期

8 吴耀泉;张宝琳;孙道元;吕锡缙;;胶州湾菲律宾蛤仔死壳分布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1993年04期

9 邱澄宇,徐雅言,陈争;几种金属离子对菲律宾蛤仔张壳的影响[J];厦门水产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10 蔡立哲,刘琼玉,洪华生;菲律宾蛤仔在高浓度锌铅水体中的金属积累[J];台湾海峡;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立哲;马丽;高阳;杨丽;;葸、菲、芘、(艹屈)混合液对菲律宾蛤仔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方笑;张福崇;赵海涛;王六顺;;赤潮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影响[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摘要集[C];2011年

3 胡广伟;闫喜武;秦艳杰;聂鸿涛;;菲律宾蛤仔生长抑制因子蛋白3基因的分子克隆与表达分析[A];2013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苏文;薛钦昭;吴惠丰;曲莹;;铅和锌诱导金属硫蛋白在菲律宾蛤仔组织中的表达[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5 张学雷;朱明远;C.Bacher;A.J.S.Hawkins;;菲律宾蛤仔的个体生长动力学模型[A];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青年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海洋湖沼科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王晓宇;周毅;;胶州湾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呼吸排泄作用的现场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7 王六顺;吴新民;赵海涛;张福崇;方笑;;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资源修复[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摘要集[C];2011年

8 董波;;菲律宾蛤仔能量收支的研究[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刘慧;方建光;;菲律宾蛤仔苗种的健康生产[A];贝类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3年

10 张文斌;吕振波;张莹;陈建强;李凡;郑亮;丛旭日;;缺氧胁迫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生理代谢的影响[A];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13年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翟兵;菲律宾蛤仔苗种培育和高效养殖技术有新突破[N];中国海洋报;2004年

2 王云 马平;菲律宾蛤仔的养殖技术(一)[N];福建科技报;2006年

3 王云 马平;菲律宾蛤仔的养殖技术(四)[N];福建科技报;2006年

4 王云 马平;菲律宾蛤仔的养殖技术(五)[N];福建科技报;2006年

5 王云 马平;菲律宾蛤仔的养殖技术(二)[N];福建科技报;2006年

6 王云 马平;菲律宾蛤仔的养殖技术(三)[N];福建科技报;2006年

7 燕京平;海水养殖贝虾建成安全环境风险评价体系[N];中国渔业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童;基于菲律宾蛤仔的近海多环芳烃生物监测技术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卢素敏;菲律宾蛤仔附着变态过程中的差异基因表达与基因克隆[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闫喜武;菲律宾蛤仔养殖生物学、养殖技术与品种选育[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4 昝肖肖;胶州湾湿地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生物学与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刘栋;菲律宾蛤仔在苯并[a]芘胁迫下毒性效应与污染检测技术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刘娜;菲律宾蛤仔(Venerupis philippinarum)在苯并(a)芘胁迫下差异基因的筛选与分子生物标志物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梁玉波;菲律宾蛤仔体内寄生帕金虫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南建;南海流花原油和0~#柴油对3种水产经济种类的毒性效应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2 江婷婷;汞对菲律宾蛤仔的生物效应:纳米氧化钛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范颖;菲律宾蛤仔养殖在浅海碳循环中的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陈丽竹;菲律宾蛤仔无机砷甲基转化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6年

5 刘晓旭;异帽藻的生长、毒性及饲育中华哲水蚤效果的初步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6年

6 杨鸣;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繁育补充特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7 王晓红;菲律宾蛤仔生态遗传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8 葛京盈;菲律宾蛤仔形态学与同工酶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 孔祥珂;菲律宾蛤仔“绿肉病”病理变化及致病因素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10 随建强;菲律宾蛤仔碱性磷酸酶的分离纯化和性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039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6039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4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