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

发布时间:2018-03-12 22:03

  本文选题:水资源 切入点: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 出处:《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水资源可再生性决定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为评估珠江三角洲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压力,建立了多层次多指标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可变模糊评价模型,对其水资源可再生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9个城市2012年的水资源可再生性均属II级,尤以深圳和肇庆最强,东莞和佛山最弱。其中,中山市的水资源可再生性主要由其社会可再生性决定,在2001-2012年间先减弱后增强。对中山及其它城市而言,加强社会水循环能力是增强水资源可再生性的关键。对比不同方法的评价结果发现,灰关联方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基本相同。可变模糊评价级别一般较前两者低一个等级,其对隶属度的计算更加精细,评价结果偏于保守。遗传投影寻踪方法在样本指标差异极大时易产生不合理结果,不适于珠江三角洲城市间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此外,在全国标准基础上考虑珠江三角洲的水循环特点建立了"偏严格"评价标准。在该标准下,珠江三角洲各市的水资源可再生性均为III级。从严评价结果有利于促进该区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建设。
[Abstract]:The renewable water resources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order to assess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pressure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 multi-level and multi-index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water resources regener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is established. A variable fuzzy evaluat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 to evaluate the renewable water resources in nine cities in the region in 201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newable water resources of 9 cities in this region were of class II in 2012, the strongest in Shenzhen and Zhaoqing, and the weakest in Dongguan and Foshan. The renewable nature of water resources in Zhongshan City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its social reproducibility, which weakened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in 2001-2012. For Zhongshan and other cities, To strengthen the capacity of social water cycle is the key to enhance the regener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By comparing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different methods, it is found that the results of grey correlation method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re basically the same. The variable fuzzy evaluation level is general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former two methods. The calculation of membership degree is more precise an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re more conservative. The genetic projection pursuit method is apt to produce unreasonable results when the sample index is very different, which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urban water resources renewable evalu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On the basis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cycl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partial strictness" are established. The regener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is of III grade, and the strict evaluation results are helpful to promote the renewable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is regio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城市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中山大学华南地区水循环与水安全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山市水务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9223)
【分类号】:TV21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建军;沈盈佳;史正涛;陈严武;陈骏;;模糊物元模型在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中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S1期

2 严登华,王浩,刘权,王建华;中国东北区水资源量天然可再生能力分异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环境科学;2005年01期

3 杨晓华,杨志峰,沈珍瑶,郦建强;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综合评价的多目标决策理想区间法[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4年S1期

4 李秋圆;康艳;宋松柏;;基于对立统一定理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模型[J];节水灌溉;2013年09期

5 左其亭,吴泽宁;基于风险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J];人民黄河;2003年01期

6 潘争伟;吴开亚;金菊良;汪明武;;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的集对分析方法[J];水电能源科学;2009年05期

7 彭慧;周惠成;李敏;;北方沿海地区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多层次多指标可变模糊评价[J];水力发电学报;2010年04期

8 曾维华,杨志峰,蒋勇;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刍议[J];水科学进展;2001年02期

9 杨晓华,杨志峰,沈珍瑶,郦建强,金菊良;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的遗传投影寻踪方法[J];水科学进展;2004年01期

10 龚艳冰;房道伟;张继国;;基于信息熵与Theil不等系数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综合评价[J];水利经济;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花鹏;秦帅;汪明武;;可变模糊理论在合肥新桥机场膨胀土及改良土胀缩性评价中应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2 汪万芬;钱东升;储金宇;谭绿贵;;六安市淠河水质时空变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3 刘晓璐;赵晓慎;习树峰;徐振国;;模糊可变评价模型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级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4 黄初龙;;福建省泉州市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5 黄初龙;邓伟;卢晓宁;;区域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糊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6 张蕾;崔广柏;;基于灰色关联方法的水质评价研究——以广东省西樵和太平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6期

7 高苏蒂;潘争伟;刘巧红;;淮河干流水质评价的集对分析模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8 韩金平;汪明武;;膨胀土判别和分类的可变模糊模型[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陈守煜;李庆国;李敏;;基于模糊优选神经网络与GIS结合的流域面雨量预测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10 陈守煜;胡吉敏;李敏;;水电站导流洞围岩稳定性的可变模糊评价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树辉;王明明;张明华;;主成分分析法对河流及沟渠水质评价的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李治军;迟宝明;;北方沿海地区河谷型地下水库最优库容研究[A];寒区水科学及国际河流研究系列丛书2·寒区水循环及冰工程研究——第2届“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梁雪春;龚艳冰;;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综合评价方法[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Assessment Model of Set Pair Analysis for Flood Loss Based on Triangular Fuzzy Intervals under α-Cut[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3)[C];2009年

5 曹光杰;;临沂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A];首届沂蒙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郭文献;夏自强;徐建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研究[A];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守煜;;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评估研究的可变模糊集途径[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盖美;赵晓梅;;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辽宁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金菊良;荣超;周玉良;王宗志;程亮;;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水库调洪演算方法[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周慧杰;吴良林;;珠江三角洲咸潮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桔;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2 方樟;松原市龙坑水源地水量水质演化特征及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书齐;可变模糊集多属性决策理论在大型编队防空决策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张丹;区域旱情中长期预报及农业干旱风险综合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孙艳红;延庆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冯启高;农业机械化系统分析及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7 邓履翔;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9 晏永刚;巨项目组织联盟合作协调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徐雁南;生态园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优化与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妍;辽宁省产业用水变化驱动效应分解与时空分异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春霞;泰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杨茜;基于ArcGIS的洪灾淹没损失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韩黎;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及其评价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常明庆;南方红壤丘陵区林业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黄乐艳;长沙城市森林降水化学特性及水质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7 奉伟灵;塔里木灌区多浪水库水体更新周期计算与分析[D];塔里木大学;2011年

8 于利涛;基于GIS的黄河三角州浅层地下淡水资源的脆弱性评价[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柴智平;基于经济发展阶段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牛云格;基于可变模糊的水资源优化配置评价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华友;基于Theil不等系数的组合预测模型的性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沈珍瑶,杨志峰,刘昌明;水资源的天然可再生能力及其与更新速率之间的关系[J];地理科学;2002年02期

3 陈守煜;工程可变模糊集理论与模型——模糊水文水资源学数学基础[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夏军,王中根,刘昌明;黄河水资源量可再生性问题及量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5 吕晓磊;马放;王立;崔嵩;;模糊物元模型在湿地水体污染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年07期

6 王红芳;王文圣;丁晶;王平乐;;联系数在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7 李朝霞;;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彭少明;黄强;张新海;杨立彬;;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多目标规划模型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9 陈武,李凡修,梅平;应用多目标决策-理想点法综合评价水环境质量[J];环境工程;2002年03期

10 严登华,王浩,刘权,王建华;中国东北区水资源量天然可再生能力分异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环境科学;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梁雪春;龚艳冰;;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综合评价方法[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晓华;参数优选算法研究及其在水文模型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2年

2 丛方杰;基于水基和复杂适应理论的北方沿海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晖,杨志峰;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再生性模糊综合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1期

2 李春晖,杨志峰;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01期

3 杨志峰,沈珍瑶,夏星辉,曾维华,崔保山,郝芳华;水资源可再生性基本理论及其在黄河流域的应用[J];中国基础科学;2002年05期

4 许炯心;黄河流域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的径流可再生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自然科学进展;2004年07期

5 李春晖,杨志峰;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及其基本理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6 夏军,王中根,刘昌明;黄河水资源量可再生性问题及量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7 左其亭,王中根;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的量化方法及理论研究框架[J];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2003年01期

8 左其亭,吴泽宁;基于风险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性评价指标[J];人民黄河;2003年01期

9 沈珍瑶,杨志峰;水资源的可再生性与可持续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05期

10 李思经;;区分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组织的检测方法[J];生物技术通报;199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浩;秦大庸;陈晓军;陈敏建;王建华;;水资源评价准则及其计算口径[A];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程奇;吕蓓;沈桂芳;;能源微藻生产生物柴油的意义及其开发价值[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3 程奇;吕蓓;沈桂芳;;能源微藻生产生物柴油的意义及其开发价值[A];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非粮生物质能源与高技术产业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蒋菊生;周钟毓;;世纪之交的我国天然橡胶科技发展[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刘高斌;蔡从中;王万录;;光伏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A];中国太阳能学会2001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毛宗强;;氢能——我国未来的清洁能源[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杜蕾蕾;杨红;彭建新;李毅;李爱英;洪华珠;;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se Snyder)肠道纤维素酶GHF7基因的克隆与分析[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马金霞;周光芳;翟华敏;;大豆蛋白聚合物对涂料性能及涂布纸覆盖性能的影响[A];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树森 北京市安监局;抓住关键 理清头绪 对症下药[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8年

2 记者 于忠斌;风能热能生物质能前景看好[N];黑龙江日报;2009年

3 本报特约撰稿人 刘昌明;论开发与保护关系[N];中国水利报;2011年

4 记者 郭奔胜;旅游资源效益和保护必须兼顾[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5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张英杰 吴海峰;行政与市场合力推进节能减排[N];黑龙江日报;2008年

6 傅建斌 记者 石浩均;省人大重点工程项目视察组来我市视察[N];九江日报;2008年

7 记者 于忠斌;大庆风电塔筒产业化项目开工[N];黑龙江日报;2009年

8 吴凤军 郭海英;戮力打造民企“航母” 矢志扛鼎社会民生[N];承德日报;2008年

9 闵丽男;个税环保税都是委员们议论的热点[N];中国税务报;2005年

10 李凝;开发出一步法生产生物柴油新技术[N];科技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治山;玉米燃料乙醇生命周期系统的热力学分析[D];天津大学;2005年

2 薛小杰;水资源可再生临界控制研究——在黄河流域水资源最优分配中的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3 叶剑虹;Petri网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4 赵贵章;鄂尔多斯盆地风沙滩地区包气带水—地下水转化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易英;壳聚糖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王海燕;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7 郑志锋;核桃壳树脂化基础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宁雄雁;海量网络存储系统可再生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李军燕;低浓度磷化氢液相催化氧化净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3 姚敬华;论能力建设的哲学意义[D];苏州大学;2006年

4 宋佳鸣;生物质能源技术与经济政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5 史文龙;酒精生产酵母菌株木糖代谢工程及其发酵工艺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陈耀庭;高沸醇木质素的接枝共聚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7 田华;关中盆地环境同位素分布特征及水文地质意义[D];长安大学;2003年

8 葛挺峰;基于绿色化工的化学反应路径评价及选择[D];浙江大学;2004年

9 储富强;改性木质素磺酸盐/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制备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10 陈燕勤;离子注入改良纤维分解细菌及其生物效应和机理研究——离子注入对纤维酶蛋白各组分的生物效应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034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6034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c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