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

发布时间:2018-04-02 08:42

  本文选题: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 切入点:评价指标体系 出处:《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摘要】:从规模强度、结构、布局、效率效益4个维度,基于协调度指数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模型,并对我国各省(区、市)开展了实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仅半数省份水资源开发利用整体处于基本合理以上水平;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水平区域分异规律明显,结构、布局不合理问题尤为突出;各省份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的制约因素差异性大.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方法更加贴近我国水资源宏观管控的内容和手段,评价结果可为合理规划水资源配置与利用、改善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Abstract]:From the scale of strength, structure, layout, the 4 dimensions of efficiency, coordination index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model, and of China's provinces (area, city) to carry out practical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s only half of the provinces, I the whole country is basically reasonable level;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reasonable level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 structure, unreasonable layout problem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n the provinces;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onstraints rational difference.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model method is more close to the macro control of water resources in our country. The evaluation results for rational planning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mprove and provide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river basi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作者单位】: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
【基金】: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CCA2012.01) 中国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1088012)
【分类号】:TV2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劲峰,陈红焱,王智勇,时培中,武继磊;区域发展和水资源利用透明交互决策系统[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1期

2 罗朝晖,陈丹,席会华;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综合评价的TOPSIS模型及其应用[J];广东水利水电;2004年06期

3 张竟竟;陈正江;杨德刚;;城乡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4 杨晓华,杨志峰,沈珍瑶,郦建强;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价的RBF网络模型[J];环境科学;2004年S1期

5 蔡文春;张竟竟;杨德刚;李莹华;;基于时空理念的区域协调度模型及实证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年02期

6 欧阳彦;卢勇辉;刘秀华;;基于熵值法的城乡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赵军凯;张爱社;;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与趋势展望[J];水文;2006年06期

8 邵金花;刘贤赵;;基于集对分析的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评价[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年10期

9 杨晓华,杨志峰,郦建强;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综合评价的GPPIM[J];自然资源学报;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耀兴;陈政辉;;高支模架施工安全性的模糊综合评价[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2 钟小璇;;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电缆火灾危险性评价[J];安防科技;2010年03期

3 杜世平;汪建;马文彬;;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校园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4 孙丽萍;吴光;李华东;;基于SPA的区域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5 马玉香;刘青广;张云;;乌鲁木齐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6 袁昌洪;刘文军;王世华;刘方;景利民;;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的农业气象动态预测模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7 雷均;郑钦玉;张云兰;罗明亮;;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8 巩加芳;潘涌璋;;广东省农业经济发展主要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9 梁启学;姚秋f;;基于TOPSIS法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重庆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4期

10 刁占峰;张丹;张同军;;基于粗集-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水质指标约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铁钧;孙小年;姜彩良;;基于用户满意度的高速公路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探究及应用[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靳奉祥;丁世飞;王健;;基于熵权的主成分投影决策研究[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翟治芬;严昌荣;刘爽;刘勤;;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评价研究进展[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胡鹏;刘玉洲;;范数灰色理论在煤矿事故影响因子综合评价中的应用[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马亚龙;孙明;朱敏洁;;基于仿真结果的综合评估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8年

6 赵勇;张勇;;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军队干部综合能力评估研究[A];中国运筹学会第十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7 马洪波;陈光达;;机电耦合研究中测试因素耦合度计算方法[A];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2009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侯小波;何孟;;水电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进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9 蔡雷;;系统评价中的可加性评价函数及其判别[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第七届电子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10 ;Assessment Model of Set Pair Analysis for Flood Loss Based on Triangular Fuzzy Intervals under α-Cut[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3)[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琪;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曹静;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丁宝成;煤矿安全预警模型及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4 黄光辉;知识产权证券化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钱一武;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修复综合效益价值评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梁隆斌;东亚货币一体化的经济基础扩展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7 张秀芬;复杂产品可拆卸性分析与低碳结构进化设计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孟祥令;弹性织物着装接触压力研究与触压舒适性评价系统的建立[D];东华大学;2010年

9 徐慧娟;基于循环经济的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10 韩璐;基于数据挖掘的土地利用决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倩;关于构建上海市商业性体育赛事市场景气指标体系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陈亮;煤层渗透性评价模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孙丽君;基于畅通可靠性分析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林建勇;儒风泰山卷烟市场导入项目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游慧彬;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体系的优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霍徐强;湖南省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唐琴;L大学分级分模块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设计[D];兰州大学;2010年

8 赵婷婷;辽宁港口物流发展的分析与评价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高海英;航运公司管理体系整合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10 王莹;基于风险管理的环保企业安全管理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2 吴殿廷;任春艳;张文新;朱青;戎鑫;顾文选;杨春志;夏紫光;俞晓;;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以宁波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3 郭文峰,王承云;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关系问题[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4 申金山,宋建民,关柯;城市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与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5期

5 魏斌,张霞;城市水资源合理利用分析与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本溪市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年04期

6 傅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7 石忆邵,何书金;城乡一体化探论[J];城市规划;1997年05期

8 杨荣南;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个问题[J];城市规划;1997年05期

9 汪波,方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评价实证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王建华,江东,顾定法,齐文虎,唐青蔚;基于SD模型的干旱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预测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晓华;参数优选算法研究及其在水文模型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2年

2 黄海峰;珠三角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及GIS技术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3 雷敏;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广平;;毛如柏指出保护水资源应坚持“五个统筹”[J];城市规划通讯;2004年20期

2 段喜明,李靖,吴普特;山西省水资源问题及其可持续利用[J];水土保持通报;2005年03期

3 王孟民,吕铁峰,张东来;承德市水资源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J];河北水利;2005年08期

4 孙凤环;西藏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探讨[J];西藏科技;2005年10期

5 邓默燃;;对玉溪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矛盾和问题的冷思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靳美娟;张俊辉;;宝鸡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英文)[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刘红玲;韩美;潘再东;;关于济南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初步探讨[J];枣庄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陈闯;;试论民族自治地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才智;2008年02期

9 马国军;刘君娣;林栋;陈年来;;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及生态环境效应[J];中国沙漠;2008年03期

10 郑金华;许忠侠;;辽中县水资源利用现状及管理对策[J];吉林水利;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玉萍;;水资源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构想[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2 叶建元;;湖北省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A];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 毛凌云;;西部大开发中海西州水资源开发利用有关问题的探讨[A];大开发探索——西部大开发青海大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张宗祜;;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A];中国农业地学研究新进展——2000年全国农业地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刘万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在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地位和作用[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6 蔡利民;王彦成;;浅析黄河内蒙古段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石俊汇;杨振荣;张景钰;;平原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山东水利学会第八届优秀学术论文汇编[C];2003年

8 杜万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流域的生态安全保护[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9 吕忠梅;;环境资源法视野下的新《水法》[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10 朱耀琪;;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辩证思维[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国庆 韩建秀;南阳设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N];中国化工报;2011年

2 张鑫馨;卢耀如院士献策西南水资源开发利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3 记者 冯瑾;全国政协调研组来疆调研水资源开发利用[N];新疆日报(汉);2011年

4 本报通讯员 夏智宏 记者 陆铭;湖北: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护航[N];中国气象报;2011年

5 高增刚;临县出台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N];吕梁日报;2010年

6 齐海山;吉林科学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N];中国建设报;2011年

7 记者 何浩锐;做水资源开发利用探索者[N];阿勒泰日报(汉);2011年

8 记者 杨茜;新加坡考察团来泸寻求水资源开发利用合作[N];泸州日报;2011年

9 庆阳市水务局 翟有吉;关于马莲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N];陇东报;2010年

10 易云飞 肖长伟;我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实施科学区划[N];西藏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郎连和;大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配置与评价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高斌;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及供水系统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杜守建;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4 屈国栋;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方案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廖四辉;洪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用水调度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金彬;包头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2 娄凤飞;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世敏;基于GIS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模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慧杰;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用水影响的综合评价[D];清华大学;2011年

5 聂晓林;沈阳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6 张庆华;论水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D];四川大学;2005年

7 李娟;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张建婷;不同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与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9 陈平;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承载能力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王伟;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996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6996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e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