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黑龙江伊春小兴安岭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评价与分级保护

发布时间:2018-04-02 12:22

  本文选题:地质公园 切入点:地质遗迹 出处:《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6年04期


【摘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罗森伯格-菲什拜因数学模型,对黑龙江伊春小兴安岭国家地质公园的主要地质遗迹资源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黑龙江伊春小兴安岭国家地质公园的多数地质遗迹资源,评价得分在80分以上。依据《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1995)和评价结果,将黑龙江伊春小兴安岭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资源划分不同等级的保护区,提出了实施保护措施的原则:1除了必要的地质遗迹保护巡视道和相关设施外,禁止建设其它无关的建筑;2在景点外围设置人工围栏和警示标牌,禁止游人攀爬;3控制游客数量,严禁区内行驶机动交通工具;4对景区进行生态建设,适当区域可进行绿化培育。依据实施保护措施的原则,针对级别不同的保护区,提出了具体保护措施与建议。
[Abstract]:By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Rosenberg-Fishbein mathematical model, the main geological relic resources of Yichun Xiaoxingan Mountain National Geopark in Heilongjiang are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of the geological relic resources of Xiaoxinganling National Geopark in Yichun,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ve an evaluation score of more than 80. According to the regula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Geological relics, 1995) an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geological relics resources of Yichun Xiaoxingan Mountain National Geopark in Heilongjiang into different grades of protected areas, and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 implementing protection measures: 1 in addition to the necessary patrol roads for the protection of geological relics and related facilities, It is forbidden to build other unrelated buildings, such as artificial fences and warning signs outside the scenic spots, prevent tourists from climbing and control the number of tourists, and prohibit the use of motor vehicles in the area to carry ou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scenic spot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implementing protection measures, the concrete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protection areas of different levels.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
【分类号】:P942;P96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于雪剑;杨晓霞;程永玲;;我国国家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重庆万盛国家级地质公园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7期

2 张国庆;田明中;刘斯文;耿玉环;郭婧;;地质遗迹资源调查以及评价方法[J];山地学报;2009年03期

3 吴艳军;樊文华;杨静文;武智晖;;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SWOT分析及战略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8期

4 张宪尧;彭莹;薛林;张根忠;;莱芜九龙大峡谷省级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J];山东国土资源;2014年09期

5 何小芊;刘宇;熊国保;;国内外地质旅游研究现状与展望[J];热带地理;201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兆钧;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利用现状与对策[J];青海环境;2005年03期

2 孙乐玲,许红根,胡济源;浙江省地质遗迹资源优势分析[J];浙江国土资源;2005年11期

3 马文乾;;青海地质遗迹资源的探讨[J];青海农林科技;2006年03期

4 齐岩辛;许红根;邹霞;;浙江地质遗迹资源及其分区[J];资源与产业;2006年06期

5 牛慧艳;冯银珍;郑国璋;马志正;;山西省地质遗迹资源及保护问题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6 赵鸿燕;张天义;曹希强;;地质遗迹资源属性浅析[J];地质与资源;2007年01期

7 杨涛;武国辉;陈珊;;论地质遗迹资源价值管理[J];矿物学报;2007年Z1期

8 武国辉;杨涛;;贵州地质遗迹资源旅游开发及其管理建议[J];贵州地质;2008年02期

9 顾明光;龚日祥;王勤荣;俞国华;;杭州市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及保护开发建议[J];资源与产业;2008年04期

10 耿玉环;田明中;张建军;原佩佩;;“3S”现代技术在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夏英煌;张家义;;地质遗迹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2 董颖;李霞;;我国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方法与内容研究[A];第十七届中国环境遥感应用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3 王永生;;浅议如何协调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与保护[A];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国家地质公园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第20届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秦正;程双喜;郭四辈;吴梅;;地质遗迹资源脆弱性评价方法及应用探讨[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下册)[C];2008年

5 郝俊卿;吴成基;王雁林;;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洛川黄土地质遗迹为例[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王雁林;;陕西省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A];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孟彩萍;吴成基;郝俊卿;陶盈科;;壶口瀑布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发展策略[A];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国家地质公园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第20届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秦正;郭四辈;程双喜;张艺露;;基于AHP的地质遗迹资源评价研究——以关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下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通讯员 贺正邋钟海 记者 易博文;益阳发现珍贵地质遗迹资源[N];湖南日报;2008年

2 邹松梅 王旭雁;江苏地质遗迹资源调查项目通过评审[N];中国矿业报;2008年

3 实习记者 万波 通讯员 郭姝静;湖南开展地质遗迹资源调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4 菡冰;保护也是一种发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5 地新;广西启动地质遗迹资源调查[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和求;地质遗迹资源评价与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慧珍;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评价[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太榜;黄河石林地质遗迹资源评价与利用[D];兰州大学;2015年

3 齐岩辛;浙江省遂昌县地质遗迹资源的分类、评价与综合保护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彭永祥;陕西省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利用协调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胡菲菲;山东栖霞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与保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罗春科;广东地质遗迹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协调性分析[D];中山大学;2005年

7 张伟;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评价及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8 孙亚莉;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发展对策[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9 周旭;内蒙古呼伦贝尔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特征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10 孟彩萍;黄河壶口瀑布地质遗迹资源及其旅游开发利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003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7003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2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