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资源系统健康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本文选题:水资源系统健康 切入点:水资源承载力 出处:《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5年02期
【摘要】:针对传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评价标准比较单一、评价结果相对简化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水资源系统健康的水资源承载力理念,建立了与之相应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吸取层次分析法蕴含决策经验意见的功能和离差最大化法反映客观标准的优点,构建了一种组合赋权法;依照属性识别理论的置信准则和评分准则建立基于组合权重的集对分析评价模型,并对山西省大同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5年-2012年间,大同市水资源承载力指数在0.499~0.728之间,随着大同市节水型城市建设的推进和绿色经济发展的转变,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在逐年增强;但水资源系统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应加大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及水污染控制的力度,以改善未来水资源系统的健康状态。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single evaluation standard and relatively simplified evaluation result in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the concept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the health of water resources system i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is established, and a combined weighting method is constructed by absorbing the function of AHP which contains the opinions of decision-making experience and the advantage of maximization of deviation to reflect objective criteria. According to the confidence criterion and scoring criterion of attribute recognition theory, a set pair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combination weight is established, and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Datong City in Shanxi Province is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2005 to 2012,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Datong City, Shanxi Province, was evaluated.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of Datong city is between 0.499 and 0.728.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saving city and the change of green economy, the level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but the water resources system is in sub-healthy state for a long tim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wate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health of water resources system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可再生能源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9062;51179069;4134002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13QN22;13XS23;13XS24;2014XS51)
【分类号】:TV21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程乾生;属性识别理论模型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2 傅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3 曾现进;李天宏;温晓玲;;基于AHP和向量模法的宜昌市水环境承载力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06期
4 杨志峰,隋欣;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5 王文圣;金菊良;丁晶;李跃清;;水资源系统评价新方法——集对评价法[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年09期
6 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J];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06期
7 林占东;郑侃;刘正坤;;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的DEPPIM[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声荣;霍艳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未确知—AHP综合评估模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4期
2 苗强;张学友;毛军军;;基于模糊语言判断矩阵的多目标博弈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毛军军;贾静丽;张纪强;孙丽;;基于一种新的信息熵的区间直觉模糊集多属性决策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王长建;李秀琴;;基于不确定语言型多属性决策的承包商选择[J];安防科技;2009年09期
5 汪晓静;陈锁忠;赵修军;;基于熵权的地下水源地水质属性识别模型[J];安徽地质;2008年01期
6 邵金花;刘贤赵;;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主成分分析法及应用——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7 郑乐平;乐嘉斌;瞿书锐;;国外水生态环境评价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5期
8 李栋;邸利;彭静波;林斌;;定西市安定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9 宋君;张生;李畅游;刘文婷;;乌梁素海夏季水质污染现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10 柏家平;丁伟;李玲琴;于龙;;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曲靖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丹;旅游规划案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窦亚玲;基于直觉模糊集的多约束网络路由决策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冯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采纳—实施—评价影响因素及方法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4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曾献辉;服饰智能适配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东华大学;2010年
6 鲍新华;吉林—长春—四平城市经济带表土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地球化学分区[D];吉林大学;2011年
7 孙中皋;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高效路由协议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8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马志林;北京山区典型小流域防护林健康评价及经营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王瑞波;生命周期条件下水资源增值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隋欣,杨志峰;李家峡水库蓄水后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及危险性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年06期
2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3 程乾生;属性识别理论模型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4 朱玉仙,黄义星,王丽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年01期
5 魏斌,张霞;城市水资源合理利用分析与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本溪市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年04期
6 傅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7 余常贵;王文秀;;模糊数学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重庆环境科学;1991年01期
8 孙广友,何岩,赵焕辰,徐文铎,童伯良,杨永兴,杨富亿;黑龙江干流梯级开发生态环境可行性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9 王建华,江东,顾定法,齐文虎,唐青蔚;基于SD模型的干旱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预测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2期
10 汤奇成,张捷斌;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晏志勇;[N];中国电力报;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菊良,魏一鸣,丁晶,付强;水资源系统工程的理论框架探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年02期
2 王煊;田一梅;赵锋;王有栋;;水资源系统影响因子的结构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05年06期
3 张素珍;;水资源系统及其概念模型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4期
4 贾纯刚;野大君;;水资源系统优化模型的确定[J];硅谷;2011年15期
5 罗志辉,陈惠源,,冯尚友;水资源系统容量扩充排序──回顾与展望[J];江西水利科技;1994年02期
6 李春艳;;水资源系统模型及在规划中的作用[J];国外环境科学技术;1994年01期
7 夏军;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研究与展望[J];水科学进展;1997年04期
8 郭伟,李胜芬;秦皇岛市水资源系统失调原因及优化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S1期
9 罗强,宋朝红,雷声隆;水资源系统的点权核及层次结构[J];水科学进展;2002年06期
10 黄f ,许文斌,郑建青;多水源多用户大型水资源系统优化模型[J];水利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明元;李福林;黄继文;高树东;;潍坊市“自然—人工”耦合水资源系统适应性评估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2 王栋;史运良;王腊春;;试析长江三角洲水资源系统[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金菊良;魏一鸣;;加速遗传算法在水资源系统工程中的若干应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付建飞;王恩德;李维群;王毅;杨朝强;牛永效;;辽宁省水资源系统演变的初探[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黄f ;许文斌;郑建青;;多水源、多用户大型水资源系统优化模型研究[A];水资源配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于翠松;;山西省水资源系统恢复力定量评价研究[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李香云;罗格平;章予舒;陈屹松;;塔里木河流域源流区水资源系统不确定性分析——基于Ⅲ型乘法频率曲线[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佟春生;黄强;刘涵;;复杂性诊断方法及其在水资源系统中的应用[A];全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园;袁增伟;毕军;张玲;;基于工业代谢分析的草甘膦生产工艺水资源系统优化研究[A];2008年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游进军;甘泓;王忠静;;分层水资源网络及其应用[A];中国水利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夏同珍;枣庄水资源动态管理模型通过鉴定[N];中国水利报;2002年
2 ;维系生命之源[N];科技日报;2006年
3 山东省水利职业学院 杜守建 郭传金;水资源优化配置 调度技术与方法简论[N];中国水利报;2002年
4 ;王义高委员:开挖西洞庭湖大运河为长江经济带补足资源[N];人民政协报;2014年
5 刘树坤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教授 王运洪 天津科协副主席 姜文来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 教授 陈霞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机械及钢结构设计咨询中心主任 教高 王栋 南京大学水科学系 副教授;首届水力自控翻板闸坝技术高层论坛·理论探讨[N];中国水利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伏广涛;模糊环境下水资源系统优化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2 于雪峰;工程模糊集理论在水资源系统中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张礼兵;试验遗传算法研究及其在水资源系统问题中的应用[D];扬州大学;2007年
4 韩晓军;可变模糊集理论在水资源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李庆国;水文水资源系统计算智能评价与预测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6 李亚伟;水资源系统模糊决策、评价与预测方法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邹君;湖南生态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科;气候变化对美国麻州水资源系统供水量影响风险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9 孙弘颜;长春市水资源系统的优化配置及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周宾;水资源系统“易”理论构建与SD仿真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烈武;关于我国水资源系统效能的探讨[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2 刘惠芳;基于水资源系统下的城市建设规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3 马静;变化环境下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4 井锋;大连市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良辉;北水南调工程水资源系统规划模拟模型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6 郑冬冬;北京市人口—水资源系统协调性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7 黄家伟;基于Agent的复杂水资源系统仿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张克浩;基于多Agent的天津市水资源系统仿真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胡兴伟;基于Agent的水资源系统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10 宫凡荔;基于界壳论和云模型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分析与风险评估[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823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682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