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消费的北京市生态足迹分析
本文选题:北京市 切入点:资源消费 出处:《水土保持研究》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与最新成果,对北京市2011年的生物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建筑用地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类测算和实证分析,并通过不同计算方法探究影响生态足迹结果的因素。结果表明,2011年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分别为0.07ghm2/人和3.36ghm2/人,生态赤字高达-3.29ghm2/人,严重的亏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建议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建立节约高效的生产消费体系,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土地生态承载能力,并尽可能减少对周围地区生态环境负担的转移,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发展模式。
[Abstract]: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evant research theories and the latest results,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energy resources, water resources, construction land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Beijing in 2011 were calculated and 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2011,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carrying capacity per capita in Beijing were 0.07ghm2 / person and 3.36ghm2 / person, respectively, and the ecological deficit was as high as -3.29ghm2 / person. Serious losses are not conduciv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opulation should be strictly controlled, an efficient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advanced technologies should be adopted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and the transfer of ecological burden to the surrounding areas should be minimized as far as possible. To form a self-suffici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作者单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基金】:北京市财政预算项目“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分级研究及评估体系建设”(PXM-2011035324112827)
【分类号】:X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新向,梁留科,丁圣彦;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的生态足迹分析方法[J];自然杂志;2003年06期
2 陈康贵,伊武军;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可持续发展测度[J];厦门科技;2004年01期
3 王玉梅;尚金城;;生态足迹分析法在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中的应用——以吉林省2002年生态足迹分析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1期
4 陈敏;王如松;张丽君;怀保光;;中国2002年省域生态足迹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03期
5 彭建;吴健生;蒋依依;叶敏婷;;生态足迹分析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缺陷[J];生态学报;2006年08期
6 陈冬冬;高旺盛;陈源泉;;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10期
7 刘晓燕;;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衡量与分析——生态足迹分析法[J];经济地理;2006年S1期
8 曹瑾;王生林;;甘肃省2003年生态足迹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年01期
9 白钰;曾辉;魏建兵;;关于生态足迹分析若干理论与方法论问题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王建正;;生态足迹分析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的运用——以杭州西北部都市边缘区规划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正言;宫明达;赵利东;;大庆市1997~2003年生态足迹分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2 华红莲;肖海平;谢武生;;生态足迹分析法研究评述[A];2005年滇黔桂三省区五州市气象协作区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3 邓雄;;潮州市生态足迹分析[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4 周鹏;;延吉市2006年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分析[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陈健;吴楠;;对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状况的一个定量评价——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6 王园;;西安市2003年生态足迹分析[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谌伟¨,;李小平;孙从军;程曦;蔡婧;;2004年上海市生态足迹分析[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小平;邵剑文;洪长荪;汪红兵;聂刘旺;;黄山市2003年生态足迹分析[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郑斌;黄丽娜;卢新海;;武汉市江夏区土地承载力的生态足迹分析[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10 叶长青;肖荣波;王国恩;;生态足迹分析在宜居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顺德区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曹新向;生态足迹分析———旅游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的新方法[N];中国旅游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鸿宇;基于空间综合生态足迹分析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康贵;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以福州市为例[D];福州大学;2005年
2 包瑞;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3 王晓明;浙江西部山区生态足迹分析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6年
4 赵晶晶;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研究—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田萍萍;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陕西关中地区生态安全与生态补偿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6 傅蓉峰;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洛江区生态安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7 姜艳玲;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工业园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王建正;生态足迹分析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153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615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