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太行山丘陵区县域耕地资源潜力估算
本文选题:太行山丘陵区 切入点: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出处:《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耕地红线划定与人-地资源矛盾日益突出背景下,耕地资源潜力的研究与开发日显重要。我国耕地面积近2/3分布在山区,因此山区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其资源潜力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以华北地区的太行山为研究区域,选择耕地占比和资源潜力最大的丘陵区典型县——河北省井陉县为研究案例,选取13个影响耕地资源潜力的基本生态要素,包括5个地形要素和8个直接气象要素或由气象要素计算得到的间接气象要素,引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运用偏最大似然估计向前引入法的拟合方法,筛选提取影响耕地资源潜力的关键生态要素;由模型参数Waldc2统计量分析影响耕地资源潜力的关键生态要素的贡献率排序;由模型参数回归系数β分析耕地资源潜力与生态要素的相关关系;由模型参数发生比率OR分析量化关键生态要素对耕地资源潜力的影响,最终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基于此模型,在GIS软件中得到井陉县耕地资源潜力分布图,进而估算出县域耕地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3个影响井陉县耕地资源潜力的基本生态要素中8个为关键生态要素;关键生态要素中地形要素配置比气象要素配置更为重要;年平均气温和寒冷指数与耕地资源潜力呈负相关关系,其余生态要素则呈正相关关系;由回归模型估算出井陉县具备垦殖为耕地资源的土地面积为60 400 hm~2,而根据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得出的现有耕地资源为45 600 hm~2,由此井陉县尚具有14 800 hm~2的后备耕地资源,相当于现有耕地面积的32.5%,这说明在不考虑垦殖所带来的可能负效应的前提下,井陉县具有较大的后备耕地资源开发潜力,该结论为井陉县后备耕地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delineation of the red line of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human-land resource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otential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Nearly 2/3 cultivated land areas are distributed in mountainous areas in China. Therefor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rational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nd their potential in mountainous areas. This paper takes the Taihang Mountains in North China as the research area. A typical county in hilly region, Jingxing County, Hebei Province, is selected as a case study. Thirteen basic ec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potential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re selected. Including five topographic elements and eight direct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or indirect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calculated from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the two-classification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is introduced, and the fitting method of partial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forward introduction method is used. The key ec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potential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were selected and extracted,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s of the key ec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potential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were analyzed by Waldc2 statistics of model parameter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potential and ecological factors is analyzed by regression coefficient 尾 of model parameters, and the influence of key ecological factors on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potential is quantified by OR of model parameter occurrence ratio. Finally,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is model.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Jingxing County was obtained by GIS software, and the potential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the county was estim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8 of the 13 basic ec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potential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Jingxing County were key ecological elements. The collocation of topographic element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at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among the key ecological elements,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and cold index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otential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while the other ecological element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According to the regression model,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with cultivated land in Jingxing County was estimated to be 60 400 hmm2, while the present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was 45 600 hmm-2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mote sensing images. Therefore, Jingxing County still had a reserv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of 14 800 hm~2. It is equivalent to 32.5% of the existing cultivated land area, which shows that Jingxing County has a great pot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serv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possible negative effects brought by reclamation. The conclusion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the reserv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Jingxing County.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农业水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沃尔德防灾绿化技术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5CB452705)资助~~
【分类号】:F323.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山河;我国耕地资源及利用状况分析[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阳光波;论耕地资源的保护[J];国土经济;2002年06期
3 李茜;耕地资源破坏的经济损失管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6期
4 徐梦洁,濮励杰,彭补拙;耕地资源等值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2期
5 王利;再论耕地资源的保护[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邵琛霞;现阶段耕地资源的保护[J];城乡建设;2003年12期
7 吴文盛,朱军,郝志军;耕地资源的安全评价与预警[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5期
8 杨铭;;我国耕地资源现状令人担忧[J];河南国土资源;2003年S1期
9 刘沐生,刘守江,苏智先,唐炎林;江西省耕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的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杨静,许月明;保定市耕地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先瑞;严玲;杨淑玲;;湖北省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2 邢世和;李蔓;;耕地资源价值及其研究进展[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3 邢世和;刘留辉;;耕地资源持续利用及其评价研究进展[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4 孙习稳;杜新波;;对建立我国新时期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朱红波;;我国耕地资源质量安全及其现状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廖和平;王玄德;沈燕;邓健;;基于耕地资源价值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探讨——以重庆市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7 乔木;马虹;;新疆耕地资源卫星遥感调查数据分析研究摘要[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朱红波;;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措施研究[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蔡运龙;霍雅勤;;中国耕地资源的价值重建及其区域差异[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10 陆兴和;;未来十年:黔南粮食、人口与耕地资源问题[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梁旭东;推进“三个平台”建设 切实保护耕地资源[N];抚顺日报;2013年
2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罗杰 段豫川 丁声源;如何实现我国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N];光明日报;2013年
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秦中春;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保护耕地资源[N];中国财经报;2013年
4 刘海涛;梨树有效保护耕地资源[N];吉林日报;2008年
5 通讯员 张绪勇 李宏岳 包艳妮;镇原建立新机制全力保护耕地资源[N];陇东报;2011年
6 张鹤林;既保耕地资源 又保建设发展[N];贵州日报;2013年
7 湖南省衡阳市财政局 戴晓华;耕地资源货币化是农村改革突破口[N];中国财经报;2008年
8 记者 白剑峰;依法严格保护耕地资源[N];人民日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李薇薇 通讯员 邓天新;永仁耕地资源开发保护实现占补平衡[N];楚雄日报(汉);2013年
10 本报记者 董金霞;保护耕地资源 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N];甘肃经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士功;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2 黄成毅;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协同性分析与调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3 何蓓蓓;区域耕地资源安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4 黄凤兰;保障粮食安全条件下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时间模型及政策模拟[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丽莉;论我国保护耕地资源的法律制度[D];重庆大学;2009年
2 李明利;基于条件价值法的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估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3 邓立;成都市耕地资源预警及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扬;哈尔滨市耕地资源价值测算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5 叶姗;耕地资源社会价值评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6 杨俊彦;东北地区耕地资源分析及对粮食生产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7 李玉珍;县级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8 沈延维;耕地资源变化及保护对策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9 邓慧;长株潭地区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与调控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柳清;巴彦县耕地资源变化及其价值重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129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612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