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车尔臣河及其水资源利用研究
本文选题:水资源 切入点:农业灌溉 出处:《干旱区研究》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车尔臣河是塔里木盆地东南部最大的一条河流,主要依靠雪冰融水和地下水补给。上游山区由于有库木库里盆地和吐拉盆地对径流的调节,水量各季节变化比较平稳,特别是春季占全年径流量的29%,是新疆春季径流所占比例最大的河流之一,春灌基本不缺水。农业灌溉和生态用水各占水资源总量的一半。绿洲虽不断扩大,但中游地下水位仍较高,植被未发生明显退化,同时还向台特玛湖输送一定水量。因此,对车尔臣河水资源利用应保持原生态状况,不宜人工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由于车尔臣河出山口有巨大的洪积冲积扇,渗漏量占出山口径流量约30%,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天然地下水库,所以今后经济发展用水应以开发地下水为主。
[Abstract]:The Chellchen River is the largest river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Tarim Basin, which mainly depends on snow-ice melting water and groundwater recharge. Due to the regulation of runoff by the Kumukuli basin and the Tula basin, the water volume varies steadily in each season in the upper mountain area. In particular, spring accounts for 29 percent of the annual runoff and is one of the largest rivers in Xinjiang in spring runoff. Spring irrigation basically does not lack water.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and ecological water use each account for half of the total water resources. Oasis continues to expand. However, the groundwater level in the middle reaches is still high, the vegetation has not degenerated obviously, and a certain amount of water is transported to Lake Taitema at the same time. Therefore, th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Chellchen River should be maintained in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condition. It is not advisable to build a larg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ually. Because of the huge alluvial fan at the exit of the Cherchen River, the leakage accounts for about 30 percent of the runoff at the pass, so it is an ideal natural underground reservoir. Therefore, the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ater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groundwater.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0549,41171427)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1049)
【分类号】:TV21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让会;孙洪波;赵振勇;;新疆且末绿洲土地利用变化机制与驱动力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5年06期
2 李丽;曾庆伟;周会珍;汪爱华;刘畅;迟耀斌;王智勇;;新疆车尔臣河绿色走廊河湖湿地变化及原因分析[J];干旱区研究;2012年02期
3 雷志栋;胡和平;杨诗秀;田富强;;塔里木盆地绿洲耗水分析[J];水利学报;2006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柴利;;新疆与中亚国家林果业和畜牧业合作潜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3期
2 万秋成;;省域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以新疆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3 鱼静;徐文修;;阿克苏绿洲种植制度演变规律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4 王晓蜀;;新疆棉花物流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5 奚秀梅;段树国;;1990~2007年新疆耕地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6 赵晓梅;叶凯;张谦;;我国杏贮运保鲜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7 季良;彭琳;;新疆大豆发展战略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8 居麦尼亚孜·赛迪艾合麦提;努尔巴依·阿布都沙力克;;策勒乡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模糊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9 晁增福;邢小宁;;基于新信息优先的新疆棉花产量预测模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10 江英兰;李成松;冯玉磊;坎杂;;番茄收获机割台特点及发展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韩菲菲;巴吾尔江;孙慧;吕志佳;;基于AHP的热力能源供应企业竞争力评价——以新疆为例[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基于模糊数学的南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张大海;吕昭智;胡天恩;唐章虎;何峰江;;新疆杏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相关资源配置评述[A];2008园艺学进展(第八辑)——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讨论会暨现代园艺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岳战林;;新疆实现工业化经济与环境保护双赢战略研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5 刘爱华;阿里木;克热曼;阿衣夏木;;新疆枣树有害生物发生及无公害防治技术[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6 森林昆虫与自然调控论文集[C];2009年
6 邹陈;李新建;杨举芳;尹育红;;低温对石河子棉区花铃期棉花生长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周和平;安尼瓦·斯地克;;内陆干旱新疆区GDP耗水量与节水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8 汤红光;孙慧;李苑;;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新疆中小型工业企业综合实力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商务智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黄训芳;段培;;新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民生科技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新宁;基于SPAD的棉花氮素营养诊断及氮营养特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建梅;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阿不都艾尼;在京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新疆且末绿洲适度规模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6 吕雁琴;干旱区水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7 刘布春;河套灌区农业水资源安全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8 佟玲;西北干旱内陆区石羊河流域农业耗水对变化环境响应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9 胡顺军;塔里木河干流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0 陈其钢;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娟;新疆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娜;苜蓿叶象甲实验种群生命表及翅型分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黎秀丽;库尔勒香梨缺铁失绿症的因子分析及其叶片诊断[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4 樊丁宇;新疆杏品种果实数量性状评价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5 孟伊娜;甜高粱茎秆采后生理特性及乙醇发酵工艺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6 阿衣满古力·哈力哈拜;新疆和田红葡萄汁膜过滤及真空浓缩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7 邱杰;制干专用杏品种优选及制干工艺技术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8 钱龙;新疆库买提杏子贮藏保鲜商品化处理技术关键点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9 邹淑萍;不同处理对新疆杏干品质的影响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10 刘路;杏果采后生理及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安新;姚檀栋;王丽红;刘时银;郭治龙;;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和湖泊变化遥感研究[J];冰川冻土;2005年06期
2 苏宏超;巴音查汗;庞春花;吉锦环;;艾比湖面积变化及对生态环境影响[J];冰川冻土;2006年06期
3 马明国;宋怡;王雪梅;;1973-2006年新疆若羌湖泊群遥感动态监测研究[J];冰川冻土;2008年02期
4 刘纪远,张增祥,庄大方,王一谋,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江南,吴世新;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研究;2003年01期
5 王静爱,何春阳,董艳春,高玲,徐伟;北京城乡过渡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6 雷志栋,胡和平,杨诗秀,沈言俐,瞿继龙,钟永刚,依明;以土壤水为中心的农区——非农区水均衡模型[J];灌溉排水;1999年02期
7 洪小康,黄领梅,沈冰,秦胜英;概念性水文模型在灌区水资源供需分析中的应用[J];灌溉排水;2000年04期
8 穆桂金,陈冬梅;绿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J];干旱区地理;2005年01期
9 罗格平,陈小钢,王涛,陈曦;典型绿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可视化模拟初步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5年01期
10 王让会;且末绿洲的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J];干旱区研究;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德海;;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6年04期
2 周文军;;渭源县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J];甘肃农业;2007年01期
3 杜玉柱;张建国;;山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7年03期
4 王玉枚;;垣曲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探讨[J];山西水利;2007年04期
5 张定军;;浅议西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年16期
6 熊丙祥;发展水电产业对四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年05期
7 王吉魁,安超,李普霞,李琴,袁莲叶;临汾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山西水利;2005年05期
8 赵润才;韩冰;曲雪梅;杜漫漫;李岩;;对赤峰市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分析[J];内蒙古水利;2006年02期
9 康燕华;;科学利用水资源 促进石羊河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8年01期
10 李伟红;盖美;;大连市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度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小雁;宋冉;马育军;邱国玉;;陆地生态系统绿水资源开发与雨水集流技术潜力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刘梅冰;陈兴伟;;福建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A];福建省参加华东七省(市)水利学会协作组第十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高俊杰;;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4 赖国标;王佑章;;从水资源现状看严格水资源管理[A];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高层论坛优秀论文集[C];2010年
5 陈文顺;张军营;吴玉伟;;博兴县水资源调度研究[A];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调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静静;刘广喜;张奇;;保护水资源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A];“生态济宁”优秀论文选编[C];2007年
7 邸尚志;;从西安水环境历史变迁探讨水资源合理开采利用之策[A];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上)[C];2007年
8 李文勇;;福建省东部地区水资源的气候特征分析[A];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水利分会论文集[C];2008年
9 余X;林有祯;;21世纪的浙江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10 何俊仕;郭兵托;;辽宁省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探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永安;依法保护地下水资源[N];开封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马彦铭;城市居民区应推广集雨装置[N];河北日报;2009年
3 王跃刚 边境 张树军;吉林生态用水纳入地方定额[N];中国水利报;2004年
4 詹卫华 水利部综合事业局,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博士 顾涛 水利部灌排发展中心,农业水土工程硕士;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环境与效益的双重探讨[N];中国水利报;2005年
5 康绍忠;保证生态需水需要建立新机制[N];中国水利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亢振洲;合理利用及保护湿地 民进中央建议尽快制定《湿地法》[N];团结报;2002年
7 郑综文 记者 万君;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打造陕西乃至中国的一大绿色品牌[N];陕西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梁新民;老天赐水当珍收[N];太原日报;2008年
9 安世远;合理利用优化配置水资源[N];中国环境报;2007年
10 记者王孟鹤;人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的17%[N];平顶山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伟;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黑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及其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黄晓荣;宁夏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合理配置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谭柏平;我国海洋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
4 邓洁;威海市生态用水及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5 陈旭升;中国水资源配置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6 黄明聪;闽东南地区水资源短缺调控机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7 李凤玲;滦河内蒙段径流变化规律分析预测及流域水资源模拟评价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8 仇亚琴;水资源综合评价及水资源演变规律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6年
9 郭瑜;水资源与防洪系统工程模糊集理论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耿福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配置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玉秋;乾安县水资源规划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刘开棘;扎龙湿地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3 杨增文;寿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4 张世佑;葫芦岛市连山区水资源评价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 李萍;浙江省临海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6 孙明凤;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伟;天津市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8 徐扬民;鄱阳湖区生态用水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9 王棵;荣县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10 张熹;内蒙古牧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机制政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19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619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